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40|回复: 10

“守护成长 共育未来”家庭教育宣传专栏

[复制链接]
     

321

主题

924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2821

给力龙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09: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将“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重要精神落到实处,有力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实施,全国妇联、教育部定于2022年5月9日至15日开展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

     

321

主题

924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2821

给力龙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09: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你了解家庭教育促进法吗?怎样理解“依法带娃”?

家庭教育立法工作专家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罗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门法律,《家庭教育促进法》从培养时代新人、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一方面意在解决家庭教育本身所存在的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等突出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学校化的问题,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必要的规范;另一方面意在解决家长强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难以有效供给这对供需矛盾,以法律制度的方式,保障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为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可见,这部法律的核心要义不在于管家长,而在于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给予其最大程度的支持及为家长赋能。

专家释疑一些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

1.孩子沉迷网络怎么办?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孙云晓:改善网瘾有三招,亲密的亲子关系、丰富的生活以及成功的体验。

2.如何有效惩罚孩子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孙云晓:教育首先要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面对错误,要教会孩子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信心。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翻旧账”。

3.孩子内向拘谨、自卑怎么办?

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 李玫瑾:孩子不敢跟人接触,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经常带孩子出门,有助于建立孩子的社交自信。

4.孩子做事拖延磨蹭怎么办?

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 李玫瑾:孩子的行为和早期抚养方式密切相关。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是解决拖延和磨蹭的关键。可以用成功的游戏体验,帮助孩子改掉“拖延症”。

听听他们的家庭教育故事

周洲:和孩子的两百封信,让我学会做一个倾听者

马丁:二孩奶爸的“端水艺术”

王芳:激发兴趣让孩子爱上文学

全国妇联、教育部发起的十条育儿倡议

■父母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孩子终生的价值追求。

■弘扬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

■家校密切配合,共育时代新人。

■激扬爱国情,立牢报国志,为国育栋梁。

■学会倾听,走进孩子心灵。

■培养劳动习惯,丰富劳动体验,创造幸福生活。

■言传又身教,教子亦教己。

■兴趣激发动力,习惯影响未来。

温馨提示

免费科学婚检 ,预防出生缺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24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2821

给力龙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09: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家庭教育“应知应会”宣传语

1父母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3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孩子终生的价值追求。

4弘扬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

5家校密切配合,共育时代新人。

6激扬爱国情,立牢报国志,为国育栋梁。

7学会倾听,走进孩子心灵。

8培养劳动习惯,丰富劳动体验,创造幸福生活。

9言传又身教,教子亦教己。

10兴趣激发动力,习惯影响未来。

一、幼儿园阶段宣传语


1.学会倾听,走进儿童世界

2.强身健体,培养运动习惯

3.亲子共读,共绘美好生活

4.言传身教,教子亦教己

5.寓教于乐,成就幸福童年

6.鼓励探究,激发创造潜能

7.扬长教育,开启自信人生

8.科学养育,严慈亦有度

9.立德树人,家园社协同

10.重视游戏,保障儿童权利

二、小学阶段宣传语

1.心有报国志,为国育栋梁

2.启蒙养正立德,立规成范润心

3.品质重于知识,成人先于成才

4.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5.兴趣激发动力,习惯持久赋能

6.蹲下来做朋友,站起来当榜样

7.动脑不动恼,尽责少指责

8.等待不替代,到位不错位

9.学习劳动技能,培养服务意识

10.朝夕爱心陪伴,长久身教影响

三、初中阶段宣传语
1.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教育

2.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3.言传身教,五育并举

4.让爱在家庭中流动

5.家庭是生活、劳动与创造的乐园

6.关注孩子内心渴望,做孩子贴心朋友

7.高质量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8.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做孩子的情感“接纳器”

9.肯定和鼓励成就追梦少年

10.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合伙人

四、高中阶段宣传语

1.天下之治在人才,天下之材在家教

2.建设学习型家庭,成就智慧型父母

3.读孩子成长需要,做孩子人生导师

4.方法改变一小步,关系改善一大步

5.农民不让庄稼萎,家长不让孩子卑

6.耐心倾听善沟通,家庭教育金钥匙

7.固向真向善之本,培向美向上之苗

8.尊差异相机而导,早规划圆梦未来

9.育独立自主之能,奠未来发展之基

10.不是孩子不听话,可能是你没懂他


五、大学阶段宣传语
1.强盛有道,强国有我

2.家国情怀,拥抱未来

3.格物致知,转识成智

4.学贵知疑,惟精惟一

5.培强健体质,养浩然正气

6.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7.里仁为美,小大由之

8.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9.青春当自立,劳动堪为基

10.百业无高卑,一心存敬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24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2821

给力龙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09: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是一部交响乐。但不得不说,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着各的调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怎么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三种教育是否需要再重新精准定位?怎么实现制度化而形成校内校外相协调的现代教育制度?需要在价值定位、制度定位、实施战略和评估标准多方面做好系统工作。而其中,建立一个突破学校教育局限,贯通“家校社结合”的大教育理论,打通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区成长的发展逻辑脉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儿童在经历中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儿童发展。儿童及其发展,本质上是由其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经历构成的,是生活经历和学习间接经验经历的结果。这是所有人生经历具有潜在教育性所决定的。横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大教育理论,是一个围绕儿童经历,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社会互动,到儿童心理内化的理论体系。在最基础、最本质的水平上,尽一切可能确保儿童经历他们所需要的经历的机会,释放他们的潜能这一根本目的。
  古代教育的重心在于生活教育,主要在家庭完成。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重心在于间接经验的传授,主要在学校系统完成。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高度融入社会生活,教育重心在于生活教育和间接经验传授相结合,学校的生活教育色彩趋浓,而家长对于科学教育和智力培养介入加大。因此,家庭和学校儿童经历的性质,既有区别又出现了较多的重叠,成为家校合作的客观土壤。
  父母、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文化传递者
  社会性是儿童经历的基本特点,儿童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得到成长的。老师、家长等成年人,作为儿童成长的代理人,不是要按照成年人的想法去改变孩子的基因习性,但却可以将这些基因习性向着所期望的德智体美劳方向作出修改,特别是当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有效知识并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就可以对引导孩子的成长施加更好影响。由此形成了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儿童语言与交流能力,对他人情感和需要的感受性,在家庭内外和学校内外与他人共处的能力,学校学业成就以及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的引导等方面,可以发挥环境源头和系统平台的作用。
  父母和老师一道,作为儿童成长压力的缓冲器,通过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为孩子提供在复杂世界免遭威胁的保护,以抵御生活压力与条件的影响,引导儿童掌握认知和社会能力来应对逆境,培养出应对困难的弹性。
  家庭和学校一道,作为儿童接受外部影响的看门人,为儿童经历的可能性打开一些门,同时又关闭很多扇门。这些经历包括玩具、书籍、电视、电脑,参加培训班、周末外出、与祖辈和其他家庭成员相处,以及托儿所、上学和父母所选择居住小区的邻里关系,包括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和课外活动等等。父母和老师在以上作用的发挥中,成为至关重要的文化传递者。这种文化传递,是通过直接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导,通过弥漫性地渗透文化于他们向儿童提供的情景和活动之中来达成的。
  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儿童独特成长经历
  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经历中,每个组织和个人的作用都是独特但是有限的。许多教育理论模型,不再单纯强调某一种因素对于儿童成长的决定作用,而是呈现出众多因素联系起来共同作用形成儿童独特成长经历的理论视野。
  以上家长、老师等成年人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在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通过为儿童选择社会经历和与儿童亲历共同经历活动两个方面来达成的。
  与儿童共同经历活动。微观层面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是父母和老师等与儿童共同活动中发生的、生动的、具体的互动,分为三种类型:完成有清晰学习目标任务的成人-儿童共同活动;与孩子进行的开放式叙事交谈;孩子承担责任,共同参加日常家庭常规活动。这三种活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都作为基本要素而存在,但三种活动的比例成分和结构不同,形成家庭、学校教育的质的区别。
  选择社会经历。中观层面的家庭、学校教育,是家长作为儿童的代理人,对儿童发展的结构性安排,以提供儿童社会互动的各种可能性,提供影响儿童成长可能经历的机会和可能发生的社会关系。包括父母亲安排投入的家庭生活,父母合理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充分的家长照顾子女时间,选择设施与师资优良且使用良好教学方法的幼托和学校教育。家长和老师,是这些资源的提供者和调度师。主要体现在家长围绕儿童教养调整家庭生活节奏,选择养育方式,发现和选择养育的关键抓手,延伸“有质量的陪伴”至学校和社区四个方面。
  大量的证据表明,这两个层面的教育,各自都是客观存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哪个层面的作用更大,因儿童的基因、前期社会经历和社会关系结构相异而不同。其中,父母和老师与儿童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和共享理解,“搭建脚手架,创造儿童最近发展区”,为儿童选择和提供家庭内外社会经历的最高原则。
  (作者:吴重涵,系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招标重点项目"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实践研究"〔ANA180014〕的阶段性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24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2821

给力龙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09: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近段时间,连续发生几起孩子轻生事件,让人心头沉重。最让人唏嘘的是其出事原因,“因为爸爸不让看电视”“因为老师没收了手机”。

  看似难以置信的理由,可能包含着很多复杂隐情,比如青春期叛逆、亲子沟通不畅、心理隐患作祟……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就是现在很多孩子缺乏“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很长一段时间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深入人心,变着花样夸孩子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认字了,真棒!会数数了,太厉害了!会背古诗了,简直是小天才!本来就是6个大人围着转的“心肝宝贝”,再在夸奖的蜜罐子中长大,倘若哪天遇到一点不顺心,能不成为“天大的委屈”吗?

  不幸的是,人生不是“夸”出来的。正如一年有春夏秋冬,人生路上遇到一些不如意,简直再正常不过。那么问题来了,温室中长大的小苗,如何能傲霜斗雪?有趣的是,农民早就给出了答案:移栽幼苗前,先给温室逐渐降温,让小苗接受“耐寒锻炼”。比如,让番茄苗在10℃的环境中“锻炼”几天,出去就能抗5℃左右的低温。

  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耐寒锻炼”。搭的积木塌了,做的功课错了,考试成绩砸了……先别忙着“代办”,最好趁势引导孩子直面问题,正视困难,让孩子学会处变不惊,重整旗鼓。试想,如果一个孩子能对日常遇到的挫折等闲视之,还会“一言不合”就受不了吗?反之,如果长着“玻璃心”,即使被拦下了一时冲动,等到以后遇到比“不让看电视”更大的问题时,能平和对待吗?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家长要把握好时度效。比如,孩子跌倒了先别着急扶,提出非分要求应果断拒绝,撒泼胡闹立马批评教育……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让他知道,世界不为你而存在,别人不为你而活着,社会不为你而构建,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

  多些磋磨,不是坏事,对成长中的孩子尤为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挫折是孩子不可或缺的“生长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24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2821

给力龙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09: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管孩子不是钉钉子,只管敲就行。钉子没自我意识,孩子可有自己的主意。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茶不思饭不想,耽误了学习、损害了身体——相信但凡是做家长的,谁也不想这样的情况出现。可是,光有愿望没用,关键在于怎样做才有效。

  实话实说,不少家长的做法,并不能实现帮孩子远离网络沉迷的目标。

  有的家长轻信一些来历可疑、没有正规资质的戒网瘾中心,把孩子送了进去,发生过不少悲剧。让人联想起《笑林广记》里头说的黑色笑话:为了治驼背,拿俩木板夹着病人使劲踩。“医生”还振振有词:我治的是罗锅,还管人死不死?

  更多的家长是自己上马,劳心费力,没少折腾,但是效果总不令人满意。和一些困惑的家长交流后,我梳理了一下他们的管理过程,往往是这样:家长发现苗头,马上陷入焦虑,采取高压政策:全面禁网禁手机!然而,互联网社会里,维系这样一个全方位的“真空”状态非常困难,自己加班、爷爷奶奶心软、小伙伴互通有无……不知哪个环节有漏洞,就使管理变成旷日持久的猫鼠游戏。

  管孩子不是钉钉子,只管敲就行。钉子没自我意识,孩子可有自己的主意。尤其在青春期,这是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逆反心理强烈。家长一坚决反对,孩子反而觉得,不玩是听家长的,玩是“做自己”,对自主的渴求压倒了自制,事情于是棘手。

  管理要想有效,就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特点。先要取信于子女,别扣道德帽子。然后,靶向治理,精准施策。与其全面禁网,不如摸清楚,到底哪一款游戏最让孩子沉迷、沉迷点在什么地方,进行重点管理。和孩子一起认识危害、讨论办法,让孩子自己拿出防沉迷举措,家长督促落实,尊重孩子的自主心理。孩子假如给自己留了继续玩游戏的空间,只要保证可控制、有分寸,比如完成作业玩半个小时,可以开个小口,毕竟危害在于丧失自制。另外,“自然界讨厌真空”,抽走网络游戏这一块,就要考虑填上什么。踢球、遛狗、家庭名著读书会……只有另一种有意思,才能替代一种有意思。

  防止沉迷,也不能光让家长使劲。制定更精准的政策、有效识别青少年、不设“玩得越长奖励越多”式的激励、定时强制下线……这些措施,期待游戏公司和管理部门的继续发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24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2821

给力龙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09: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起跑线确实存在,只不过既不是小升初,也不在幼儿园,而是他们的父母。
  孩子的成长背后,是家长的成长,要培养出类拔萃的孩子,家长要先把自己变得更好。
  站在年轮切换的节点,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如约而至,在4个多小时的演讲中,这个笑眯眯的中年男子以“基本盘”为主题,分享了对过去一年的观察和心得。提起教育这个话题,罗振宇给出这样的数据:2019年1月1日到12月30日,在微信公众号,同时有“教育”和“焦虑”两个关键词的文章里,有3470篇,阅读量超过10万+,平均每天将近10篇:“家长”“父母”和“焦虑”连在一起的10万+,有6751篇,每天18篇。对此,罗振宇的感受是:这代父母确实很焦虑。
  教育是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热点,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家长们深陷“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凤”,“虎妈”“狼爸”不计成本地对子女进行“超前教育”,从好工作顺序倒推到好小学,以至诞生的那一刻。逼着孩子去上英语、奥数、书法各种培训班,琴棋书画各种才艺一个不落,在“鸡娃”的路上一往无前。微信圈曾疯传这样的段子:襁褓中的小朋友枕边戳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距离高考还有6414天”。这个纸尿裤里的宝宝,还没来得及睁眼看世界,就无辜地被加入奔跑的行列。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将来有份好工作,但好工作并不等于好生活,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更重要。起跑线确实存在,只不过既不是小升初,也不在幼儿园,而是他们的父母,正所谓“人莫不爱其子孙,爱而不知教之,犹弗爱也。”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每个孩子生下来如同一张白纸,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教育方式、文化程度、道德素养,对孩子的影响至深至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才会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坦承要将其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排在首位的就是家庭。因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且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成功之路不限于进名校,起跑线当然也不是成绩单。前不久,9岁成都女孩黎子琳的全英文演讲视频上了热搜,在马德里召开的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她以熊猫保护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青少年在气候变化中所做的努力,号召大家“珍爱熊猫,珍爱地球”。小姑娘流利的英语表达、自信大方的举止,让家长们感叹“赢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父母都是英语老师,从黎子琳出生开始,家里就通过英语儿歌和动画片等打造语言环境,是不折不扣“别人家的父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职位高低,薪酬几多,身为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父母的习惯、喜好、脾性像一面镜子,投射到孩子的身上,照耀着他们的未来。如果你手不释卷,孩子牙牙学语就会把翻书当游戏,整日沉迷麻将无法自拔的父母,别指望孩子能平心静气埋头苦读。央视曾播出一则公益广告:年幼的儿子看见妈妈为老人洗脚,也憨态可掬地给妈妈端来一盆热水。广告很短,寓意很深——父母的样子,就是孩子将来的样子。
  当我们看清了起跑线的所在,也就能领会这个道理,孩子的成长背后,是家长的成长,要培养出类拔萃的孩子,家长要先把自己变得更好。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才能为孩子营造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只有家长视野开阔,才能为孩子谋划更远大的未来;只有掌握儿童成长规律,才能遵循科学的教子方法;只有懂得保护儿童权利和尊严,孩子们才能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就像鲁迅先生所言: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刚刚别过的2019年,恰是鲁迅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00周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这样,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百年回响,读来依然回味无穷。
  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一盏灯——这是罗振宇跨年演讲的金句亮点,愿所有“觉醒的父母”摆脱起跑线焦虑,用真诚善良勇气照亮孩子的星辰大海。(评论员 佟吉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24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2821

给力龙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0: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这两天,一张上海五年级小学生颢文在复旦大学“蹭课”的照片在网上引发热议,画面中孩子正与复旦教授骆玉明互加微信。网友纷纷表示,“现在的家长也太拼了吧?”“孩子听得懂吗?”(9月25日中国新闻网)

  小学生去旁听大学课程,听上去让人不可思议,不明就里的人以为这是在制造新闻夺人眼球,或者认为这是家长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但是听了孩子妈妈的解释,却又不得不为这位妈妈富有远见的教育方式点赞。

  首先,这位妈妈懂得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机。据孩子妈妈陈女士介绍,她发现上海的教育资源很多,所以除了要求孩子完成必要的学业外,一有机会她就带孩子去逛博物馆、看展览、听讲座。他们成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各种专业讲座的“常客”,见到了很多大牌院士和教授。名家讲座不是经常有,陈女士便想到去大学听课。今年春天,家住虹口的母子俩开始到复旦、同济、交大、华东师大等大学旁听。

  这些教育资源对每个上海家庭出生的孩子来说都是平等的,关键看家长是不是懂得挖掘和利用。许多家长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名,宁愿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补习课、兴趣班,也不愿意去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进而造成孩子视野狭窄,严重者产生厌学情绪。陈女士没有逼着孩子去上补习班和兴趣班,而是充分利用身边的优质教育资源,选择了让孩子逛博物馆、看展览、听讲座,学一些补习班和兴趣班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正她的高明之处。

  其次,这位妈妈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找到了适合孩子个性的教育方式。面对网友的质疑,孩子的妈妈说,“别人以为我们只是到大学蹭课,其实并不是这样。他也不是什么牛娃,只是一个‘爱问为什么’的普通孩子”。据了解,颢文从小就对科学知识、古文历史等很感兴趣。妈妈带孩子听讲座、到大学听课的初衷也是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经常有家长说,“到底哪种教育适合我们家的孩子呢?”在我看来,所谓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符合孩子兴趣和爱好的教育。家庭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他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从上面介绍看,陈女士十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因势利导,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其听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科学讲座和人文报告,这一招又比一般的父母技高一筹。其实,作为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听不懂,只要孩子真正对这些知识感兴趣,并且具备了“爱问”这一优秀品质,迟早有一天他们会将这些学问弄个水落石出。

  每个孩子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东西,科学家称之为基因,哲学家称之为天分,宗教家则称之为命运。每个孩子的天分是不一样的,在家庭教育中,刻板地移植“别人家孩子”的教育经验或者用标准化的模式教育所有孩子,都是对孩子个性的戕害。家庭教育要做的,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找到适合孩子个性成长的教育方式,创造适合孩子天性发展的良好环境,进而促进孩子人格和智慧的健康发展。唯其如此,孩子将来才能成长为个性突出、有创造潜力的人才。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24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2821

给力龙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0: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陈立华:我们是如何把孩子逼成“问题儿童”的

  我发现当代家庭有一个怪现状——父慈母严,虎妈当道。近期,我约见了近十位所谓的“问题儿童”家长,其中有抑郁症边缘儿童,多动症、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我发现,这些“问题儿童”的家庭都存在着惊人相似的地方——有一个强势的虎妈。

  我发现当代家庭有一个怪现状——父慈母严,虎妈当道。近期,我约见了近十位所谓的“问题儿童”家长,其中有抑郁症边缘儿童,多动症、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想从与这些孩子的父母的交流中,了解孩子们原生家庭的环境,探讨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我发现,这些“问题儿童”的家庭都存在着惊人相似的地方——有一个强势的虎妈。

  “强势虎妈”,在家庭中有绝对权威,说一不二、不允许丈夫和孩子违反自己意愿。妈妈通常事无巨细地包揽孩子的一切事务,同时也会嫌弃丈夫和孩子无用。与其说她极爱孩子,不如说她极爱那种对孩子的全面把控,这种控制给她带来的成就感和强大感。

  我在与家长约谈过程中,有一位妈妈就十分典型。一家三口走在路上时,妈妈走在前面,孩子和爸爸走在后面。不多会儿,这位妈妈就开始嫌孩子和丈夫走得慢,并且当众开始斥责丈夫和孩子,一点情面也不留。孩子的爸爸很是尴尬,孩子也一声不吭。可想而知,在“虎妈”的高压之中成长,孩子将会多么压抑与窒息呀!

  与另一位妈妈的交流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在我和老师们建议先以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为主时,孩子的妈妈多次打断我们说话,不愿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坚持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而不顾及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这位妈妈想让孩子优秀的心情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求,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真的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吗?

  家庭对于孩子性格、品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母亲,则是家庭中极为重要的角色。

  母亲的要求过于严苛,对孩子的掌控过多,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强烈的压抑感。在母亲过多的控制和干预之下,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环境之中,无法享受快乐的童年,也难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父母权威失衡的家庭环境,可能会让孩子渐渐地失去与人交往的兴趣,给自己幼小的心灵上了一把锁,变得孤独、闭塞。

  我想,真正明智的母亲,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地松手,克制对孩子的控制欲。不是对孩子太过吹毛求疵,而是给他们一个轻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不是包揽孩子的一切事务,而是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多问问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呵护他们的自尊,这对孩子们心灵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雏鹰离开舒适的巢穴,方能学会飞翔;幼虎离开妈妈的怀抱,才能成为森林之王。世间万物都向往自由,幼小的生命都渴望成长,所有孩子都希望勇敢做自己。

  除此之外,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妈妈应当给予爸爸尊重和平等,父母之中任何一方过于强势都会使家庭关系变得紧张。

  原生家庭将直接影响孩子对婚姻的认知,而且会延续到孩子未来的家庭关系中,所以,维持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尤其重要。如果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和谐相处、互相尊重,那么孩子也会在自己未来的家庭生活中尊重配偶,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是稚嫩的幼苗,母爱应当是春风化雨、和煦阳光,是支持孩子自由、健康成长的力量。不做新时代里的“强势妈妈”,给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成长乐园吧!

  (来源:《现代教育报》,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24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2821

给力龙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5: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父母爱说这些话,孩子更容易抑郁!

网上有这么一句话:许多中国父母一说“沟通很重要”,全世界都笑了。

这不是在丑化中国父母,而是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中国父母在沟通这件事情上,做得不够好。

很多中国家庭里面,所谓的沟通,其实只是家长单方面的灌输,孩子作为弱势的一方,没有任何话语权。

比如:

你们这代人不能吃苦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东西不能浪费。我说错你了吗?就算我说错了,我也是为你好啊!你想让别人说你别人还不说呢!你还小,这些事情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这事你听我的!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家庭?又有没有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中,余淮的妈妈就经常对他说类似这样的话:

“我这都是为了谁?你看看这身衣服,我穿了多少年了,我难道不想穿一件新衣服吗?”

“你爸爸一个人在非洲那么多年了,辛辛苦苦干活,还不都是为了你。”

……

似乎全部都是因为他,父母的生活才会过的这么糟糕,都是因为自己,可这不是自己让他们这样,是他们非要这样的,怎么能怪我呢?

父母想要让孩子更加优秀的心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方式呢?

我们很多时候说话都是随心所欲的,心里想什么,嘴上便说什么。

于是看到孩子哪里做的不对或者让自己不满意的时候,想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就算说错了,父母也会不以为意。


可是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候,语言的伤害比刀子还疼。

父母觉得这些话没有一句难听的话,他至于这样吗?

是的,对于那些生来就没心没肺,从小到大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孩子来说,也许真没什么所谓,甚至对于这类孩子,哪怕父母打他骂他,他一扭头就忘了,打他他知道跑,骂他他可以装听不见。

可是对于有些“乖孩子”来说,这些话的伤害就非常大了。

越乖的孩子,越是容易把错误归咎到自己身上,并为此而懊恼自责。

俞淮就是这样,他是一个学霸,可是过大的压力导致他每次一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发挥失常。


在中国大部分的家庭中,父母都爱说这样的话,似乎这些话就是育儿的金科玉律,只要说出这些话,孩子一定可以“懂事”、一定可以“听话”、一定可以“有所成长”!

也许这些话确实能让孩子变得“懂事”、“听话”和“有所成长”,可以父母们是不是更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金·约翰·培恩,在《简单父母经》中写道:父母要警惕自己对孩子说的任何话,因为它可以启发人,也可以伤害人。

他提出,说话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是真的吗?”

“够善良吗?”

“必须要说吗?”

希望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家长们在想要说孩子的时候可以再多斟酌一下。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听话”,多说“好听话”的家庭空气都会更清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24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92821

给力龙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5: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什么才是管理孩子电子产品的“正确姿势”?

一名作家在其作品扉页上写了一句话,“请不要阅读第7章第7节的内容。”调查结果却是,读者买到书后无一例外都从第7章第7节开始阅读。

听到这个故事,大家都会明白,这是逆反心理在“作祟”——当你被提醒不要看的时候,偏偏就想看个究竟;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让人充满了打破禁止的欲望。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更正式的名称是“心理抗拒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其专著《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被首次提出,人们相信对自己行为拥有控制权,当这种控制自由受到限制时,人们往往会采取对抗的方式,以保护自己的自由。


逆反心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它不分年龄,不论男女,存在于人的一举一动之间。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都将逆反心理视为青春期孩子所特有的心理现象,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也用逆反心理对待青春期孩子。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时,我们常比孩子更情绪化,总想着用强硬的手段控制孩子的思想与行为。也就是,我们“逆反”着孩子的“逆反”。

争夺电子产品控制权,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最常见的对抗游戏。孩子一开始或许只是打打游戏、刷刷视频,家长却如临大敌,训斥孩子“不学好”,认为孩子网络成瘾,试图进行严格管控。家长的举动,一方面造成了孩子对电子产品的匮乏感,另一方面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他们或者和家长明着干,用激烈的方式争夺电子产品;或者使出各种招数,躲避家长的监控,偷用电子产品。此时的家长,往往已失去理性,捋不清前因后果,看不到问题本质,而和孩子在同一认知层面上展开争夺,认为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恰恰说明自己对电子产品的控制还不够。拉来扯去,孩子更逆反,更沉迷于电子产品了,甚至发展到休学、退学的地步。


臭蛋一直拥有对电子产品的完整主权。我在《妈妈永远“在线”》一书中有过相关讲述。小时候,他有ipad,长大后,他有手机,都由他自己掌握。小学里,爸爸每天接他放学回家后,都先问他:要不要小区里骑会儿自行车?要不要打会儿游戏?总之,先让他舒服。玩舒服了,臭蛋就会自觉地做作业。进中学后的每年暑假,臭蛋白天一个人在家,我们也不会要求他上交电子产品。因为拥有完整的主权,臭蛋不需要费神费力来和我们争夺,或挖空心思来偷玩;因为我们信任臭蛋,所以他的自尊水平很高,会自觉平衡好学习和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我和臭蛋爸爸误打误撞地用对了逆反心理——我们不控制,孩子就不逆反。用另一个心理现象“禁果效应”,似乎也解释得通——我们不把电子产品当成洪水猛兽,电子产品对臭蛋也就不会产生“禁果”般的致命吸引力。相反,在他刚读一年级的时候,我对他做错事的惩罚是不给写作业,这样就把作业这一孩子普遍不喜欢的事物,变成了臭蛋的“禁果”。


那么,我们是不是对臭蛋没有进行“电子产品的管理”?

非也。我们不仅有管理,而且我认为,我们的管理水平高于一般家长。很多家长对孩子电子产品的管理是使用时间的控制,“时间到了,该下网了,该关机了”,这是一种闹铃式的管理,缺少“技术”含量。

我们对臭蛋电子产品的管理,是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

第一阶段是臭蛋的幼儿阶段。我几乎每天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阅读绘本,而不是用电子设备代替妈妈的角色。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一再证明:父母给孩子读书、讲故事,孩子负责创造和解决问题的大脑区域被激活,而电子屏幕里的主播声音再甜美、画面再丰富,也起不了相同作用。只要有机会,我和臭蛋爸爸就带他出去旅行。不出去的时候,也常带他下楼去骑车、轮滑、踢球。外婆甚至还从菜场里买来小鱼,放进小区景观水池里,让臭蛋钓鱼。总之,就是让孩子接触自然,让孩子多撒撒野。这些看起来和电子产品管理无关,其实是电子产品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步——在电子产品进入孩子的世界之前,先让孩子的身心在大自然里、在户外有丰富的感受。

第二阶段是臭蛋的少儿阶段。其实,在今天这个时代,对于孩子们来说,早已不是用不用电子产品的问题,而是怎么用的问题。电子产品承载的游戏、视频、聊天、阅读等功能,早已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迟早、多少都是要接触电子产品的。家长一味地防范和控制,是一种被动应对。与其忧心忡忡和严防死守,我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上网,一起使用电子产品。我会和臭蛋一起打游戏。记得那时风行的游戏是植物大战僵尸,我和他轮着打、比赛打。但我也会带着臭蛋一起用电子产品看纪录片、经典影片,一起上一些公开课。这是一种示范,让孩子学会掌控电子产品,充分挖掘电子产品的工具性,而不是被电子产品掌控。

时代不同,在我们自己手机须臾不离身的时候,我们如何能够要求孩子对电子产品“绝缘”?相反,我们不仅要教他们如何在现实世界生活,也要教他们如何在虚拟世界生活,比如分配孩子做些查询旅行信息、预订机票酒店的工作;要和孩子讨论,如何把握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如何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流中作选择,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保护自己的隐私;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使用健身软件、打卡软件,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与此同时,我们继续和臭蛋一起开拓现实世界。我们一起看画展、听音乐,一起打网球、徒步。成瘾的人生,总有一处是空的。如果孩子的生活是丰盈的,与家长的沟通是通畅的,孩子就不会需要用网络空间的点赞、关注来获取缥缈的认同。电子产品成瘾者首先是在现实环境中存在着不适,比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学业不良、社交障碍、情绪障碍等问题。电子产品成了他们的避难所。

第三阶段是臭蛋的青年阶段。如今他已是一名大学生了,电脑、手机是他的学习工具、生活用品。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子产品使用素养,包括批判思维、控制力、合作意识、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我无须再陪他上网,因为我无须为他担心。


以上是我们对臭蛋的电子产品管理方案。该方案不仅重在管理的内容,更在管理的时间节点。为什么孩子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性成为当下家庭教育中最大、最普遍的问题?因为很多家长的管理,踏错了节奏。很多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把电子产品当成“安抚奶嘴”用,塞给孩子一部ipad,以求得自己的岁月静好;孩子一上学,家长便开始管控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但这种管控是简单粗暴的,只是一味地不允许,而没有疏和导。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因为弱小,会服从管教;但等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尤其是进入中学之后,随着身体发育,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多数不再屈从于这种管教模式,因而引发家庭冲突。

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不会带来危险;被电子产品所“编码”,失去鲜活的现实人生,才是危险的。家长真正要做的,不是隔绝孩子与电子产品、与网络世界,而是引导孩子成为网络的使用者、主导者,甚至是创造者。疫情期间,孩子居家上网课,如何正确管理孩子的电子产品,尤为重要。电子产品,不仅不应该在孩子和家长之间引发对抗,而应该成为促进亲子交流的工具。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探索世界的同行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