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潍坊晚报ZC读本看到了一则关于爱心人士为某重病患者筹款的新闻报道。初读时,如暖溢身,感觉情真意善。
但有人说阳光的背后必有阴影,对悲观者而言这种臆断是否代表了对现实价值的一种迟疑态度,抑或有无反警作用,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其实,我也愿这种宣传仅仅止于表,也知道入理三分便会闻到一股刺烈的脓腥味,只会令人作呕,自讨没趣了。
我与本文作者相识有一段时间,一向聊的甚好。他告诉我这篇报道其实是驳逆他内心的一段文字,并非心甘情愿去写。但人撞不过现实这堵墙,屋檐底下哪有不低头的道理。就像你不能阻止彗星撞击地球,树叶死于深秋一样。
记者向我讲了一些他所熟知的事情,抑或所谓的内幕。我听后,并不吃惊。反去安慰他,希望他能适应这样的环境。尽管我知道我所谓的深故其实就是扮演了一个十足的说客。并自认为遵循着这种内心的道德律,会活的很好。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有时也会被人导演,而且被导的离谱。因为见过了太多如此的设计场景,但觉得再没有什么值得我感慨奇怪的事了。并且在做一些事情之前,我都会有最坏的预想,但往往这种预想其实要比实际好的多,于是心里就安然了许多。
而对一个刚踏上社会,怀着满腔热血,远大抱负的青年来说却是不同的。他们在心中筑了一个梦,要做卡特海伦-托马斯,做中国的白岩松,学柴静,立志成为一个有道义有担当的新闻人。但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当一些真相被禁声后,道义被一次次反戈时,清醒的孤独者悲悯与愤怒的姿态又该展示给谁看?
要么进,要么退,道路殊途同归。同样,如果和这个社会太较真,和自己太较真,也只会把自己逼向绝路。
当弱势群体成为宣传消费的品物后,他们遭受的苦难往往就被忽略了,人们看到更多的是笼罩在爱的光辉下的环,听到的是所谓爱的赞歌。
捐助者露个脸儿,发言几句,见诸于媒体,唯恐天下人不知,钓名沽誉,以享若干年。采几组病弱者苍白的镜头,让他们说一些感激的话,就像打一套组合拳,摆足了架势。但在我眼里其实这已经成为一种暴力。天下哪有那么巧的事,一做好事媒体就如FBI一样闻风而至。积弱者更多时候成为了一种宣传的木偶道具。
但我的内心一直又是矛盾纠结的,因为我也知道除却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在中国这种生存环境下已找不到更合理合适的救助方法了。对他们来说,改变命运就必须以牺牲尊严为代价。
但一些事情做总比不做好,嘴巴下面是手,手下面是脚。因此当记者告诉他知道的事情后,我便告诉他“随之任之,妄之视之”,事情也很快会不了了之,咱们也让他们好之为之吧。
当我决心给某写第一篇稿子求助时,我就习惯了一拨拨的斗争。在未开始发声之前就早为为自己想好了退路,也在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后,以旁观者的姿态看着人情冷暖,真真假假。
但我一直相信人心向善,大多数人的热心也曾我令动容。如清洁工奶奶为某匿名捐助了2000元,附有一封写满遒劲大字鼓励的信,流溢着人性的闪光,这些谁能真正体味?
做人的差距自不必多言,这和文化素养没有太多关联,只不过是功利作祟,心蔽遮蒙尘,反正我见惯了太多的姿态,都懒的说了。
惟有少些功利心,心灵才会像擦去灰尘的瓷器,给人留下那些温情细腻的触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