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时期介子推的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有清明。今天是清明祭祖,缅怀先烈的日子,在这个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节日里,我们有必要通过上诗了解关于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从这首诗中了解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介子推割股奉君,施恩不图报,即便被发达后的晋文公活活烧死,也有先见之明,在柳树洞中留下这一血书昭示后人,令晋文公抚诗心恸,悔愧难当。他从此身体力行,时刻警醒。执政清明,惠及百姓。可谓清明首缅介子推,禁火祭祀值追随。 昨晚看山东卫视齐鲁频道,有关某地祭祖焚烧纸钱引燃枯草,引发山火的报道触目惊心。画面中,火舌狼窜,风助火势,山火迅猛蔓延,将停靠路边的依维柯客车焚烧至一堆废铁和一个黑乎乎的框架,幸亏无人伤亡。消防人员奋不顾身全力抢险亦于事无补。纵情肆虐几个小时的大火虽被扑灭,但祭祀不慎带来的损失,触情生情的伤感,成为心底永远的痛。由此可见,文明祭祀,不上香燃烛焚纸烧冥币,多么刻不容缓。 今日诸城,荣居全国百强县三十二位,人们安居乐业。关于清明风俗我作为外地人不甚了解,但我知道三月三在枳沟镇举行过神仙节,因上班自己虽未现场体验民俗乡情,但通过信息时代的各种渠道了解到当时盛况。山崖岩洞中,父老乡亲神情肃穆虔诚至极,香火旺盛烟雾缭绕之壮观,令人过目不忘。对神灵的敬畏,我认为作为中国人,不应抵触,上溯三五代,你我几人不是农民祖宗,人说富不过三代,历史轮回,是有一定规律的。祭祀,是一种愿望,是活着的人一种美好憧憬,无可厚非,也无需妄加指责。我觉得三月三的那次庙会活动的防火安保很给力,消防车及消防队员早早就位,严阵以待,防患于未然,应当点赞。 清明节在农历三月,诸城的清明节更紧接三月三枳沟庙会,祭祀习俗可能有相似之处。祖先与先祖我看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华夏民族可以共祖先,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但各有先祖,于清明,我们要缅怀祭拜远逝亲人,感念先祖恩德,感恩生我养我之父母,礼孝天下,侍奉送终。我们都读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离不开传统的忠孝礼廉仁信等,我们需要一代代传承,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悟力行,诸如清明节的缅怀先烈,祭祖感恩活动。 万物之灵的人类,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终有一死,这是自然法则。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欲望与牵挂,也正是这种生命个体中的不甘心不满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与死的客观存在,就衍生了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也就有对逝去的生命的祭奠,对生命的敬重,对灵魂的敬畏。我冥冥之中相信逝去的亲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的外公,我的父亲,继而我的母亲,都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我似睡非睡的状态,托梦给我,好多次,我感觉他们并没离去,他们只是在另一个世界看着我,他们只是因生命的终结而改变了对子孙后代关爱的方式而已。 我响应文明祭祀,过文明清明节,也想提醒每一位有失亲之痛的人,除了在清明时节焚香点烛、烧纸冥钱和燃鞭鸣炮,还有很多方式表达哀思,如踏青献花、撰文怀念和网上祭祀等,总之,清明祭拜先祖缅怀先烈我们可以从祭品上加以简化,注重环保节约的原则,我想,先祖若在天有灵,一定会庇佑子子孙孙心诚则灵。 我们知道,2006年清明节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贵而厚重。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正是靠着人类这种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靠着中华民族敬老孝亲,厚养薄葬的传统,我们泱泱大国,虎虎生气,屹立于世界东方。 清明,是节气,春光无限,生机一片;清明,是节气,缅怀先烈,祭祖感恩。倡导文明,贵在行动。 |
吴心柳 发表于 2014-4-5 20:37
介子推这诗好新鲜。
密州潜龙 发表于 2014-4-5 21:03
记得介子推割股奉君这事是有的,但他好像不会写诗,这诗虽然写得很好,不过明摆着是有人想借尸还魂{:soso_e ...
流年清欢 发表于 2014-4-5 21:55
有感而发。
密州潜龙 发表于 2014-4-6 07:54
我觉这种七言诗春秋时期的人们还不太习惯写。而且既然介子推因不愿受赏而被焚于绵山,又怎会留下这样的诗 ...
蓝桥 发表于 2014-4-7 17:34
传说是他写的,藏在柳树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