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52|回复: 0

诸城纪事:明清进士名录

[复制链接]

3972

主题

1万

帖子

48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80162

论坛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9-3-19 17: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诸城纪事:明清进士名录
2019-03-19  邞淇河畔  转自 锦瑟无端406






中国科举制度肇起于隋,兴于唐宋,承续于明,止于清末。科举制度的实行使下层百姓有了进身高层的途径,遏制了魏晋时期寒族无权进入国家领导层的门阀制度。王侯世袭毕竟是落后体制,甚至是应该淘汰的封建糟粕。作为一个国家而言,人人都有进身摄政之权利,凭什么子承父业,蝉联弄权?若想选拔真正的人才,就应该不论贵贱出身,一律凭本事吃饭!这便是科举制度的精华所在,堪称中华国粹!相比之下,后来的“官二代”用人制度还不如封建科举制度圆满完善!

1、邢   润      明洪武廿一年(1388年)     第三甲第16名;

2、王   雲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     第二甲第88名;

3、翟   銮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第二甲第10名;

4、李文辉     明正德三年(1508年)         第三甲第169名;

5、曹   骢      明正德九年(1514年)         第二甲等51名;

6、张   让       明嘉靖二年(1523年)        第三甲第193名;

7、丘   橓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第三甲第86名;

8、周   滋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第三甲第194名;

9、侯廷柱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第三甲第58名;

10、杨津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第三甲第162名;      

11、陈烨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第二甲第52名;

12、丘雲章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第二甲第38名;

13、丁惟宁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第三甲第77名;

14、臧惟一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第三甲第163名;

15、孙   珮      明隆庆二年(1568年)       第三甲第268名;

16、张世则    明万历二年(1574年)       第三甲第96名;

17、臧尔勸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     第二甲第39名;

18、丘雲肇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第三甲第75名;

19、丁自勸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第三甲第156名;

20、隋所居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第三甲第131名;

21、王化贞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第二甲第4名;

22、丘志充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第二甲第60名;

23、张廷箴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第三甲第69名;

24、吕一奏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第三甲第132名;

25、臧尔令    明天启二年(1622年)       第三甲第104名;

26、王   珵      明崇祯七年(1634年)       第三甲第49z名;

27、李廉仲    明崇祯十年(1637年)       第三甲第148名;

28、郑   瑜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第三甲第163名;

29、冯世鞏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     第二甲第23名;

30、王   勸      清顺治四年(1647年)       第三甲第197名;

31、王锳      清顺治六年(1649年)       第二甲第33名;

32、王斗枢    清顺治六年(1649年)       第三甲第297名;

33、刘必显    清顺治九年(1652年)       第三甲第8名;

34、丘元武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第二甲第21名;

35、刘   果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第二甲第45名;

36、孙必振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第二甲第87名;

37、王   钺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第三甲第2名;

38、杨   蕴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第三甲第97名;

39、杨   蕃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第三甲第103名;

40、臧振荣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第三甲第191名;

41、李让中    清康熙九年(1670年)       第三甲第54名;

42、李华之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第三甲第153名;

43、王沛思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第二甲第40名;

44、李澄中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博   第二等第16名;

45、刘   棨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第二甲第20名;

46、王度昭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第三甲第45名;

47、王延祺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第三甲第27名;

48、王培宗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第三甲第55名;

49、王延礼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第三甲第33名;

50、李    璿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第三甲第181名;

51、臧    琮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第三甲第229名;

52、王敛福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第二甲第14名;

53、王    辂      清雍正元年(1723年)       第三甲第57名;

54、李   玠      清雍正元年(1723年)       第三甲第69名;

55、刘统勋    清雍正二年(1724年)       第二甲第17名;

56、王植      清雍正五年(1727年)       第三甲第151名;

57、高璿      清雍正八年(1730年)       第三甲第18名;

58、刘维焯    清雍正八年(1730年)       第三甲第75名;

59、李宜芳    清雍正八年(1730年)       第三甲第81名;

60、丁廷植    清雍正八年(1730年)       第三甲第257名;

61、范廷楷    清乾隆元年(1736年)       第二甲第22名;

62、路斯道    清乾隆二年(1737年)       第二甲第49名;

63、刘纯炜    清乾隆四年(1739年)       第二甲第35名;

64、丁源淇    清乾隆四年(1739年)       第三甲第43名;

65、窦光鼐    清乾隆七年(1742年)       第二甲第22名;

66、王靖      清乾隆七年(1742年)       第三甲第104名;  

67、刘墉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第二甲第2名;

68、李林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第二甲第24名;

69、李宜蕃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第二甲第46名;

70、王縈绪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第三甲第125名;

71、李鹄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第三甲第135年;

72、刘墫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第二甲第22名;

73、王中孚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第二甲第48名;

74、赵振绪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第三甲第83名;

75、丁荣祚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第三甲第12名;

76、李渠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第三甲第57名;

77、王元菼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第三甲第63名;

78、臧夢元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第三甲第69名;

79、杨绅世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第三甲第29名;

80、詹坪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第三甲第79名;

81、窦汝翼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第二甲第50名;

82、刘诗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第三甲第45名;

83、王衍福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第三甲第25名;

84、王应芬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第三甲第42名;

85、王应奎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第三甲第11名;

86、刘泌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第三甲第18名;

87、刘镮之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第三甲第23名;

88、王应垣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第三甲第41名;

89、李梴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第三甲第39名;

90、王赓琰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     第三甲第7名;

91、苑鸿绪    清嘉庆四年(1799年)       第三甲第131名;

92、王钟吉    清嘉庆六年(1801年)       第二甲第40名;

93、王汝瑶    清嘉庆六年(1801年)       第三甲第122名;

94、王森文    清嘉庆十年(1805年)       第三甲第10名;

95、王绮庆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     第二甲第27名;

96、王伟庆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     第二甲第48名;

97、王金策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第二甲第64名;

98、王文骧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第二甲第7名;

99、李璋煜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第二甲第27名;

100、王志超    清道光三年(1823年)       第三甲第108名;

101、尹辉宗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第三甲第65名;

102、李晓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第三甲第67名;

103、王祺海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第三甲第35名;

104、李燦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第三甲第34名;

105、李勖     清咸丰二年(1852年)       第三甲第87名;

106、尹耀宗   清咸丰三年(1853年)       第二甲第105名;

107、王莲塘   清咸丰三年(1853年)       第三甲第63名;

108、李肇锡   清同治七年(1868年)       第二甲第24名;

109、苑棻池   清同治七年(1868年)       第二甲第37名;

110、徐会灃   清同治七年(1868年)       第二甲第107名;

111、杨成爻   清同治十年(1871年)       第二甲第77名;

112、臧济臣   清同治十年(1871年)       第二甲第90名;

113、杨晋笙   清同治十年(1871年)       第三甲第50名;

114、王绰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第二甲第79名;

115、杨德春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第三甲第192名;

116、徐堉     清光绪三年(1877年)       第二甲第121名;

117、李沄     清光绪三年(1877年)       第三甲第16名;

118、王桂琛   清光绪九年(1883年)       第三甲第16名;

119、王为相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第二甲第90名;

120、赵秉璋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第二甲第107名;

121、李夢斗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第三甲第5名;

122、丁昌燕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第二甲第51名;

123、王世桢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第三甲第42名;

124、孙卿裕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第三甲第21名;

   125、朱燮元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第二甲第94名。

上述125名进士是通过正规科举途径考取、在北京国子监孔庙有石碑刻录,并收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的,其中王姓进士38名,李姓进士20名,刘姓进士11名,堪称“诸城望族”。至于《诸城县志》所载的“钦赐进士”则一概未录。

另外,明弘治十八年进士翟銮的乡贯是诸城,报考的户籍是锦衣卫,可能其父是明朝锦衣卫官差,所以翟銮才有锦衣卫户口;明正德三年进士李文辉、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周滋和明隆庆二年进士孙珮的乡贯都是诸城,报考的户籍都是青州左卫,可能其父辈是在青州左卫的服役官兵;而明正德九年进士曹骢的乡贯是诸城,其户籍却是直隶霍邱。

诸城丘氏曾出5名进士,北京国子监明清进士题名碑均写“丘”,而《诸城县志》则记为“邱”。根据科举惯例,举子须注明自身三代宗亲,尤其是自己的姓氏绝对不能写错,金榜誊录人也不可能抄错;何况5名丘姓进士不是同年同榜,先后相差100多年,假如抄错也不可能五次科举张榜都抄错而误“丘”为“邱”,故笔者以为,诸城丘氏不应写为“邱”,《诸城县志》所写“邱氏进士”是错误的。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特设了“博学鸿儒科”,亦称“博学宏词科”,共录取第一等20名和第二等30名,其中诸城籍李澄中获得“博学宏词科”第二等第16名。本科名次只分等,称作“第一等”“第二等”,不称“第一甲”“第二甲”。

再者,在北京国子监孔庙的进士题名碑上并没有诸城籍翟汝俭、翟汝孝昆仲二人,《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根据《山东通志》来补阙,添加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但以笔者考证:国子监孔庙进士题名碑不可能有误,若翟氏昆仲当时确实考中了进士,岂能单单遗漏他们兄弟二人的名字?《山东通志》是后人整理的,难免有偏听传说之弊。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是非常严谨、极为公平的律法体制,从主考官、陪考官到弥封官、誊录官,都是各司其职,不像一些文艺作品描绘的那样黑暗;相反,谁出了错误谁要承担责任,个别官员甚至付出了腰斩的代价,所以绝大多数考官都是循规蹈矩、严格执法的。因此,凡是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多是有文化、有操守的君子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