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期间补钙十大误区 错误1:只补钙不补维生素D 有些家长经常听信一些不科学的宣传,生怕孩子缺钙,而不停地给孩子补钙,最后检测却发现孩子缺钙。其实,你仔细问一下,发现这些家长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往往只重视给孩子补钙,而忽视了维生素D的补充。其实,佝偻病的孩子,维生素D缺乏才是根本的原因。这些孩子由于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了钙的吸收利用障碍。钙的吸收必须有维生素D的参与。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钙吸收便减少,但体内又需要钙参与细胞代谢过程,就只好把骨里面的钙动员出来,造成骨质的脱钙。骨质缺少钙,犹如造房子的混凝土少了水泥,长的就不坚实,所以佝偻病又俗称为“软骨病”。长此以往,由于人体的代偿机制,成骨细胞大量增长,骨样组织堆积,临床上就出现佝偻病低钙的症状和骨骼畸形的体征,如易激惹、多汗、夜惊、方颅、鸡胸、罗圈腿等。 因此,当维生素D缺乏时,任你补再多的钙,也难以吸收利用,补了也白补。口服的钙,等于在肠子里转了一圈又排泄出来,补钙也只是“虚”补一场,即使补充再多钙人体也无法吸收和利用,宝宝照样会缺钙。因此,在给宝宝补钙的同时,同步补“D”非常重要。婴儿维生素D的推荐预防量是每天400国际单位,正常足月儿应在生后两周开始常规补充维生素D,直至2周岁。 错误2:忽视了“日光浴”作用 人体内维生素D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来源就是在皮肤中自身合成,合成的前提条件必须有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让宝宝多晒太阳,可以促进宝宝皮肤下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内源性的维生素D,可调节钙的吸收和利用。 错误3:母乳喂养的宝宝不用补钙 0~4个月的宝宝每天对钙的需要量为300毫克,如果母乳量充足,宝宝只要每天饮母乳,基本上可满足身体对钙的需要,可以不用补钙。但到了4~6月时,宝宝开始添加辅食,每天的喝奶量逐渐减少。到了5~11个月时宝宝对钙的需要量增至400毫克,此时,单靠饮食中的钙摄取是不够的,应予额外补钙。 错误4:早产儿不需补钙 早产儿由于生后生长速度较快,比足月儿更容易缺钙,因此应根据生长及喂养的情况,适时补钙和维生素D。一般在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800国际单位,3个月后改预防量400国际单位。 错误5:忽视乳母补钙的重要性 胎儿和早期的宝宝体内的钙主要来源于母体,通过胎盘或乳汁传输给宝宝。妈妈在妊娠期缺钙会引起宝宝患先天性佝偻病,孕母或乳母的钙营养状况直接会影响到宝宝的发育。 妈妈应从妊娠期开始应多做户外活动,多晒大阳,食用富含钙、磷、维生素D的食物;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应适量补充钙片,同时补充维生素D每天800国际单位。 错误6:补钙多多益善 有的妈妈以为钙与维生素D既然是宝宝必需的营养品,那么多吃点也无妨罗,其实不然。 维生素D长期过量使用会导致慢性中毒,钙剂过量使用也有不良的后果,因此,两者即不可偏废,但又不能过量使用。 错误7:放弃补钙想法 听说钙补多了不好,有的妈妈从此不再给宝宝补钙。其实只要按照医生推荐的剂量给宝宝补钙和维生素D制剂,一般都是安全的,不必担心中毒或有副作用。 错误8:钙剂与奶同饮用 混在食物中的钙剂只能吸收20%。 正确的方法是在宝宝两次喂奶的中间间隔时间给予钙剂。维生素D最好在早晨顿服,钙剂最好将一天的量分次给予,单独服用,这样吸收效率更好。 错误9:生病不补钙 经常腹泻或易患呼吸道感染的宝宝,身体更容易缺钙。既使在宝宝生病期间,在保证消炎药使用的前提下,也不应该停止补钙和维生素D制剂。如果腹泻较为频繁,考虑此时补钙吸收不好,可暂停几天,等腹泻停止后可继续补钙。 错误10:补钙就是多吃钙片 除了补钙剂,食物补钙也是较好的选择。奶类及其奶制品是较好的补钙来源。人工喂养的宝宝,每天若能吃600毫升以上的牛奶,就可以满足钙的需要量,就不需要再额外吃钙片。其它含钙的食物,如骨头汤、虾皮、鱼类、豆制品等也是一部分钙的来源。对吃奶量较少的宝宝,应重视额外补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