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腐与相关故事
诸城人做的小豆腐,黄豆当然是有的,但还必须还用些时令的菜蔬、野菜,比如白菜、菠菜、苔菜、苦菜、荠菜、甚至萝卜缨、辣菜缨等。这种小豆腐的特点是清淡可口、营养丰富。诸城有立秋吃小豆腐的传统,有“一口豆腐一口肉,只会长肉不会瘦”的说法。那困难的年代与现在不同,能长点肉可是好多人梦寐以求的。小豆腐还能营养肠胃,增强抗病能力,因此有些地方还有“吃了立秋的渣,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记忆中最香的一次小豆腐,是姥娘馇的。那年秋天,五六岁的我跟母亲去姥娘家。晚饭时姥娘慈祥地说:正好有鲜萝卜缨子,明天馇小豆腐吃吧,让外甥长的白白胖胖的。说的全家都笑着看我。 感觉自己似乎当了主角,也就对这事格外关注起来。晚饭后,姥娘开始忙活,我就在一旁仔细地看。姥娘把炕桌安在炕上后,拿来一个簸箕放在桌旁,又将一个盖垫的两头分别放在桌子和簸箕上。桌子稍高,簸箕稍矮,盖垫就形成一个很缓的斜面。姥娘又去拿来半袋豆子和一个瓢,打开布袋口伸进手舀出半瓢豆子,用手慢慢把黄豆从瓢里划拉到盖垫上,圆圆的豆粒一个个骨碌碌滚到簸箕里,破了的豆粒和小石子们就停留在盖垫上了。 好不容易馇顿小豆腐,可不能叫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姥娘边收拾挑出来的破豆粒和小石子边说。又抬起头看着我说:明天咱多使点豆子,把豆腐馇的喷香喷香地哈。我郑重其事是点了点头,接着问:怎么馇小豆腐呀?姥娘似乎楞了一下,说,怎么馇?就是用豆子和菜馇呀。 姥爷坐在炕头笑着说:你姥娘光会做,不会说。过来,姥爷给你讲个小豆腐的故事。坐到姥爷的身边,扶着姥爷的膝盖,抬头望着姥爷的脸。姥爷摸着胡子说,我先给你念首诗: 窦百利石中遭难,蔡美娘刀下重生。 老严婆前来骂阵,穆桂英马到成功。 祝小姐双双献礼,佘太君前来接应。 杜王府周游一圈,太史皇鸣炮出宫。 朱元帅一声怒吼,四角海转眼清空。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不?我摇头。姥爷笑着说,这就是小豆腐的故事,我一句一句的跟你说哈。 你别说那些臆癞人的话哈!姥娘瞪了姥爷一眼。知道了,姥爷笑着继续说道:做小豆腐,得把黄豆放到石头磨里磨碎,所以说“豆百粒”石中遭难。不是还得用菜吗?菜得剁碎了使,所以说“菜”美娘刀下重生。把豆沫糊子和菜都放到锅里煮的时候,开锅后得放盐,锅里就咕嚓咕嚓地响,这就是老“盐”婆前来骂阵。这时候怎么办?得用勺子搅和一下,早先的时候勺子都是木头的,一搅和就不响了,就是“木”桂英马到成功。做熟了不就得吃了吗?吃的时候不是用筷子吗?筷子是不是用竹子做的呀?每双不是有两根呀?所以说“竹 ”小姐双双献礼。你吃的时候是不是得张开口用舌头接着呀?这就叫“舌”太君前来接应。 还有呢?我感觉还没讲完。没有了,吃到肚子里不就中了吗?姥爷笑着说,姥娘和母亲也都笑了。现在想起来,大字不识几个的姥爷,竟能用所谓的“诗”来讲一个与食品有关的故事,可见诸城人对于“吃”的要求,早就不只是一个“饱”字那么简单啦。 第二天早饭后,母亲与姥娘就开始择萝卜缨,姥爷与三舅推磨磨黄豆。头天晚上就已泡上的黄豆,这时已滚圆锃亮,满满地躺了一盆。石磨是两层的,上面一层的顶面有两个磨眼,两边有对称的两个磨耳。用勺子舀些豆子填到两个磨眼里,再把绳挽一个套套在一个磨耳上,然后插进一根磨棍别在磨的一边,于是一个人就可以推着磨转。两个人推的话当然更省力些。磨转动后,磨眼里的豆粒就会被两层磨中间的石缝磨破、研碎,与水调和成糊状从磨边流到下面的磨台上。 别推太快了哈,那样磨出来的糊子粗。姥娘洗好菜后过来嘱咐,然后拿来菜板将洗好的萝卜缨子剁碎。母亲已烧好了一锅水,剁好的萝卜缨子用开水焯过后,姥娘用笊篱捞到一个装了凉水的大盆中,就将锅里的水往一个水桶里舀。不要了?我问。这水青泔气,留着喂猪的。姥娘答。 舀完泔水,姥娘来到磨边,看到豆糊已经快推完了,又抬头看了看太阳,对母亲说:烧水吧。她便蹲下来,把泡在盆中的菜用双手捞起用力挤,攥成一个个菜团子。水开后,姥爷把半大桶豆糊倒入锅中,锅里顿时一片奶白色。把火小点,别糊了锅底!姥娘对母亲说。豆香味慢慢地飘起来,姥娘一边搅一边不时地舀起些豆浆来看,我知道可能火候很重要,但到现在也没得要领。火候到了的时候,姥娘转身端过菜团子倒入锅中,快速地搅起来。 清香味溢满了屋子,小豆腐做好了。洁白的汤汁牛奶一般,油汪汪的。萝卜缨不再青翠,而是深绿色。虽说不上美观,但那浓郁的香气,确是让人馋涎欲滴。我知道还不能吃,因为做小豆腐很费事,做少了不值当,所以一般等家里人多的时才会馇,馇好后一家当户左邻右居的也都送上一碗尝鲜,这已成为风俗。吃小豆腐不光有浓郁的香,还有浓郁的情。 跟着三舅送过几家后,一家人坐在桌旁吃了起来。“舌”太君将豆腐接到口里,闭上嘴一咬,汤汁满口,从鼻里一出气,清香直冲头顶。到现在一想起来,似乎还能闻到那香气。 因为印象太深刻,所以这小豆腐不时地从脑海中冒出来,以至于后来因为它,还发生了两件有意思的事,让我壁虎掀门帘——露了一小手,也算是把诸城的吃,横向传播了一下。 我当兵在汽车连,没有专门的炊事班,六个班轮流做饭。 轮到我们班做饭的一个周末,定好星期天中午大萝卜炖粉条,晚上包包子。周六晚上拧萝卜缨子的时候,班长大刘问:天南海北的这么多人轮着做饭,也没做出个花哨来。咱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弄个花哨?没有人说话。我看着萝卜缨子,突然想起了那顿小豆腐,脱口而出:咱们做回小豆腐?我们班十二个人,五个山东人,四是东北人,两个江苏人,一个是甘肃人。山东人和东北人都知道小豆腐。于是九个人说好,一个人同意,两个人保留意见,算是通过了。为了给全连一个惊喜,我们秘密进行,晚上泡好豆子,第二天到驻地老乡家找磨。天津人不吃小豆腐,家里的石磨是用来推玉米、麦子等干面的,但也能凑合着推出豆糊。老乡看着我们磨出的豆糊,疑惑地问做什么用。我们只笑不答。 中午开饭时,有些南方兵一看瞎了眼,叫起来:做的这是嘛呀?喂猪呀?很多北方兵知道,劝着说很好吃,试一下,但那些南方兵来了劲,坚决不吃。李连长是福建人,也没见过小豆腐,瞪了大刘一眼,舀了点尝了一下,感觉还行,就大声叫道:能吃!味道还不错!但已有十多个南方兵因赌气已经拿着饭盒回了宿舍,另外近三十个南方兵拿着空饭盒,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李连长一看这情况,把大刘叫进了伙房,严肃地批评:你领着弄的什么操蛋事?这是吃饭,不是干活,我还能下命令?你赶紧想办法炒菜,愿意吃的就吃,不愿意吃的待会吃炒菜!连长向战士们宣布这个决定后,有些人跟着起哄:呦,一会有好吃的啦!呼啦一下人走了一多半。 炖粉条肯定是来不及了,好在包包子的肉已买来了,萝卜也是现成的。于是几个人忙着切菜的切菜,切肉的切肉,生火的生火,不大工夫就弄好了肉片炒萝卜。吃过午饭后,连长过来瞪着大刘说:幸亏今天休息,要是平时,你这样影响了训练,我现在就处分你!又指着剩在盆子里的一多半小豆腐:这可都是钱买来的,如果浪费了,看我怎么收拾你!说完气呼呼地走了。主意是我出的,我本想跟连长解释一下,但看到大刘把我挡在身后,又一直在背摆手,就没敢说什么。连长走后,我问大刘怎么办,他说,没事,晚上包子照包,小豆腐也不会剩,我让他们抢着吃!包包子用的肉,炒萝卜已用了一些,剩下的再包包子就不足了。我看看肉,再看看大刘。大刘拍拍我说:没事,我自有办法。 做晚饭时,大刘让我们按肉的量剁白菜,他在锅里炼葱油,把控过水的小豆腐炒的焦黄后盛出来说:这就是很好的包子馅! 晚饭是两种馅的包子,盛在两个大筐里,大刘在饭前向战友们说明,并声明愿意吃啥就吃啥,不够再包。事先大刘嘱咐我们:等他们吃完后我们再吃饭,剩什么吃什么,塞也得把豆腐馅的包子吃完!谁知战友们不知是因为尝鲜,还是感觉确实好吃,吃过一两个后,都来抢着拿豆腐馅的,不一会就拿完了。轮到我们吃时,只剩白菜馅的了。大刘冲我笑笑,我这才想起来,小豆腐不光能在馇好后趁热吃,还可以炒着吃、卷着吃、拌着吃,更可以包包子、烙煎饼合子。不同的吃法,风味都不一样。 晚饭后,连长来到我们班对大刘说:中午我态度不太好,你别在意啊。大刘憨厚地笑着说没有没有,怪我只凭自己的感觉办事,没想到大多数人的口味,应该挨批。连长诡异地笑笑,低声说:都反应好吃,给你们报个嘉奖?大刘赶紧摆手:不敢不敢,没办砸就万幸啦!连长恢复了常态说:这主意不错,让战士们吃出了新鲜感!这时大刘把我往前一推:这主意是他出的。连长怀疑地看了看我:你以前做过这种小豆腐?我慌乱地说没有,只是吃过。连长哈哈大笑:你们山东人,在吃上真是有花样。萝卜叶子,本来是扔的东西,怎么会做出这么好吃的东西?说着往门外走。走到门口,他突然转过身:全体都有!我们唰地面向连长立正站正。我命令:过几天再做一次小豆腐,明白了吗?是!我们高声回答。 前年休假时,我与妻子女儿到浙江旅游,与一帮东北人一帮北京人拼成了一个团。旅途无聊,地导小潘就提议每人唱一首家乡的歌或讲个笑话,活跃一下气氛。我想这纯是为了开心,一板正经的反没意思,于是就琢磨唱个有意思的歌,一下子想起,在电视上看过博林好象用俄罗斯民歌喀秋莎的旋律唱过:“买四个萝卜切吧切吧剁啦”,后面是什么词记不清了,但“小豆腐”三个字突然又从脑海中蹦了出来。在别人唱的时候赶紧编了一下,等麦可风传到我手里时,我清了清噪子用喀秋莎的旋律唱道: 买四个萝卜切吧切吧剁啦 买半包黄豆泡吧泡吧 掺在一块一起咕噜了 一锅小豆腐就做哈劳晓 要吃豆腐最好掺点辣酱 那样味道变的更香 每天一顿美味的小豆腐 身体会变的越来越强壮 每天一顿美味的小豆腐 身体会变的越来越强壮 毕竟非专业,又加上鸡毛现促,听起来肯定象是中俄边境来的,因此大家都楞住了,纷纷扭过头来看我。有个东北大哥忍不住:哎,我说兄弟,你整地这是外国歌吗?我咋听着,还有萝卜豆腐什么地呢?一句话说的大家笑了起来。潘导也笑了,说;我也没听明白,但肯定不是俄语,不过一定也挺有意思,你慢点唱,让大家听明白,开心一下嘛。我索性把这几句话朗诵了一遍,接着又唱了一遍,车上的人笑成了一团粥。那东北大哥笑出了眼泪,一手抹着脸,一手指着我说:哎哟妈呀,老有才啦,哈哈哈哈。 潘导也笑弯了腰,好不容易直起腰来问:这是不是说的山东一种名吃,用煎饼卷着吃的那种菜豆腐?我回答是。东北大哥又说话了:山东我去过好多回,饭好吃,那味整地,老地道啦。这时一位白白胖胖的北京哥们问:你是山东什么地方?我回答是诸城市的。他接着问诸城属于哪个地区?我答属于潍坊地区,在潍坊南约九十公里处,是出土了很多恐龙化石的地方。他接着问:那诸城除了刚才说的小豆腐,还有什么名吃?我说这还真不少,比较有名的是烧肉、烧鸡、、杠子头火烧、小豆腐、煎饼、水煎包、咸菜疙瘩等。他说:辣丝我倒吃过,呛鼻子,痛快!这小豆腐还真没吃过,等有机会一定去尝一下。我说欢迎呀,只有人在诸城,才能真正吃出诸城名吃的味来。众人点头称是。 潘导插话道:诸城我了解一些,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说到吃,我看诸城的吃和喝,都有文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应该是饮酒的文化,这萝卜黄豆“掺在一块一起咕噜了”,是不是应该算吃的文化?说的众人又笑了起来。 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吃饱,已不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了。吃新鲜、吃时令、吃手艺、吃口味、吃营养、吃健康,已是大多数人的追求,而吃出情调、吃出意境、吃出内涵、吃出文化,也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诸城的吃文化,向来不匮乏,诸城的吃文化,会越来越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