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去西藏旅行的十篇涂鸦,请文友们多提意见:)
游走第一日:到达成都(7月28日)
飞机在下午13点30分降落。空乘人员温馨提示,到达的目的地成都此时气温26摄氏度。听来是适宜的温度。 前去接机的成都旅行社小周司机,把我载到住宿的酒店。 但独自一人撑伞外出时,还是切实感到了夏日的酷热。26摄氏度?有些怀疑。 一个人的旅行。 一个人的西藏之旅。 没有直达拉萨的飞机。当初,很希望从青岛乘机到成都后,接着飞往目的地拉萨。但下午没有航班。只得在成都逗留半日,翌日清晨再飞。 从家里出发的今晨,是从一种极度警觉的状态中醒来。因为窗外灯光的缘故,睁眼的一瞬,误作了曙光。以为睡过了头,连忙看时间:一点五十一分。随放心。但接下去的睡眠便不再酣畅。直到定好的四点闹铃的响起。 儿子也于今天出游。 四点是儿子需要的起床时间。他去参加的,是学校组织的高一暑期北京八天的夏令营活动。我们同一天,一个向北、一个向西。他有他的同学们作伴。而我,却是孤家寡人千里迢迢奔赴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所以,当在旅行社办好出游手续时,并没有预想中的兴奋。 从青岛到成都,两个半小时的飞行,终于让我隔了1700公里的距离,身处异地。 到酒店,已是下午三点。所住酒店位置处于成都市区一环路段,条件基本算好。 搁置好包,给儿子打电话。陌生、安静和寂寞的房间,是我不能忍受的。我立时感到了手足无措。那刻,我需要有人沟通。 电话那头,传来儿子抱怨的口气,说当初的宾馆住宿,到头来却是学生公寓…… 打完电话,依旧是四周的冷清。我只有带上肩包,融入外面的街市。 人是群体动物吗?我相信是。更相信,一个人的孤单之旅,注定是要体味一些内心与众不同的东西,来平衡和这个世界的相处。 像任何大都市一样,成都,以它的地域特色吸引着他人的眼光。这是一个干净的城市,又是现代和古老结合完美的一座城市。高楼林立之间,不时有极具古风特色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让人赏心悦目。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便该是这样的。也便汇合了历史的城市,彰显出它厚重的韵味。魅力由此添加。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而写就的这首《绝句》,是我之前唯一对天府之国成都的记忆。而杜甫草堂,也只是书面的了解,无从相见。 看地图,武侯祠、都江堰,都在成都近郊。但我想,如此匆迫的时间,与其草草而望,不如随便就在街上走走。 走过一座又一座天桥,只是走着,只是观望着。短暂的停留,无法深入探得它的全貌。 太阳还是不依不饶地照着,有些汗流浃背。只有往回走。后悔从酒店出来时没带上相机,可以拍几张茂密低垂的黄果树下安谧的街道,或穿城而过的“九眼桥”湍急的河流,还或迎头相遇的店面别致的“智爱”书屋。 但,当我走回旅店的走廊时,无意中到包里一摸,却发现相机就在其中。 不到半天的短暂停留,于一个以前和它毫无关联的人,拍与不拍,又有多少重要意义?仅仅以居住的酒店为中心,向东至青年旅馆、向西至四川大学的短短三公里的路程,捕获的,只是浅显的表象而已,魂魄游离在身体之外,无法与之交集。就像对于无论白天黑夜在永远穿行的车辆以及淡定匆忙行走的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每一分子,彼此间的距离,需要默契和缘分来缩短。我仅仅的过客身份,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留下的瞬间一瞥,也多有理性的认知,缺少的是感动。 路过一处长有狭长叶子的树,仔细端详,却不知道它的名字。询问一路人,地道的方言,又掺杂着马路噪杂的声音,终归没有让我听明白。只有哂笑一下走开。尽管,她对那棵树附带讲了很多。那些音调松松软软、拐弯抹角的成都话,安静仔细听尚稍辨认。否则,自己更是感觉跟周遭隔了格格不入的距离。 游离在一个城市之外的人,想的,只是逃走。但记忆,却会留下痕迹——有关这个城市,有关一段心情。它和行走有关。 晚安,游走的第一夜。
在炎炎夏日里,成都一家火锅店的盛况
夜色中的川音大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