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时尚信息 关注百姓生活 进入旧版 | 收藏本站 | 繁體中文
诸城信息港
新闻 频道 生活 互动 视频中心 诸城故事
诸城|图片|行风|专题 房产|汽车|家居|美食 第三方|悠闲会|商城|人才 论坛|聊天 生活剧场 万家灯火
民声|聚焦|访谈|视点 旅游|文学|亲子 违法车辆查询|分类信息|交友 微博客 微电影 地方民俗

聊斋艳雪

2013-4-27 07:40| 发布者: 丛中笑~| 评论: 44|原作者: 傅培宏

摘要: 聊斋艳雪 ——傅培宏 农家有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今年却是个特例,谷雨天了,依然是北风料峭,依然是霜雪未断。 农时的谷雨前后,该是暖洋洋的天儿,而昨晚的一场雨雪,让我对即将踏上的 ...
    农家有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今年却是个特例,谷雨天了,依然是北风料峭,依然是霜雪未断。
    农时的谷雨前后,该是暖洋洋的天儿,而昨晚的一场雨雪,让我对即将踏上的行程有些踌躇。一个月前,扳倒井集团邀请诸城作协一行二十余人前往高青酒厂采风,写一组有关酒文化的文章,筹备期间,我提出,高青之于淄川,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蒲松龄故居不可不看,邀请方愉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就在出发的前夜,就在雨雪落地的这个晚上,我迟迟未睡,等待着雨雪消停,这时,手机短信响起:傅哥,天降雨雪,明天成行吗?我回短信:不变!近午夜,邀请方经理来电话说:淄博大雪,路不一定好走,蒲松龄故居也不一定开放。我回答:行程不变。
    次日一早醒来,探首窗外,悬着的心还是放了下来,尽管地皮濡湿,看来天亮前雨才刚刚停歇,可终归是老天眷顾,雨雪不再飘洒。收拾行囊,用过早餐,驾车去往单位。因为是作协成立十年来的第一次远行,会员们的激动和兴奋是意料中的,说好七点半钟集合,这不,七点刚过,单位楼下早已聚集了十几号人,我赶紧下车招呼着上楼,楼上也已有几人等在办公室门前。文友们相见,自然是叽叽喳喳一番热闹。
    八点出发,一路前行,从临朐下高速直奔青州。青州是山区县市,自然是山峦连绵,进入青州的山区乡镇,道路崎岖不平。一车的人,女同志居多,大多没到过青州,颠簸间,不知谁问一句:这是什么地方?我回答道:青州的牛角岭。紧接着几个人异口同声的惊呼:这就是牛角岭哇?!又有人接话说:这里的羊肉汤好喝!这里的煎饼好吃!这里的羊肉汤泡煎饼真是一绝啊!坐在后面的一个男会员高声喊着:试试牛角岭的盘山道吧!话音刚落,车颠簸得更厉害了,直把人甩得头昏脑涨,恶心难受。一车人不再说话,都费力地对付着弯曲山道的晕眩。
    牛角岭,我是走过几次的。那还是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几年里,去往济南,牛角岭是必经之路,对于一个初出茅庐未经历世面的年轻人而言,牛角岭就是一道风景。春天里的树芽,夏日里的花开,秋风里的火红,冬季里的荒寒,都一一定格在我人生岁月的底片上。那些蜗牛般走着的牛车,那些寒风中抛锚在路边的载重车,那些山下田野里忙碌着的农人,那些路边摆摊卖水果的大嫂大姐,那些冒着热气泡着煎饼的黑黑的粗瓷大碗,尽管经历了年月淘洗,尽管已经物是人非,但,那些久远的记忆,因为情近极处,仍清晰如昨,偶尔想起,心里会隐隐地有些不舍,有些心痛。车在蜿蜒前行,颠簸依旧,不知是谁的一声惊喜的叫喊,将我从回想中拽回思绪,我侧首观望,看见了窗外的风景,那一抹抹雪压花枝的景致。路边农舍的门口,山上悬崖处;一行行,一簇簇,一棵棵;紫荆,报春,樱花;花朵上覆盖着薄薄的雪,依然故我地开着,尽管风还有透皮的凉意。雪压枝头,花顶雪开,这是一种气象?一种偶遇?一种情景?还是一种天意和心境?
    白白的雪,艳艳的花,雪映花红,花衬雪白。这是这个深春里的一场艳雪,一场诗意盎然的雪。想必,期待中的淄川——蒲翁故乡,也一定是艳雪映照;想必,梦想中的故居——蒲翁宅院,也一定是艳雪铺地。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吴心柳 2013-4-26 12:25
同看艳雪。学习。
引用 小溪绿萍 2013-4-26 12:30
期待。
引用 向往玩乐 2013-4-26 12:41
期待
引用 天马行空661226 2013-4-26 13:46


期待——后续更精彩!
引用 叶耕 2013-4-26 13:59
唐宋多文人骚客,不足为奇,有人将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的蒲松龄先生誉为近三百年以来不可多得的文学奇才,真的一点不为过,一部家喻户晓的《聊斋志异》文言小说,以及由此书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等,让他饮誉海内外。
百姓喜听聊斋故事,游人乐赏名家风采。俺还没瞻仰过蒲松龄故居,且听老师娓娓道来,期待精彩续篇!
引用 傅培宏 2013-4-26 15:08
欢迎拍砖哈!
引用 可贞 2013-4-26 15:21
傅老师辛苦,{:soso_e160:}
引用 苍苍蒹葭 2013-4-26 15:47
娓娓而叙,行云流水。拭目以待。
引用 快意春秋 2013-4-26 15:59
牛啊
引用 傅培宏 2013-4-26 17:23
    中午十二时,准点到达蒲家庄。从车上一步跨下,踩到的已经是蒲老家乡的土地,呼吸的是蒲老故园的空气。一袭的灰砖铺地,满眼的白墙灰瓦,宽宽敞敞的街巷,稀稀落落的人群,只是离家几个时辰的行程,心情便是大大的不一样了。就在同伴们急急火火走向卫生间解决内急的当口儿,我却急切地环望着目力所及的一切,一解我几十年的渴望。作为一介书生,一个以文学为追求的男人,今生所敬仰与追求的并不多,而所敬仰的中国文学大师级人物里,蒲翁蒲松龄位列前茅。此时此刻,我静心闭目,面向一片古居宅院,右手掌心紧贴左胸,微微俯首鞠躬,悄悄的道一声:浦公,我来了!
    用过午餐,下午一时许,一行便在导游的引导下进入聊斋园。走进牌坊式的园门,右首便是一古色古香的中式院落的大门,门楣上写有“狐仙园”, huxianyuan.jpg
门口两边分别立着一雄一雌俩狐狸石雕,雄狐四脚站立,目光炯炯,咄咄逼人;雌狐屁股着地呈蹲式,左前脚撑地,右前脚弯曲着拂在膝下一只小狐狸的背上,眼光柔和,母爱怜怜。小狐狸则双前脚搂住母亲的腿,朝向对面的公狐狸,娇态可掬。此园的谋划者看来是深得其意的,用狐狸一家子来迎宾接客,确是正正当当的。进园便是一间间的古居,古居里面就是展厅,展厅展示的是一组组彩色的泥塑,栩栩如生的泥塑,或站或卧,或捻须或扶膝,或秉笔或捧书,或品茗颌首或冷眉以对。随着导游循循以诱的讲解,我的脑海里铺展开的是蒲翁坎坎坷坷风雨相伴的一生……
    正是明王朝风雨飘摇日子里,明崇祯十三年农历三月十六,在今蒲家庄一个农家小院里,一个弱小的男性婴儿呱呱坠地,一个董姓女人的一番撕心裂肺的分娩之痛,为蒲家,为中国,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生就了一位文学巨匠,就是这位文学巨匠的传世之作《聊斋志异》,成为世界文学园地里短篇奇葩。

                                  (未完待续)
引用 西河摸鱼X子 2013-4-26 17:44
学习!期待中
引用 北极星的眼泪 2013-4-26 18:53
西河摸鱼X子 发表于 2013-4-26 17:44
学习!期待中

傅哥辛苦{:soso_e160:}
引用 蓝晶 2013-4-26 21:34
读来行云流水的感觉,精彩!
引用 南湖游游 2013-4-26 23:30
雪眏花红牛角岭
春雨润物好文章
狐仙迎宾狐仙园
坎坷风雨蒲家庄

  挥笔如泼知春意,字里行间透其情
引用 嘟噜嘟噜 2013-4-27 16:02
傅培宏 发表于 2013-4-26 17:23
中午十二时,准点到达蒲家庄。从车上一步跨下,踩到的已经是蒲老家乡的土地,呼吸的是蒲老故园的空气。 ...

该加点艳遇了哈
引用 傅培宏 2013-4-27 16:48
    蒲姓,为当地的世家望族。当民族归属成为蒲家一辈辈难解的谜面时,又是一代代的学士名家将蒲翁家系剥茧抽丝般的捋巴清楚。关于蒲氏家族,一说是蒙古,又说女真,再说回族,多少年争论不休。文献记载最早的蒲族先祖为元代般阳路总管蒲路浑,蒲路浑,蒙古语的含义是“泉水奔涌”的意思。二零零四年秋天,降水冲刷地面,蒲松龄目前露出一保存完好的“石鼓”,专家解释“石鼓”即“蒙鼓”的意思,由此推论,蒲松龄的民族成分应该是蒙古族无疑。
    蒲松龄家族系蒲族的一支,到了蒲松龄父亲这辈,还算书香门第。蒲松龄父亲蒲槃,为人耿直,乐善好施,行德积善。蒲槃弃学经商,做点小买卖,可家境并不宽裕,实在拿不出送孩子进学堂的钱款时,便亲自教蒲松龄读书。蒲松龄天资聪慧,过目不忘,深受父亲钟爱。十九岁那年,应童子试,考中秀才。考试文章展示了蒲松龄的过人才华,得到了山东学政施愚山的褒扬,称赞蒲松龄的文章“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年轻气盛的蒲松龄踌躇满志,预想着在文字上下一番功夫,通过科举实现自己人生的抱负。他和同乡好友李希梅、张笃庆共结诗社,吟诗对歌,共伴朝夕,攻读学业,求取功名。闲暇之余,三人于孝妇河边、般阳河两岸,撒网捕鱼,烛光照蟹。“秉烛请宵汗漫游,般河冲击小山头。人渔芳草黄昏后,客醉寒潭绿水秋。伯仲文章皆大雅,主宾词赋尽风流。何人海上垂芳饵,一线红霓月作钩。”二十岁不到的几个学子,有的是精力,有的是才气,有的是梦想和野心,身居乡野,心在庙堂,心无旁骛地打算着自己的未来。可理想终归是理想,现实并不总是眷顾那些美好的理想。从不足二十岁,一直到生命结束,蒲松龄屡试不中,七十一岁才援列为岁贡生。
    清康熙元年,蒲松龄因家务纠纷而分居,只分得“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家庭分裂,老父病重,功名不第,加上老母和妻儿需要照顾,一家子生活的操扯,加重了蒲松龄的负担。为生计,蒲松龄不得不走四乡为人代笔歌哭,尝尽世间炎凉。
    机会还是来了,康熙九年,应同乡好友孙惠之邀,前往孙惠任知县的江苏宝应县做孙惠的幕僚,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南游生涯。说白了,知县的幕僚就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就是给领导当跟班,抄抄写写,是个低三下四的活计。当然,虽然低三下四,秘书还是有一些话语权的,据记载,蒲松龄体察民情,受理诉讼,为民请命,做了不少好事。可一个气爽情高的饱学之士,初入官场,估计那些潜规则是肯定适应不了的。一年不到,由于对家人的思念,对乡试的牵挂,对官场的厌倦,蒲松龄决定辞职回家,就这样,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生涯匆匆结束,蒲松龄风尘仆仆地一头扑进了故乡的怀抱。这一次的远离家乡,这一次的涉足官场,让蒲松龄从官场的视角体察到了民间的疾苦,他在《寄家》一诗中写道:“年来憔悴在风尘,貂敝谁怜季子贫?瑟瑟晚风吹落木,萧萧哀柳怨行人。秋残病骨先知冷,梦里归魂不记身。雁足帛书何所寄?东帆无恙旅愁新。”
    归家的蒲松龄依旧要为全家的一天三顿饭忙碌,时局的混乱与凋敝的民生,使得回到家乡的他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温暖与安静,更加剧了他对生活的忧虑和伤感。“黄沙眯眼骄风吹,六月奇热如笼炊。午饭无米煮麦粥,沸汤灼人汗簌簌……”这是蒲松龄《日中饭》一诗中的语句,字里行间透出的是捉襟见肘的寒酸生活与失望。这种文学的诉说,不仅使我想起了杜甫,想起了《三吏》、《三别》,想起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未完待续)
引用 打虎上山 2013-4-27 17:52
长见识,蒲松龄原来是少数民族啊。从没往这方面考虑过。
引用 傅培宏 2013-4-28 16:12
    时光的打磨比什么都厉害,一个人到中年的男人对现实的认识会大于理想的,尤其是民不聊生无以为继的现实。清康熙十八年,四十岁的蒲松龄,文学的追逐梦还是拗不过生活的大腿,为解家庭之困,还是答应了同乡毕际友之邀,到离家七十里路的西铺毕家设馆教学,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塾师生涯。毕家乃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毕际友的祖上毕自严官至明万历年间的户部尚书,毕际友亦将官做到江南通洲知州。毕家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的藏书给蒲松龄创造了读书、教书、著书的方便,这一时期是蒲松龄生活最充实,著述最丰富的一段光阴。毕家老少尊重蒲松龄的渊博学识,待如家人,蒲松龄也真的宾至如归,为毕家教育子女,起草文书,应酬例外,宾主和睦相处,友谊浓厚真挚。也就是在毕家,蒲松龄认识了号称“一代诗宗”的刑部尚书的王渔阳,通过相识和交流,王渔阳很是欣赏蒲松龄的才华。《聊斋志异》成书,王渔阳给与了很大帮助,蒲松龄的愿意是要王渔阳给写序言的,可王渔阳碍于自己的官身与蒲松龄所著内容不大方便,还是题诗一首,给予评价:“姑妄言之姑听之,豆蓬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文友之间的友谊和唱和,得到了蒲松龄的以韵酬答:“志异成书共勉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聊斋志异》的成书,由毕家波及社会,引起了一场大的轰动,得到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的赞誉。蒲松龄的同乡高官高宏第一个为《聊斋志异》撰写序言,并为《聊斋志异》的广泛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为糊口耕人田,任尔娇情实堪怜。几时能储十石粟,与儿共读篷窗前。”做客人家,等于寄人篱下,再好的日子,心头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更何况一呆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尽管离家只有七十华里,可那时的七十华里,单程也要走上一天的,更别说回家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就像老鸟育雏,蒲松龄一肚子的学问,教授得是他人的子弟,自己的骨肉却是无人教读,内心煎熬与亏欠自是别人不知。虽然为解脱困境,曾经不止一次的赶考应试,却都“年年交战,垂翅而归。”那“积郁胸中”的“悠悠孤愤”,只有在夜深人静的豆光下寄托秃笔,抒发悲愤的情怀。
    康熙四十九年,已是七十一岁高龄的蒲松龄告别毕府回归乡里,与妻儿老小共度朝夕,尽享晚年。“世世年来方阅尽,眼中总觉海天宽。”经历沧桑,阅尽人间,人情练达,胸府洞开。柳泉井边,摆茶迎客,谈狐说鬼,搜集素材。此段时光虽短,却是蒲松龄和家人难得的天伦之乐。蒲松龄七十四岁时,勤俭持家、一生劳苦、积劳成疾的爱妻撒手人寰,蒲松龄心身收到严重创伤。老妻去世两年后,七十六岁的蒲松龄也告别一生相依的蒲家小院,“依窗危坐而卒。”一代大师就这样和他的院子又紧紧地搂抱在了一起……
    随着人群走出展厅,思绪还沉浸在蒲翁生活的年月,是屋檐滴下的冷冷的雪水惊醒了我,举目掠过院里的景观,前面竟又是狐狸的石雕,一座叫“聚仙峰”的石山上, Z5G56[W@VOK(P4VT36MXR.jpg 一只老狐狸周围是几只姿态各异的小狐狸。队伍里不知是那个女会员喊了一声:“来来来,美女狐狸们留个影!”说着,女人们便呼啦啦地聚在了石山前,我迅速举起相机,分几次按下了快门。回看照片的时候,我发现,定格了影像上,一个个面含笑容,手舞足蹈,俨然就是一种成狐成仙的自我感觉。来时的路上,三个小时的行程,各有性格的这十几只狐仙,叫我的耳朵很是受用了一番。倘若蒲公在世,有这几个狐仙美眉相伴,不知道他的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他的文思会不会受到干扰,他还写出那样的聊斋故事否?
    经过聚仙峰,沿着小道下了山坡,远远就看见一棵高大的柳树,偌大的树冠就像一个大大的蘑菇伞,嫩嫩的柳芽将绿色涂满了伞盖,绿伞下,是一块立着的黑色的石碑,走近了看,竟是沈雁冰题写的“柳泉”,石碑处,是那口后来叫做 )1`1[QK3KJ26QM`PI9CP~ZV.jpg “柳泉”的“满井”。史料记载,蒲家庄原来叫“三槐庄”,始建于宋代,以村内三棵古槐而得名。明初,村东沟壑内有一水井,常满而溢为溪,故村名又称“满井村”。后,村人在水泉旁栽种柳树,泉名又叫“柳泉”。蒲公在《重修龙王庙碑》一文中有所叙述,这也是目前尚能找到的关于“柳泉”和“满井”的唯一文献记载。因为柳泉是蒲家庄的“庄标”,故蒲翁别号“柳泉先生”,味在其中。

                             (未完待续)
引用 傅培宏 2013-4-29 08:59
明天结束,劳各位久等!

查看全部评论(44)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