传播时尚信息 关注百姓生活 进入旧版 | 收藏本站 | 繁體中文
诸城信息港
新闻 频道 生活 互动 视频中心 诸城故事
诸城|图片|行风|专题 房产|汽车|家居|美食 第三方|悠闲会|商城|人才 论坛|聊天 生活剧场 万家灯火
民声|聚焦|访谈|视点 旅游|文学|亲子 违法车辆查询|分类信息|交友 微博客 微电影 地方民俗

一个可以赤裸相对的人

2012-8-30 10:47| 发布者: 丛中笑~| 评论: 11|原作者: 吴心柳

摘要: 网络真是好东西。一个小小机缘,它竟把我与阔别二十四年的张兄又连缀了起来。 张兄是我的高中同学——因未曾征得本人的意愿,这里只举姓而不列名,我们在那个藏在深山怀抱里的小小学校里一起呆了三年...

      

 
    网络真是好东西。一个小小机缘,它竟把我与阔别二十四年的张兄又连缀了起来。
 
    张兄是我的高中同学——因未曾征得本人的意愿,这里只举姓而不列名,我们在那个藏在深山怀抱里的小小学校里一起呆了三年。
 
    张兄在班上众同学眼中是个美男子。个儿高,肤白,穿着体面,姿态端庄,据说父母都是正式工人,居住着单位院子,在那个年头,在那个小小山村环境中,用了今天的流行话语,张兄不仅算得上“高富帅”,还要占着“白富美”。这还不够,老天更要在其他事上也赤裸裸地偏心眼儿,张兄还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当我们张口就是脏话粗话土话的时候,他怎么能把官话说得滴溜转?我们高三语文老师对他深为赞赏,亲自带他上省城去参考播音。而且他又做我们的班长,在班里政坛上抛头露面数风流。
 
    虽说那三年我们同处一个班级教室,尤其后两年更同在一个唯一的文科班,但坦率地说,我跟张兄却少有面对面的交流。这里面有学习紧张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两个:一是我个头矮小,形象猥琐,座位总是在教室的前三排,与遥据后排的男女生们交流不便,更兼物以类聚,自卑得混不到“高层群体”;二是我生性怯懦,寡言语,少交接,心理闭锁,行动被动,班上有四五十人,我却只跟寥寥几个人来往。
 
    然而有一件事情,却令我对只曾远观不曾“亵玩”的张兄从心底里刮目相看。
 
    我那时候的偏见,以为天然资质优越的人们,通常不会也不大需要发奋。我大概潜意识里也把张兄列入了这一类。文科生吗,虽然那时跟现在骨子里并无二致,一切向考试看齐,但是即使到了高三,也依然素面朝天嘻嘻哈哈,走路高声诵古诗,打闹恶搞经典。然而也许是我注意力分配不到,从不曾见过张兄有这样的浮躁言行,也就不曾见到他作为文科生的特别擅长。
 
    高三时候的一次,我从一位同学手里转借到了两本书,一本是王作荣先生的现代诗论,一本是香港作家评论家刘以鬯先生的杂文集——名字却想不起来了。问过后,知道这书的真正主人是张兄。我心里很惊讶,觉得背负沉重的高三毕业生,有心买这样名目的书,不仅眼光不一般,而且推想这人这样的学识视野真是学生中的凤毛麟角。
 
    当然我那时也对这两本书喜欢得不得了。爱好文字者,大约都有先爱好诗的起步。我那时也正喜爱着诗歌,尤其现代诗歌,有时候心血来潮手痒痒,就到日记里写着偷乐;而且还要去推究这诗歌的神秘妙处,于是就又喜欢看诗歌的阐释评论。王作荣先生的那本诗论,正可以满足一下我浓厚的渴念。我激动地似懂非懂地读完全书,又把书中引用的诗作似懂非懂地抄录到笔记本上,预备将来似懂非懂地温习。刘以鬯先生,那时连名字也闻所未闻,“鬯”的读音和意思都还是查字典得来的。他那本文集中关于台静农先生创作的评论让我感到新鲜、意外,更让我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这些现代文学的巍巍青峰外,还看到了别样风光的存在。我后来到另一个小城学习,还特别寻觅台先生的作品《地之子》和《建塔者》,并在稿纸上学写文评。这些东西有的现在还在我的书橱里,一次没事儿拿出来看,我这庸常之人竟也象钱钟书先生所说“惊而且骇”。
 
    我那时在似懂非懂中得来的可怜的这些收获,全赖了张兄的帮助。因为书是从别人手里转借的,还回去也没有向张兄致谢。二十四年后的今天,想起这件事,我愿意借网络这个好东西送上我迟到的谢意。
 
    我自己的经验:见到自己的老师,总有精神赤裸的感觉;见到同学,则不仅精神赤裸,而且还有光屁股的肉体赤裸的感觉。我不仅要学小沈阳问一声:张兄,这是为什么呢?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大厨拿手是雕花 2012-8-30 10:06
“高富帅”“白富美”的张兄那时一定和女同学有些风雅之事吧?
给大家讲点吧。
{:soso_e113:}
引用 小玩月楼主 2012-8-30 10:09
     惭愧,惭愧。
    我一直是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或者说是目标不明确的人。高中三年,光阴虚掷,青春浪投,没能修成正果,乃至遗恨终生。
    你的毕业赠言我至今保存。文中所言之事,有你很多猜度的成分。我当时不是高富帅,也不是白富美,我那时一直自卑着我的自卑,忧伤着我的忧伤。考播音之事,未能成行,被父母阻挡。
    所提那两本书,王作荣先生的现代诗论,我不记得了。另外一本刘以鬯先生的杂文集名字是《短绠集》,因为一个“鬯”字,特别生僻,所以记忆犹深。
    而来廿四岁月,恨人事沧桑。遥祝!
引用 悠悠猪猪老刘 2012-8-30 10:14
忆袁妹。。。。
引用 道听途说 2012-8-30 14:03
让人不胜感慨。
引用 傅培宏 2012-8-30 19:56
都是正文惹的祸啊
引用 傅培宏 2012-8-30 19:57
也是“征文”的功劳啊!
引用 打虎上山 2012-8-30 21:52
看前半部分,我以为有鼓吹这位张兄之嫌。但看了后半部分,我的崇敬感马上就上来了。
上高中的时候,我功课都学不好,根本没时间看课外书。当时同桌学习好,课外诵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听,那时就崇拜极了。楼主说的这两本书虽没读过,但感觉那时能去读,说来真不一般。
引用 左山雕 2012-8-31 17:36
人未走,魂未杳,
看题目,吓一跳。
人尚在,莫凭吊。
引用 流年清欢 2012-9-1 11:51
忆张兄,忆一段似水流年。
引用 打虎上山 2012-9-1 12:57
估计文中的张兄被楼主的题目吓坏了。
还好,不是怀念张兄。

查看全部评论(11)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