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时尚信息 关注百姓生活 进入旧版 | 收藏本站 | 繁體中文
诸城信息港
新闻 频道 生活 互动 视频中心 诸城故事
诸城|图片|行风|专题 房产|汽车|家居|美食 第三方|悠闲会|商城|人才 论坛|聊天 生活剧场 万家灯火
民声|聚焦|访谈|视点 旅游|文学|亲子 违法车辆查询|分类信息|交友 微博客 微电影 地方民俗

老炕·喇叭·黄豆芽

2012-9-3 18:02| 发布者: 丛中笑~| 评论: 36|原作者: 叶知秋

摘要: 与同事闲聊电视连续剧《穆桂英挂帅》,同事不甚看好,觉得还是老戏里的穆桂英对味儿,英气十足不失巾帼英雄的范儿。进而又提起当年刘兰芳说书,那叫一个经典!一时间,战马嘶鸣兵戈咣啷,如在耳边,陈年往事 ...
  
 
    与同事闲聊电视连续剧《穆桂英挂帅》,同事不甚看好,觉得还是老戏里的穆桂英对味儿,英气十足不失巾帼英雄的范儿。进而又提起当年刘兰芳说书,那叫一个经典!一时间,战马嘶鸣兵戈咣啷,如在耳边,陈年往事便如潮水般涌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刘兰芳说书风靡一时,令无数听众如痴如醉。
 
    记得我刚读高中,家里还没有电视,唯一的娱乐工具便是挂在窗户右上角的那个喇叭,中午或晚饭的时候收听广播,印象最深的就是听刘兰芳说《杨家将》、《岳飞传》。每到快放学的时候,便眼巴巴盼下课的铃声,铃声一响,便飞也似地跑到车棚里,骑上单车奋不顾身地往家窜,怕误了听《杨家将》。回到家正赶上饭桌搬上炕,按照惯例母亲在灶旁一碗一碗地盛菜,我便和大妹,一碗一碗地端到饭桌上。父亲和小妹、弟弟早在炕上围着饭桌盘腿而坐,等待开饭。
 
    那时生活拮据,每顿饭菜肴有限,母亲怕我们姊妹四人这个多了那个少了,所以亲自给我们盛菜。碰到菜肴不够吃的时候,她和父亲的碗里总会比姊妹的少一些。
 
    因为我是老大,又是女孩儿,有时也替母亲行使这个权力。可别小看这个权力,要公平公正,不能自私。
   
    记得有一次,菜肴是蒜拌黄瓜。老一点儿的黄瓜里面是有瓤儿的,要把瓤剔出来,否则放盐以后下水太多。剔出来的瓤便是我们孩子们的“水果”了,我把这些“水果”分给弟弟妹妹们吃,可是年幼的弟弟不解馋,还想再要一块黄瓜吃。这可是一家人的菜肴,我坚决不给,弟弟一气之下,拾起旁边的水舀子就扣到我的头上,然后一溜烟儿地跑了。
  
    如今弟弟也人到中年,一家人团聚的时候我动不动就拿这件取笑他,弟弟总是憨憨地笑!
  
    那时最喜欢吃的菜是肥肉炖黄豆芽儿。豆芽是母亲自己发的,先把黄豆挑好,捡出沙石,洗干净滤去水放在盆里,再用干净的湿布盖好盆以免豆芽见光,早晚过一遍水,让豆种保持湿润,用不了多久,豆芽就长出来了,等芽儿长的又肥大长了,用肥肉一炖,那个香就甭提了。   
  
    一家人围在饭桌旁,坐在那盘土炕上,听着喇叭里刘兰芳说《杨家将》、《岳飞传》,那份记忆,说不出有多温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李十三 2012-9-2 08:16
缺些细节,不过那份感觉还是传达了来
引用 丛中笑~ 2012-9-7 08:16
原来只知道楼主古体诗写得好,没想到散文也这么有味道!巴错巴错!继续期待中!
引用 吴心柳 2012-9-7 20:06
心酸的往事,温馨的回忆。我认同网友李十三的看法,缺少有穿透力的细节。
引用 傅培宏 2012-9-8 07:05
再下点时间!其实,楼主的散文也是“了得”的啊!
引用 锦瑟流年 2012-9-8 19:04
黄豆芽越嚼越香,我记得饭后腮帮子都累的发酸。现在买的豆芽,怎么都吃不出那时的香味来,我干脆就戒豆芽了。

查看全部评论(36)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