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前几天推出了一个好书分享活动,好心人整理了发到校内上,因此我也就有幸目睹了一份长长的书单。当然,微博上的人良莠不齐,因此,推荐的书目也就鱼龙混杂了。大致挑了几本,稍微百度了下故事梗概,读起来也就稍微轻松些。
对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印象还是挺深的。书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时间线索,记录了每年的重要企业人物和事件。
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里,五千年的历史其实不断在重复,明君开国,昏君灭国。正像杜牧说的那样“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而1978-2008的中国,是无法重复更无法替代的。这三十年,见证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由盛转衰,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而这些人普遍的特点就是思维活络,爱打擦边球。古人看相里面有一种叫做长反骨,这些人在乱世,往往是**旧朝代的英雄,运气好的还可以开创新时代,自己当皇帝,这叫闹革命。而在治世,他们的日子没有到水生火热的地步,但是改善改善总归是必要的,因此,他们会选择改革。而在1978年之后的三十年里,这些人都是改革的个中高手,虽然由于教育程度的原因他们或许并不知道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叫做改革,但他们的确改变了那个时代,并且影响现在和将来。
以前总听到改革,觉得毕竟不是革命,不需要流血牺牲,因此也就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但读罢《激荡》,发现原来改革是这么的不容易。就试想下,如果没有邓小平,改革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有些人怀疑邓小平理论的原创性,但是这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邓的影响力。在当时的中央高层,似乎没有一个比邓资历更老的人物了,如果邓不支持改革,那么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或许比朝鲜好不了多少。因此,把邓称之为“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是有道理的。现在的一些人,没摆正自己的位置,茫茫然喜欢把中国和西方国家比较,什么中国么腐败啦,西方么福利好啦,中国么不讲人权啦,西方么追求自由平等啦,把自己的祖国贬低的一文不是,这些我觉的都很肤浅。我始终相信,一个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爱的人,他是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的,即使到了西方,也并不能真正融入西方,人家总把你当外人看。毕竟爱国无论到了哪里都不会是错的。
书总能给人教益,《激荡》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个经验教训。联想起最近的吴英案,其实跟激荡里的年广久差不多。年广久当年炒瓜子出名了,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但那时人们发现了马克思资本论讲过只要超过8个雇工,那就是资本主义,当时的阶级成见是很深的,一提到资本主义,那就是犯罪,那就得判刑。但是这事在邓小平的过问下最终有惊无险,年广久因此也就更加大红大紫。反观这次的吴英案,像邓小平一样的拍板人物已经不再了,改革似乎也遇到了瓶颈。为什么你国有企业融资就可以大大方方的向银行借钱,而且有时候还有借无还,最重要的是这还是合法的,但民间借贷,而且仅仅是向亲朋好友借贷,这也算非法集资,会给判刑,而且浙江高院判的还是死刑。改革盘活了国企,却恶化了民企的生存条件。这是高层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