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时尚信息 关注百姓生活 进入旧版 | 收藏本站 | 繁體中文
诸城信息港
新闻 频道 生活 互动 视频中心 诸城故事
诸城|图片|行风|专题 房产|汽车|家居|美食 第三方|悠闲会|商城|人才 论坛|聊天 生活剧场 万家灯火
民声|聚焦|访谈|视点 旅游|文学|亲子 违法车辆查询|分类信息|交友 微博客 微电影 地方民俗

也谈杨先生

2013-9-23 16:51| 发布者: 丛中笑~| 评论: 3|原作者: 吴心柳

摘要: 看过蓝桥女士和李十三先生的帖子,心里起了一点微澜,也想开一帖,写写自己记忆中的某些过往。 杨先生是我高中的校友,然而素不相识。想他既已“退隐江湖”(十三语),不大会怎么情愿别人对他叨念来叨念去,好在我 ...
        看过蓝桥女士和李十三先生的帖子,心里起了一点微澜,也想开一帖,写写自己记忆中的某些过往。
        杨先生是我高中的校友,然而素不相识。想他既已“退隐江湖”(十三语),不大会怎么情愿别人对他叨念来叨念去,好在我这帖子与其说写杨先生,倒不如说是写我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
        现在高年级的小学生,都在学做手抄报,我是入了高中才知道有这么回事的。教高一语文的张惠芳老师要求我们做手抄报,同桌合作俩人一期,按座次从前到后依序完成。我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自然不知从何做起,同桌陈俊武兄敢于担当,自告奋勇揽去了绝大部分活计。我们是第一位次,做的当然是第一期,好容易忙三捣四地完成了,却又谁都没有跑去办公室请老师赏鉴的勇气,推来推去,索性先斩后奏自己贴到教室门后的粉墙上去了。有同学围上去看两眼,然而评价的好坏我是没有资格也没有胆量听的。张老师来上课,进屋一转身发现了,微笑着看过,微笑着问我俩,“怎么?贴上去了——”后来这手抄报做到了第几期,到底不清楚,结尾大概是不了了之。
        我们的下一级学生却弄出了大声响。他们成立了文学社,编了自己的小报,却已经不是花哨驳杂的手抄报,而是整齐一色的油印纸张了。而且似乎突然间,这文学社在校园里声名鹊起。不过这声名的绝大部分,似乎都来自一个人的身上,这就是杨先生。杨先生是文学社的社长,据传他已经在国家级文学刊物上发表过好几篇文章,誉之为我们那小小校园的文章神童大概是不为过的。我那时就想,我们学校要出大人物了!心里暗自高兴,仿佛沾了多大的光彩似的,在校园里走动,也希望能够远远地看到杨先生。
        学校主路西边第二排房子的东山墙下,有一个简易的阅报栏,杨先生他们的油印文学就展览在里面。我几次跑去,怀着好奇和羡慕,仰着脸一一读上面的文章。就我现在脑子里残存的记忆,他们那个社里写得勤名字出现频繁的有那么三两个人。文字也多样,看家的诗歌散文自不必说,须有理论和技术功底的评论也上去了。那字里行间流露着的早熟、勇敢、任气洒脱,让我惊佩!
        虽然不认识杨先生,但却是认识他的父亲杨老先生的,他给我们这个高二文科班上过一节语文课。杨老先生算得上四中历史上标志性的人物,后来做过多年的校长,我们在校的时候,他那时还是副教导主任,三十岁出头的样子,年富力强,丰姿俊朗。高二开学第一节,他来给我们讲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老先生讲课,声如洪钟,慷慨激昂,妙语连珠,摄人魂魄,直听得我辈傻小子目瞪口呆,心不由己;下课铃声一响,老先生戛然而止,拂袖挟书,飘然而去,我们眼望着门外渐远的身影,大叹青莲居士的风彩依稀当是如此。然而第二堂课就是一位矮矮瘦瘦的蒋老师给我们来上,不多久又换成一位高高瘦瘦的惠老师。后来我曾看到下一级同学的语文笔记,光作文开头的式样就总结成许多条,足见杨老先生富于钻研积累,深谙为文之道。我是相信家传的,虎父无犬子,杨先生的文章本领想来当属天资加家学的二者得兼。
        我回校复读,还想着杨先生,试问下一级的同学,答曰就工了,追问这其中的缘由,又答曰学得太偏。自己心里从愕然转而惘然。也许因为是学生见闻不广的原因吧,觉得那时候象杨先生这样的偏才专学,似乎还缺少人们的多少关注,更不用说给他们安排什么特别的深造之路。
       有一年我在一位同事的手里,忽而见到了一本奇异的书,这就是《扶淇河畔的合奏》。借来放到床头,课余看了好几天。这里面的“合奏”,感觉基本就是两个人的合作,一个自然是杨先生,另一个是写诗的夕深先生。就是在这本书里,我才读到了杨先生过去那些只闻其名不曾见其内容的好文章。我还第一次读到了杨先生的父亲的文章,果然是词采俊发,节奏铿锵,壮怀激烈,气势雄放。——说这书奇异,就在于它是咱们这里土生土长的一个创造,我以前总觉得文学是远在天边的东西。
       我也曾经这样想过,杨先生的文学天赋,埋到生活的炭火里炼过,出来必是别一番面目。而今读过蓝桥女士和李十三先生的帖子,忽而想到对于生活来说,文学就是个奢侈品,没有它,生活的幸福算不上有什么缺损,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情放达的人们。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落花生 2013-9-23 10:29
印象最深的是《那年我几岁》一系列,自己不是什么文学爱好者,也从未关注过文章的作者,只记得文字朴实又很优美,读了又读,仿佛自己置身其中,过了这么多年,看到论坛热烈讨论的作者居然就是写《那年我几岁》的人,名气依然不减当年,优美的文字早已扎根记忆深处,原来文学就在我们身边!
引用 打虎上山 2013-9-23 12:38
  1. 忽而想到对于生活来说,文学就是个奢侈品,没有它,生活的幸福算不上有什么缺损,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情放达的人们
复制代码
{:soso_e179:}
引用 梦影依稀 2013-9-23 14:01
      当用笔来点缀生活时,一切成为习惯。在每个不易安眠的夜晚,笔是一种声音,如游走在午夜的灵魂。当执在手中的笔不再有灵性的时候,一种感觉触动心扉而无力描述的时候,堆累于心,莫名怅惘。
    喜爱文字的人有一种执著,而当我们试图用文字来承载一切时,注定已扮演了孤独的角色。张爱玲说“太大的快乐或悲伤都要远离人群”,极是。时间流逝如花瓣开放悄无声息,你停留于此,周围的人来去匆匆。文字又是混合的颜色,在生命的毡纸上被我们恣意地涂抹,却总找不到那种完美的模版。
    心的世界总是宽广的,路在延长。我们在如雕塑的年华中,做着如此多的梦。世事变幻沧桑,撕扯不断的是零零散散的记忆,有苦有甜,方兴未艾。因为行如浮云,而心不似止水,在青春的边缘上我们繁衍着一种种感觉,文字呈现的只是一种临着状态,而我们无力诠释那些永恒的主题。有些记忆如同废墟,因为繁华一场,终究值得怀念凭吊。可一些珍贵的东西已注定错过迷失,文字的背后或许更多的只是一种感性的追求,而无理性的认知。
    有时我更想把文字当成是一种符号,记录辨别心情的符号。它被我们无意地创造,有时又被我们刻意地毁灭,一切只是时间的注脚。坦言之,文字对我来说只是对自己的安慰,反省,欺骗或者满足虚荣而已。

查看全部评论(3)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