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时尚信息 关注百姓生活 进入旧版 | 收藏本站 | 繁體中文
诸城信息港
新闻 频道 生活 互动 视频中心 诸城故事
诸城|图片|行风|专题 房产|汽车|家居|美食 第三方|悠闲会|商城|人才 论坛|聊天 生活剧场 万家灯火
民声|聚焦|访谈|视点 旅游|文学|亲子 违法车辆查询|分类信息|交友 微博客 微电影 地方民俗

说说流年清欢的一首小诗

2013-5-25 10:17| 发布者: 丛中笑~| 评论: 3|原作者: 吴心柳

摘要: 这首小诗的名字叫《第十三天,有关空房子》。 诗中有两枚关键的意象,一枚是“一座盈满的城”,另一枚是“一间落寞的空房子”。很显然,“盈满的城”是对外在世界的感觉象征,“空房子”则是对内心世界的感觉象征。 ...

 
 
  这首小诗的名字叫《第十三天,有关空房子》。
  诗中有两枚关键的意象,一枚是“一座盈满的城”,另一枚是“一间落寞的空房子”。很显然,“盈满的城”是对外在世界的感觉象征,“空房子”则是对内心世界的感觉象征。这两枚意象构成某种意味深长的比对。
  可是这两枚意象又由相同的质素构成,这些质素是一首诗、墙壁上的数字、绵延的句子和简洁的道白。诗人说这些质素既“组成”了“一座盈满的城”,又“组成”了“一间落寞的空房子”,作为自我外部世界的“城”是“盈满”的,作为自我内部世界的“房子”则是“落寞的空”,同样的质素引发了诗人对内外两个世界的截然相反的情感反应。
  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反应呢?
  小诗的第一节这样说:“早上,看到一面墙壁上的数字/确凿清晰,是下定决心的落笔/还有一些绵延着的句子,都是/简洁的道白。是似锦的五月/五月里清丽的雨”。这显然是从眼前实景写起,从一天的开始写起。给人兴味的是,诗人没有去追逐“数字”“句子”的具体意义,却非常关心它们形式上的意味,“确凿清晰”呀,“下定决心”呀,“绵延着”呀,“简洁的道白”等。不仅如此,诗人还把这些质素绾在一起,说它们“是似锦的五月/五月里清丽的雨”,“五月”,“雨”,这样的比喻一下子造成了时空上的弥漫感,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盈满”感。这样的比喻显然是纯粹的个性感觉,因为读者从常理层次上是看不出两者的共通性的。
    我想,构成眼前实景的这些质素,诗人寻常也不是没有注意到,只是在特定情感的催动下才予以特别地关心,并由此在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发酵成特定的意象质素。那么,这个“早上”,诗人有什么样的特定情感呢?她说:“一首《空》的诗也在这天早上出现”,主观情感上的“落寞的空”,使她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一切皆成了“空”,同样的质素既可以联想产生“盈满”感,又可以触发引动虚空感。这就是诗中矛盾统一的情感逻辑。
  那么,在诗人的情感天平上,“盈满的城”和“落寞的空房子”保持平衡和谐了吗?
  没有,诗人的情感偏向了“空房子”。她说:“空房子有没有锁,无关紧要/风吹雨透,噬蚀,任由其便/只是,和那座看似盈满的城相撞/空房子,还是硬生生/疼痛了一下”。她关心“空房子”,却不是关心“空房子”“有没有锁”,也不关心“空房子”“风吹雨透”,她关心的是“空房子”与“盈满的城”“相撞”,关心“空房子”“硬生生”地“疼痛了一下”——她关心“相撞”,关心“疼痛”!这样,诗中合理的情感逻辑终于呈现给了读者:对外部世界的“城”的“盈满”的感觉与内心世界的“空房子”的“落寞”的情绪“相撞”了,于是诗人产生了“疼痛了一下”的情感体验。
  联系小诗开头实写眼前景的淡淡的起笔,到这末尾非常克制的“疼痛了一下”的情感表达,使人在感受到文脉里的情感波澜的同时,也品尝到了艺术韵味的含蓄隽永。再联系诗题中“第十三天”字样,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诗人在掐指推算日子的多寡?诗中的情感“疼痛”是不是一种等待怀念之情?抑或还是其它?
  初读这首小诗,感觉它没有明确的情感指向,有一种内在的散漫,不过,后来想去,这是诗人的自由,不便明说就让它蕴藉吧。这样看来,这首小诗就有了一种散淡的伤感,一种感伤的落寞。至于它的现实情感注脚,就只能求证于诗人自己了。
附原诗:
第十三天,有关空房子
流年清欢
早上,看到一面墙壁上的数字
确凿清晰,是下定决心的落笔
还有一些绵延着的句子,都是
简洁的道白。是似锦的五月
五月里清丽的雨
一首《空》的诗
也在这天早上出现
和那些数字、绵延以及
简洁的道白碰遇在一起,组成
一座盈满的城、一间落寞的
空房子
空房子有没有锁,无关紧要
风吹雨透,噬蚀,任由其便
只是,和那座看似盈满的城相撞
空房子,还是硬生生
疼痛了一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头上三尺有神明 2013-5-25 20:01
为小摩擦就伤害人性命的自作孽不可活要遭报应!甚至断送子孙后代的前程!
引用 流年清欢 2013-5-26 10:37
谢谢心柳君对这首小诗的解读。同之前一样颇感意外。谢谢读评鼓励!同时敬佩您睿智、深刻的解析能力!
读评中诸如“盈满的城”是对外在世界的感觉象征,“空房子”则是对内心世界的感觉象征。这两枚意象构成某种意味深长的比对。以及“构成眼前实景的这些质素,诗人(惭愧,不要这样称呼)寻常也不是没有注意到,只是在特定情感的催动下才予以特别地关心,并由此在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发酵成特定的意象质素。”等等,都极为精彩。
“一首《空》的诗/也在这天早上出现”。这里,《空》这首诗的确存在。同“确凿清晰的一面墙壁上的数字”、“绵延的句子”等这些情感状态表征符号于偶然中处在同一界面,在特定情境中自然相连一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是因为《空》这首小诗,在看似不动声色淡淡的描述中,却有不由自主把人带入蚀骨的疼痛感中这样一种力量。这种情境中,于前者所存在两相照面,便产生了这首诗。——如果可以称作诗的话。
附《空》这首小诗:所有家俱都搬了/像归隐/风,探头探脑/一把锁显得多余/其实这样的空地方/每个人都有。
是的,“第十三天”字样的存在,你的解读同样是恰切的,并不是随便的一个数字。
再次感谢心柳君。谢谢您的关注、鼓励!


引用 流年清欢 2013-5-28 13:16
心柳君谦虚了,帮助谈不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读者认可,便是作者的欣慰。也将会增强继续努力的信心。若说稍微有出入,是您说到“同样的质素引发了诗人对内外两个世界的截然相反的情感反应”这点。作为接收的外部世界“盈满的城”,在内部世界“空”的面前,不由不附着一层主观着力色彩加以表达,在感官上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世界。情感借助感官实现每一当下的外部呈现。所以,截然相反的是感官反应似乎更为恰切一些。
谢谢您。

查看全部评论(3)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