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坟,一个已经甚少被提起的名词,也被不少人误以为是义和团运动中被残害者的坟墓。然而,在它的所在地——诸城市,还有一些人愿意记住这个曾经见证历史的坟墓。
这处掩埋着360多具革命烈士的地方,不曾有广州起义的七十二烈士埋骨黄花岗的青史,却在过去的一刻,彻底改变一个重要的历史片段。
29日,当记者来到这片掩埋着360多具烈士的原址时,这里早已被城市延伸中筑起的高楼大厦所覆盖,不见一分当日的痕迹。在记者采访中,附近的居民对“义和坟”三个字背后的故事,甚少知晓。
然而,这段历史,应该被永远铭记。
这里,一段历史
长眠的地方
29日,记者来到诸城市白玉山社区。附近的居民讲,它曾经的名字叫白玉山村,后来改为社区。这里处在诸城市区的北面,附近就是潍河,居民区、商业区分布较多,车流量较大。
在这里的居民,已经从原来单纯的当地村民,逐渐有不少外地人来到此地经商、打工、旅行。这片区域,几乎完全褪去一座小村庄的模样,镶嵌更多的是一座城市应有的相貌。
记者看到,附近有不少在建的高楼,很难有人会知道,就在这个被称作白玉山的地方,曾经有三座被称为“义和坟”的墓地,掩埋着360多名改变当地历史命运的烈士。
被埋的360多人,有诸城当地的革命党人、开明士绅和进步人士,为争取诸城独立而不畏艰险,浴血奋战。
这段历史,它虽然短暂,如沉沉暗夜中一现的昙花,但却无疑为诸城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折射出在诸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思想的觉醒和对民主共和的向往。
同时,它也是开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虽没有辛亥广州起义的深远影响,但仁人志士们为理想而勇赴死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是一致的。
然而,历史却总是如此弄人,仅短短的一百年时间,惨烈的义和坟却已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中。甚至连它的遗迹,也在十年浩劫之后,荡然无存。义和坟,就这样静静地湮没在了历史深处。
原山东省诸城市档案馆副馆长邹金祥说,这段历史,应该被传承下去。
被贬回乡,
知县变革命党人
已经69岁的邹金祥,著作有《诸城市志》,为弄清“义和坟”的故事,他在上世纪80年代,曾特意去白玉山南面看过“义和坟”。
邹金祥称,他当时去过的白玉山村那两座义和坟在一条西南东北向的小沟北边,沟里没有水,两座坟所在的那块地好像是三角形的。1985年前后,居民区动工建设,两座义和坟被推平。
面对着早已是居民楼林立的义和坟,邹金祥向记者讲述了这三座坟下,掩埋的历史主人公造就的传奇故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席卷全国,时属诸城仁里村(今属五莲县)的臧汉臣随之举义。
这个人,是当时革命党中重要的一员。
在当时那个年代,臧汉臣是清末监生,捐资任河南通许县知县三年。出仕后为政清廉,爱民如子,深得人心。后因得罪上官遂弃官回乡,当地老百姓依依惜别,送“万民伞”一把,“万民衣”一件。
臧汉臣回乡后,经刘冠三介绍入同盟会,并在仁里村组织了三百多人的义勇军,孙中山亲派一委员在其大厅院里训练三月有余,成为诸城独立的一支骨干力量。
臧汉臣家财雄厚,对革命慷慨赞助,曾出资为刘冠三、陈干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辛亥革命期间,臧汉臣捐白银4000两,与臧少枚赴青岛购枪械,密谋诸城独立。
当时,三民主义在诸城广泛传播,“共和”思想广泛流传,人们纷纷组织各种团体响应革命。
茶壶“炸弹”
吓住顽固派
在这些先进的革命团体中,不少成为后来葬入“义和坟”中的烈士。
隋理堂、臧著信作为团长率农林学堂学生组“学习团”,臧文山、裴曾绰、王熙麟等十八人组“歃血团”,邱翰习、王鸣韶为首组“义勇军”,一时众家纷起,都以“排满共和”为口号,还从高密请技师张建祥制炸弹,准备起义。
然而,诸城城里驻有巡防营,起义者不敢贸然行动,只好等臧汉臣购买枪械归来。
不久,在青州起义的王长庆、邓天乙、王箫九、贾次瑶等率军经安丘入境,驻城北五里堡,知县吴勋闭城以守,适臧汉臣返回,与
革命军领导人会商后,由臧偕革命军代表3人入城,与城中官吏商绅商讨独立,当晚有五坊坊长和乡绅参加的集会上,吴勋与少数乡绅立场顽固,反对革命军入城。
听到这些,臧汉臣手捧用红布包裹的茶壶“炸弹”说,“谁要敢阻挡诸城独立,我就让他尝尝这颗炸弹的厉害!”这一下把吴勋和那些顽固派吓得不知所措。于是,在革命党党人和开明士绅欢迎下,城外革命军从东北圩子门进城。吴勋和把总金洪奎逃匿到德国天主教学堂。
革命军入城后,以县署为军政府,因王长庆系关东绿林出身,擅长射击,被公推为司令,邓天乙为副司令。
1912年2月3日,诸城正式宣布独立,成立山东军政分府,由于臧汉臣声望高,被临时议会公推为临时民政长,并以他家望山堂为民政府办事处。
诸城独立后,设团防和巡警以加强城池和社会治安,成立红十字会,张贴布告宣布保护教堂、商绅和居民安全,深得民心,短短几天革命军发展到200多人。
360多烈士魂归
“义和坟”
正当革命运动向外发展时,清知县吴勋和天主教堂德国神甫顾思德侦知革命军枪械不足,人数有限,遂电告山东巡抚从邻县调集巡防营数百人,由西、北两路反攻诸城,并以退居程戈庄的杨子维部为向导。
1912年2月10日,革命军四人出城侦察时被清兵所杀,城中革命党人义愤填膺,德国神甫顾思德自愿出面为“调停”,骑马往返诸城、吕标间。
当清兵逼近诸城时,城中的一名劣绅王少舲偷偷出城,至清营密报革命军防守情况,并出谋让清兵扮成送柴草的乡民,内藏军械、火种,混入城中作内应。
2月10日夜半子时,清兵围困停当,手持火把集拢城下,喊话劝降。王长庆等人持火把登城巡视,指挥防守。大家用严词回击敌人的诱劝。敌人恼羞成怒,下令攻城,先用排子枪压住城上革命军,然后用敢死队竖云梯攻城。王长庆等人冒着枪弹四处奔走,指挥学生军集中火把扔到云梯上,阻止敌人的攻城。
忽然,城中伏敌纵火,混入城内的清兵和劣绅们手持枪械,分头抢上城墙,与城外清兵夹击守城的革命军,革命军迫于情势退下城墙。双方随后展开巷战。
激战数小时后,全城陷落。
仅七八天的诸城独立顿遭失败。清兵入城,烧杀掳掠。劣绅带路,搜抓革命军。臧汉臣与王少舲比邻而居,于是越墙至王家躲避,被王执送清军。
清兵营官知臧汉臣颇有家资,便提出要臧汉臣出金赎命,臧汉臣答:“我有钱办革命,无钱饱你私囊!”营官恼羞成怒,立命哨官杨兹维将臧汉臣缚于县衙内古槐上剖腹枭首,并暴尸县门前,头悬于树,以恐民众。
穷凶极恶的清兵以捕拿余党为名,持续三天对富商大户逐家抢劫,诸城数百年精华毁于一旦,革命党人和无辜被杀者360多人,“自山东举义以来,未有酷于此者也”。尸体先是被抛北城墙外,然后又分埋在城后白玉山子村前的两个大坟,在城东北的墨水河东也埋了一部分尸骨,以上三坟,被尊称之为“义和坟”。
革命军祭
“义和坟”
1916年5月的一天,细雨霏霏。
白玉山子村后的潍河水依旧静静地向东流去,不舍昼夜;白玉山子村前的义和坟则静静地淹没在荒烟蔓草间,曾经的硝烟,曾经的呐喊,曾经的血腥,都早已散去,留下的只有沉寂、肃穆和悲壮。
马蹄声响起,由远而近,打破了坟前的沉寂。一队衣着鲜明的军人策马而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二支队长马海龙率一支骑兵部队,祭奠死去的360多名烈士。
上世纪80年代,白玉山这个“义和坟”所在的地方,随着城市的推进,开始建立新的居民区。
“义和坟”,并没有因为它的历史意义而逃过这一劫。
现在的白玉山,已经被现代的高楼大厦所覆盖,处处是人群,早已不见当时丝毫的痕迹。
现任诸城市档案局编研科的科员高兰香说,长眠在义和坟中的人,或许不会知道人们的纪念,但纪念却是对生者最好的安慰,是民族精神最好的培育,而淡漠和遗忘只会带来无法弥补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