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以前的麦收,中年人会说,不知那时候受的罪是熬怎么过来的;老年人会说现在的人可享福了。
以前种的麦子由于没有肥料,麦苗极稀,通常就是用手拔、用镰割。后来引进了一种叫“墨西哥”的小麦,这种小麦产量稍高一些,不过品质稍差,磨出来的面粉发粘,不可口。但也比玉米、高粱、地瓜面好吃多了。这种麦子秸杆矮,麦苗多,根系发达,拔起来就费力多了。拔的时候人“一”字摆开,最前面是壮劳力,叫把头,后面的人必须跟上趟,否则就让人看不起,或被罚工分。把头为了拔得快,还要把麦根上的土抖净,往往不顾忌后面的人,把后面的人弄得浑身是土。有的人甚至怕后面的人撵上他,还故意朝后面的人身上抖土,一天干下来,弄得浑身是土,甚至眼里、口里、鼻子都是土,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麦收活太累了,生产队便派人送来饭,叫贴晌,那时人们生活水平很差,在家里吃不饱,到半晌的时候肚里就没饭了,干不动活了,这时人们累得几乎爬不起来,但一听来贴晌了,人们便来了精神,吃着大饼就着咸菜,吃得甭提多香甜了,因为那时人们又累又饿又渴,并且那时一年也吃不上几顿白面饭。
拔了麦子用驴车拉倒场院里——我们那时叫场湾,在场湾里干活都说场湾场晚,意思是说场湾里干活没有早,干着干着就黑天了。拉回的麦子首先要铡根,把麦穗子放在场里晒干,用驴或者马拉着碌碡压,为了提高碌碡的转速,还要在碌碡上加一根长长的捻杆,打场的人抱着往前推,碌碡“咯吱、咯吱”的响声像是在演奏丰收的颂歌,碾下麦粒后再扬场,扬场要找有风的日子,还得好把式,否则扬不干净。在场里干活的人忙不过来,就让坡里的人加午班和夜班。我们小孩子为了吃上夜餐也跟着去干。夜餐一般吃面条,我第一次吃夜餐就盛上满满一碗,吃完了锅里就没有了,只能吃一碗。而有心眼的人却是先盛一筷子或少半碗,用筷子翻几下面条就冷了,几口就吃了,吃了再盛,最后看到锅里不多了,再盛满满一碗,这样可以吃得多吃得饱。现在想起来真觉得好笑。
就是这样累死累活的干,一年下来,一口人也只能分到四五十斤小麦。
后来,耕平了土地,修了水渠,用上了化肥 ,小麦产量提高了,尤其是土地承包到户后,割小麦用上了收割机,打场用上了脱粒机,省工省力多了,但是捆小麦,脱粒打场也是一天干上十几个小时,累得人要命,不过,一户就能收一万多斤小麦,能赶得上原来一个生产队的总产量呢!虽然累些,看到自家打了这么多小麦,能天天吃上白面馒头,人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到了现在,用上了小麦联合收割机,只要到地头等着拉麦粒回家晒就行了,现在的人真是享福了。
相信不远的时间,我们就能用上带烘干的联合收割机,麦粒可以直接入库,那时庄户人可就更享福了!
本文作者为程戈庄小学教师
温馨提示:诸城信息港文学频道欢迎诸城市广大师生踊跃投稿,请确保原创。 诸城文友群:241402637 编辑工作QQ: 81375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