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473|回复: 1

诸城五大家族简介

[复制链接]

3972

主题

1万

帖子

48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80215

论坛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8-10-8 21: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诸城五大家族简介

  诸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名人灿若繁星。自古以来有着 “文化之邦”的声誉。
诸城的豪门望族也颇为众多。汉代的伏隆家族,为当时传番经学的世家;宋代的赵挺之家族,也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特别是明清两代,诸城的豪门林立,文化名士辈出。如相州的孙氏、涓河谭氏、郭家埠窦氏、官庄隋氏以及邱氏父子、张氏兄弟等等。但尤为显赫的是臧、王、刘、李、丁五大世家。他们在政治上为王朝权贵,朝廷重臣;经济上拥有巨额的田产财富;文化上有着众多才华出众、知识渊博的文士,成为遐迩闻名的书香世家。其延续时间之久,达官文士之众,田产财富之巨,恐怕在国内也是罕见的。诸城五大家族有其独特的特征,主要是达官、地主、文士三者溶为一体的豪门。这就是其历史久远的根本原因。现将其万史简况略作介绍,供大家参考。
臧氏——明工部尚书臧惟一家族。
该族明初自本县琅琊台迁居城里,传至清末,共十二世。世居城里,以后又分居于大展村、徐家庄(现名俗佳庄)、仁里(古名仁兰),臧家庄、十字路、陆家庄子、辛家窑、范家庄子、寿塔(古名手托寺)等地。
臧氏以科举起家,自明开始至清末,为封建王朝的重臣,也是诸城首要的显贵。据不完全统计,其家为官者,尚书二人、巡抚二人、主事郎中五人、县府知事七人、布政使二人、兵备使二人、教谕二人、翰林多人。其中大部分为明代官员。臧氏为明朝望族,所以极力维护明王朝。明末其家有五口为清兵所杀。明亡清立后,他们怀有国仇家恨,不满于清王朝的统治,但又迫于时势,不得不应举为仕,以应付当时局势,但大都是先仕后归,老死故里,并多少干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的善事,深得乡里人民的敬重。清末,诸城出现了一件奇闻,即臧翰林造反(《诸城文史资料》第11辑第174页有载),此事尽管归于失败,但其精神可嘉。在诸城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
臧氏惟一,祖臧智,赘于黄氏。生子斐,因叫黄斐。明季岁贡,为景陵卫,升定州知州、忻州知州,以后告归。惟一父臧节,性温良,友爱笃厚,乐善好,与人无争,世称“臧佛儿”。臧惟一字守中,才华出众,嘉靖四十四年进士,至此始复原姓。历官宿松县知县、户部主事、吏部历稽勋员外郎、顺天府尹、大理、太仆寺卿、河南巡抚、兵部右侍郎等职。惟一性刚毅、关心民事,赈济灾民,兴利除弊,为民所敬。镇守沿海时,修理战船、训练水军,防御倭寇,沿海赖之为安。后因积劳成疾卒于官,年六十六。赠南京工部尚书,赐祭葬。其墓在城南。
惟一六子:尔用、尔劝、尔动、尔令、尔寿、尔昌。尔动早亡,二子尔劝较为出名。尔劝,字仲升,万历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兵部车驾、陕西潼关兵备副使、提学副使。该时尔劝年仅二十余岁,但年少持重谨慎,为提学副使时,所取之士多为奇才,后来都成显贵人物,秦人称其为“水镜先生”。后调湖广按察使,该地多产宝玉,他自铭“此地多宝玉,慎勿厌清贫”以为戒。后为河南、广东布政使;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时,因抵御外族入侵而立战功,部议兵部尚书,诏书未下,坚辞归里,其师嘉之。三年后病卒,赠兵部尚书,赐祭葬。
惟一四子尔令,天启进士,历官知县、翼南道副使,拒贼保城有功,为忌者所胁,遂告归。崇祯十五年清兵犯诸城,与弟尔寿、子侄嗣德、世德、永德据城西南隅,城破被杀。
尔劝无子,嗣允德,因父宁夏授锦衣卫。允德因父授职感到不光彩,坚辞不受,其母规劝才勉为接受。后升北镇抚,该处为掌诏狱(奉诏问罪的官员狱),后为魏忠贤东厂管制,允德气愤说:“我岂为中贵人作鹰犬耶?!”固辞而归。后家遭死难,他在兵燹中治理丧事。既毕,又出粟为饥者食,活民甚众。晚年家居与诸名士攻诗赋词以老终。有二子:一为振荣,一为振乾,都是诸城文士。振荣在顺治九年曾与邑人丁耀亢等二百余人,创观文大社,切磋经史,探研诗词,文才大进,成为进士后为宁州知州,颇有政声。其后代琮(振乾二子)、珊、殉等均为进士、举人、贡生,历官知县、知府以及京官等。
臧氏田产为诸城之首,世传“南有仁里,北有巴山”,传说曾挂过“千顷牌”。佃户村甚多,专靠收租盘剥穷人。但其中慷慨助人,乐善好施者亦不少。惟一六子尔昌,曾施田三百亩于五莲山光明寺、县城石佛寺,以赡僧人,成为诸城出名的“大善人”。其弟臧惟几(敬轩),热心挽留四川明开和尚,开发五莲山,并经兄惟一推荐于朝廷,为万历帝所赏识,曾赐经万卷'拨金五千,派专人监修光明寺,并敕封“护国光明寺”、
钦定改五朵山为五莲山,这在当时是最为荣耀的“隆恩”。由此,五莲山光明寺驰名全国,为山东省四大寺院(灵岩寺、法庆寺、牟云寺、光明寺)之一,也是诸城最昌盛的胜地。臧氏父子的种种善举,在光明寺还专有石碑记述,石碑至今犹存。此外,在寺门两侧,还留有臧氏父子题诗刻石。
清末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臧氏家族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图谋推翻清王朝者也不乏其人。如仁里臧汉臣,是诸城有名的大地主,堂号为“望山堂”;其从小勤奋读书,学识渊博;任河南通许县知县时,勤政爱民,拒绝贿赂,为民所颂,并在此时接受了革命思想;任满回乡时,群众依依惜别,并赠送了万民伞、万民衣。他回乡后即发展同盟会员,自己出钱购买军械,以备起义。1912年2月3日,诸城独立,任民政长,2月11日城为清兵所陷而就义,年仅三十左右。
臧少梅,1880年生于诸城城内。青年时代曾受新教育,对数学、农林、蚕桑等均有较深研究。清末出任诸城农林学堂堂长。在此期间与钟孝先、丁惟汾、商震、刘大同等人交往,接受了新思想,加入了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与外地同盟会员、县内开明士绅,一边筹划举义,一边以农林学堂进步学生臧文山等为骨干,组织敢死队,准备保卫新政权,一边秘密与臧汉臣去青岛购买枪支,以备大举。1912年2月3日,诸城宣布独立,成为民政府和临时议会,臧汉臣任民政长、少梅负责农务。城为清兵所陷后,少梅与臧文山等去济南控告王少舲事勾结清兵,残杀诸城革命党人的罪行。袁世凯筹划称帝时少梅在济南参与反帝斗争,不幸被捕。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才获出狱,回乡途中病逝,享年三十六岁。
臧文山,1887年生于昌城镇孙村,幼从父读,后考入城里农林学堂,性耿介刚直。经刘冠三、吴大洲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参与诸城独立,任歃血团团长。独立失败,由青岛去济南参加暗杀团,谋杀警备道吴炳湘未遂。清帝逊位,宣布共和,与诸城同仁组成公案代表团,赴济控诉诸城辛亥惨案之罪魁。因时局逆转,控诉夭折,考入南京军事教育团。1916年返回,随吴大洲组织革命军讨袁。袁世凯病死,黎元洪上台,由段祺瑞改编山东革命军,将吴大洲逮捕,他愤而南下,考入冯国璋部学兵营,任教官。1921年回鲁任烟台警备所总务课长。1925年任淄川县知事,在职三年清正廉明,体恤民情。1927年秋蝗成灾,曾报请省政府减免田赋,颇得民心。后因与豪绅矛盾,回家务农。1967年病逝,享年八十岁。
王氏——诸城王氏分布较广,家族较大,声名较显,宗支较多,主要有三
一为明浙江总兵王良相族。原籍是直隶良乡人。良相七世祖王友,在明初建立中,因军功调诸城掌印所千户,遂为县人。传至清末二十余世,世居东关及铁沟等地。王氏家族以军功起家,全族尚武,后期弃武就文.文士亦不少。王良相字景山,世袭千户。明万历二十八年,以军功升武定守备,时流寇据泰山作乱,良相带兵八日而平,山东巡抚荐于朝,升游击将军未就,适沿海倭寇掠浙江,遂又升浙江总兵。良相赴任,严加防御,擒贼甚众,浙江赖以保全。子希烂,万历武举,袭千户,官至参将。孙王之俊、王之宣、王之墀均尚武。之俊在崇祯十五年清兵东下时从之,顺治初授万安守备。之宣很有才略,青州衡王奇之,选尚郡主,清兵入诸城时被害。之墀有孝行,崇祯末,避难他乡,财产荡然,惟余荒田百亩,王氏巨族至此衰落,后之墀致力开垦荒田,家景稍裕。康熙十八年荒年,之墀施粥活人,乡人皆敬重之。
王氏以武功起家,家境衰落后,乃弃武就文,传至王赓言后,乃以科举成名。王赓言,字赞虞,乾隆五十八年进士。累官吏部、户部主事员外郎、户部宝泉局(铸钱厂)等职。嘉庆十四年授广信府知府,士民服其威,信府健讼,狱为之满,未几狱为之空。凡五年,调武昌,群众相送者,相望于途,邑士赋诗赠行,成集曰《去思留咏》。后迁江西督粮道守,江西按察使,调常镇通海兵备道守,江苏按察使,布政使。赓言精于刑狱,尤所审慎,凡三守按察使,清理积案,平反冤案狱,稽诛巨恶,咸置之法,有“冰心铁面”之美称。尝语诸子说:“赵清献居官,每夜焚香告天,吾愧古人,你们应当勉之勿忘,是我所愿也。”
赓言,美须髯、伟躯干,严毅有为,修学舍、茸桥梁、兴水利,所至有绩。赓言好学,工诗,尤擅长诗,他亲书《课夜图》长诗,语言亲切感人至深。长诗叙述自己少而孤,母亲纺织教读,读书劳累母心疼,学业荒废母心怒,责又不忍,只能声泪教谕。及至自己成名,欲报母恩,母已溘卒。仰问苍天,遗恨千古。长诗真是声声泪,字字情,令人不忍卒读。该长诗及画册,尚存于市博物馆。
赓言尤喜汲奖后进,江南士人倾心慕之。著有《篑山堂诗集》、《车中吟》、《东武诗存》、《四书释文》等书。现博物馆还存的《孙过庭书谱》,木刻版,一套二十七页,为国家珍贵文物。其后代多为知州、知县、训导、教谕等文职,均有政声。
二为王门王氏——清浙江温外道佥事王敛福族。
王氏先人莱阳李姓,因赴任病于诸城,王门村王某医之,病愈后,因王无后,遂留一子李林为王嗣,到清末传十二世。
王氏事耕读,明万历年间王家栋为举人后始名。王家栋历官费县教谕,兰阳知县,因不附宦官魏忠贤,被夺官;后补黔阳,中瘴,卒于官,由其子业昌,扶柩历行万里归丧。崇祯十六年清兵入诸,过其村,业昌于读书楼中被害(王家栋为敛福四世祖)。
王敛福,字凝箕,号风岩,康熙六十年进士。累官兵部主事,迁员外郎,调吏部文选司考功郎中,浙江温外道,江南颖州知府,治海有功。民为立生祠,后病归卒。著有《风山诗集》。其后代荣绪、风文、森文、引楷等,均为举人、贡生,官至知县知府。并且文士甚多。著名的王楫山、王怀山兄弟二人,工诗、善画,世称“王氏二山”。还有王森文,嗜古,收藏金石,精考证,曾多次修志,为诸城有名的金石学家。还有乾隆年间王荣绪,进士、丰都知县、南雄知府。为政清正,民人重之。著作颇多,有《四书遵注》、《周易合纂》、《书经讲义》、《诗经遵序》、《春秋辟谬》、《征实录》、《古文集续集》等。
王敛福墓志,现存市博物馆,为重要史料。
三为相州王氏——清左都御史王沛檀族。
相州王氏,明代自县西小店子迁居相州,传至清末共二十世。据记载,小店子王氏迁出三支,一迁相州,一迁营子、一迁新城(今桓台县,为清刑部尚书王士祯之祖)。
王沛檀,字汝存,其父王钺、伯父王瑛、子王棠等,均为清王朝重臣,历官御史、布政使、给事中、员外郎等职。沛檀康熙年间举于乡,历官漳州同知、四川建南副使、贵州按察使、广西布政使,雍正四年升左都御史、吏部右侍郎,上疏求归,以左都御史衔归。五年后卒,年七十七岁。檀善断疑案,喜兴事功,所至皆有政声,乡人敬之。
王钺,顺治十五年进士,西宁知县,为官清正廉明,凡几年境内升平。后以疾归,居于水西村。钺文学渊博,嗜墨砚,工诗略,著作颇多,有《水西纪略》、《世德堂文集》、《诗集》、《朱子语类纂》、《署窗臆说》、《粤游日记》等。
王瑛,字伯和,顺治六年进士,历官户部浙江司主事员外郎、云南司郎中,十三年进江西饶州道参议,升贵州按察使,康熙二年升江西布政使,卒于官。瑛性爽慨,不事矫饰,与友人交有始终。著有《破梦斋诗草》等。瑛在江西饶州时,曾监造瓷器,特别是青花瓷,绘制人物、山水、亭榭、庭院,画工细腻,有分水皴点,淡绘及浓笔渲染,色调翠兰沉静,为当时精品。王瑛监制的青花人物大盘,今尚存于故宫博物馆,为国家瑰宝。
王棠,字尚木。沛檀子,雍正二年,捐授工部虞衡司员外郎,后授直隶口北道佥事,历任八年后与督府有隙,被诬罢官。乾隆元年昭雪以云南道府用,棠请归终养。后乾隆东巡棠迎于济南,蒙帝慰问将录用,俄顷感病而卒,年四十四岁。棠英毅勇往,处事果断,忠于任事。景陵碑石经年不得,棠独率石工凿山得石,才免工部诸官之责。他监督琉璃厂,尝变卖家产补前官之缺银,上闻嘉之。引见帝日:“不自侵欺足矣,代人出金甘之乎?”棠说:“臣父沛檀命臣宁自损,不可以细事渎天听也。”上重之,下诏褒奖,谓:“实心任事,内外大小臣工皆如棠,朕复何虑!”可见棠之为人和皇上器重之深了。
相州王氏还有王衍福、王钟吉、王汝惺等人,也为士家。钟吉曾为湖南学政,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之父何凌汉为其门生,师生亲密。钟吉死,凌汉亲带幼子绍基莅临祭奠。并撰祭文由何绍基书写。祭文尚存在市博物馆。另外,何绍基书写的石碑,文云:“世德毓名流,罕见童年膺勇爵;重闱悲报服,莫将老泪溢琴堂。”今存于市博物馆中
王家巴山支为王氏之最,田产富,官员多。著名人物有:王玮庆、王恂庆、王琦庆、王锡芾、王锡棨、王绪祖等人,均为清王朝的重臣,尤其是王玮庆、王锡棨、王绪祖、王济民祖孙四代,嗜金石、篆刻、古币,收藏颇富,精鉴赏。著作颇多,是全国著名的金石学家。他们的金石、古币、篆刻等文物百余件现尚存在市博物馆中。
氏后代,官员文士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京官、侍郎、御史、司郎中、员外郎等二十六人;布政使四人、监察御史七人;知府十三人;同州二十三人;县知事三十一人;教谕训导十三人;守备三人;翰林等十余人。
他们的后代,参与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的民主革命者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也为数不少。如相州的王凤翥,字景檀,生于1857年,卒于1930年,享年七十三岁。其虽出身于封建官僚世家,然对清廷政府的腐败和丧权辱国表示不满,意图改进社会,拯救国家。适逢清廷 拟挽救其摇摇欲坠的贵族统治,仿效日本维新模式,在京设参议员,省设咨议局。凤翥被选为省咨议局议员,曾担任过京议院(代理)议长。清廷推行新政,模仿西欧的教育方式:“废科举、兴学校”,提倡省县设学堂。在此形势下,凤翥毅然返回家乡,会同族人创办王氏私立三级学堂。议定由王氏祭田捐出土地五百亩(折合市亩一千二百亩),收取地租为建校基金和常年经费;1906年秋,学校成立,凤翥任校长,校监由王家楼子王纪龙(举人)担任。学制三年,聘当地名流教授古文,聘外国传教士教授数、理、化和英语课,学校办得卓有成绩,曾获清廷学部金质嘉禾奖章。凤翥是早期同盟会员,辛亥革命诸城独立,被推为县议会议长。1916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动讨袁战争,王凤翥积极参加了讨袁的军事活动,对革命军进驻诸城发挥了一定作用。
王纪龙,王家楼子人,晚清举人,终生献身教育事业。当过塾师,办过小学,任过相州三级学堂学监;民国后,历任诸城县学务委员会主任,县立中学首任校长等职。由于他的艰苦创业,给桑梓青年提供了深造机会,在诸城享有声誉。他虽系清代遗老,但思想进步、拥护共和,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曾两次被当地劣绅指控为革命党而横遭监禁。1928年病逝于上海。
王乐平,王纪龙之子。生于1884年,耕读勤俭,公正善良,艰苦奋进的家教,培养了他的感情深沉、坚持正义、勇往直前的性格。1906年考入济南高等学堂读书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生涯,为推翻帝制、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建立真正和平统一、独立、富强的中华民国而奋斗终生。他任过山东省议员、北京京议员、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中央委员等职。在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实际考察了苏联的社会制度。1922年回国后向孙中山汇报了苏联之行的观察所得,建议采用“俄国之组织方法”。孙以为然,遂按计划改组国民党,他在上海参加孙中山主持召开的改组国民党会议时的讨论后,被孙派回山东,主持党务,进行国共合作。与山东共产党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国共合作关系。孙中山逝世后,他看不惯蒋介石的军事独裁,便积极参加了重新改组国民党的行列,并成为中流砥柱,给蒋介石以很大的威胁,因此蒋恨之入骨,秘谋加害,遂派特务于1930年2月18日将他刺杀于上海。一代终生革命,出生入死,坚持正义真理,反对专制独裁的民主战士,壮志未酬,饮恨九泉。
王统照,著名作家。1897年生于相州镇号为“养德堂”的地主家庭。父秉慈能诗文,母李清懂诗书、通文字,出嫁前曾随父(李肇玺,清末翰林)辗转广东、贵州等地,见多识广,同情贫困,对王统照的成才起了启蒙引导作用。他中国大学毕业后,历任南开、山东等大学教授文学院长、山东省文联主席,教育厅副厅长,文化局长等职,著有《沉思》、《黄昏》、《山雨》、《北国春》、《山东民间故事》、《春花》、《王统照短篇/J、说集》、《去来今》、《华亭鹤》。还有诗集《江南春》、《童心》,译集《题石集》等。他的小说、诗歌创作著名于世,为人所称道。他的心胸坦荡,待人以诚,人格高尚,助人为乐,为人所崇敬。他思想进步,热爱祖国,对工作辛勤劳作兢兢业业,直到生命的晚期,仍以病弱之体为山东文化事业而操劳,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所敬佩。1957年病逝于济南,享年六十岁。人们无不悲痛。
王翔千,相州人,1911年毕业于北京译学馆。1922年参加共产党,是山东早期共产党员之一。虽大革命失败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处于张宗昌的血腥统治下,在济南无法立足,携眷离济回到家乡,仍宣传支持革命,教育发动群众,兴办农村小学教育,把革命思想传播给后人,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济南解放后,被邀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驻会工作。1956年在济南逝世。他的儿女王辨、王绩、王希坚、王成、王平权等均在他的影响下参加共产党,并在抗战初期即参加革命工作,在各条战线上均卓有贡献。
刘氏——清代东直阁大学士刘统勋族
明弘治年间,自安徽砀山迁来,居逢戈庄,传至清末共十八世。
刘氏家族为诸城最为显赫的一家。在清朝历经二百余载,祖孙十八代均为清王朝重臣。世称他家“三辈子阁老,两辈子尚书”,刘家世受宠爱,在康熙年即御赐他家堂号为“清爱堂”,康熙皇帝还亲书“清爱堂”匾。这在封建王朝中是最高的荣耀。所以他家在整个清代赫赫有名,历代不衰。
刘氏先人刘福,明代迁诸城,本以务农为主,至第二世刘恩治始读书成为诸生。第三世刘通好学,家甚穷无钱买书,只好抄书读,后成诸生,因土贼乱被害。第四世刘必显(统勋祖)顺治九年进士,官至户部河南主事、广西司员外郎,虽为官前后不到十年,然公正廉明,世人重之。子四人:刘桢、刘果、刘綮、刘菜。桢、棐二人困于举,但善持家孝母,使兄弟在外无有牵挂。刘果幼不慧,读书辄忘,后经一黄冠者求见与语,聪明顿开,有膂力,善骑射。崇祯十五年,清兵入袭,土贼乘机抢掠,父必显为贼所追,果大喝一声,箭出入倒,救父出围。后发奋读书,殿试授太原推官,改补河间知县,县多盗,果化以仁慈,又力行保甲法,全县太平,群众称颂。闻于皇上,帝南巡过境召见,褒其清廉爱民,后升为刑部江南司主事,预修《大清律条例》,又升四川司员外郎、江南提学佥事,因母忧归家。刘棨名显,少有奇才,博通经史,曾为宁羌知州,该地地薄民苦,文化落后,綮创办文学亲为讲授,该地士举由此始。本地缺少音律,他聘请山东名家孔尚任前来指导,作词制音乐,丝竹之声才流行于民间。该地山多,槲树遍野,綮由诸城请人带着蚕种发展养蚕,并教养蚕之法,指导抽丝,织绸,州人得利,称其绸为“刘公绸”。后升天津道副使,迎驾五台山,皇上以“清爱”额其堂.并御书赐之,由此刘家世称“清爱堂”。此后,又升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当赴川路经宁羌时,该地父老夹道欢迎,声震山谷。可见人民对其感情之深。綮性和厚,做事无所矫饰,遇人和善,乡人皆称之。后因劳累过度卒于官。棨为官清廉,康熙诏选良吏,綮两次选中,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棨有十子,唯有统勋较有名望。
刘统勋,字尔钝,雍正二年进士,历任东直阁大学士、尚书房总师傅、吏部、刑部、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为《四库全书》总裁官。卒年七十五岁。统勋刚毅笃厚、公正廉明,推贤除奸,为清名臣第一。他十视河堤,两修海塘,成绩卓著。河南人为之立生祠于黄河之侧祀之。在朝五十年,上章疏十余次,论断精确,皆中机宜,深受高宗赏识。他一生清介,“家有田数十亩,敝庐一区,服官五十年不增尺寸”。他一生勤于政事,在卒之日,还坐舆入朝,行至东华门,忽然病作,还府治病。帝闻遣御前大臣福隆安送药驰救,但未到刘府统勋已卒,帝震驾哀悼,即日亲临祭奠。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赐祭葬。谥号“文正”,归葬故里。并下诏,沿途文武官员迎送。在二十里之内,官员均来迎接祭吊,荣耀至极。子刘墉、孙环之。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乾隆进士,由编修累官知府、体仁阁学士、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兼国子监、工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加太子太保等。墉砥砺臣节,一生清介,遇事敢为,不避权贵,政绩卓著,官吏皆望风畏之。他博通经史,尤善书法,为清四大书法家之首。年八十五卒,晋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赐祭葬。谥号“文清”。著有《清爱堂遗集》、《应制诗》等。继子环之。
刘环之,字信芳,父早卒,墉抚养成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考庶吉士、授兵部尚书兼顺天府尹,调户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嘉庆五十四年又调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后又调吏部尚书,充经筵讲官,道光六年卒于官。谥号“文恭”,环之为官清廉,忠于政事。帝谓其“明白敢言”深为悼惜。子刘喜海。
刘喜海,字燕庭,嘉庆举人。历官户部郎中、汀州知府、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职。喜海秉承家训,持躬严正,以廉介称。为官勤奋、兴利除弊、政通民和,遭劾嗜古而降职,喜海拂衣归。喜海酷嗜金石,所藏颇富。且又精于鉴赏。考核皆精详,为金石界别开生面,他集生平所见,著有《金石苑》、《古泉苑》、《泉苑精华》、《古泉汇考》等。为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
刘氏后代文士甚多,官为知县、知府、布政使等地方官。为京官的不如其祖显名。
刘氏为官者,由明到清道光年间,有尚书三人,御史二人,布政使二人,郎中五人,同知二人,知县八人。
李氏——诸城李氏,著名的有三大家
一为南城李氏——清布政使李璋煜家族。自明代由平度迁来,至清末共十六世。李氏文人甚多,但以李璋煜、李仁煜兄弟最为出名。
李璋煜,字方赤,嘉庆十八年进士。累官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璋煜名虽显贵,政事纷纭,但酷好金石,常与兄仁煜切磋金石彝器,为著名的文物鉴赏家。他与朝鲜文士金氏交往甚密,信札来往不断(现市博物馆中尚存李方赤信札及金氏字卷)。著有《月汀文集》等。
李仁煜,字书山,乾隆举人。喜读书不愿为官,在家广罗古书贮藏楼内,号称“万书楼”。每日枕藉其中,每手一编必亲校正。所作文章典秀雅丽。仁煜特嗜金石,历代碑帖、钟鼎彝器收藏极多。并将收藏铜鼎之室名“爱吾鼎斋”。晚年喜得汉石洛侯金印,为之跋考,精辟足资掌故。常与曲阜桂馥研究所得文物,信中辩证,往来不断。他不但精鉴赏而且隶书尤佳。县内得其遗墨者皆宝之。著有《贞金乐石山房诗稿》、

3972

主题

1万

帖子

48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80215

论坛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21:07: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书山朵著》等。
潍县陈介祺,系李氏的外甥,从小受到两位舅父的熏陶,以喜好古物,广为收集。筑“万印楼”,成为国内著名的金石学家。
二为古城子李氏——清任邱县知县李廉仲族。自宋迁居古城至清末,共三十余世。
李氏虽历史久远,但不甚兴旺。文人名士不甚出名,但李氏孝义忠烈,为人所重。
李廉仲,明崇祯进士,任邱县知县为政清廉,民人颂之。崇祯十六年,清兵入寇,廉仲守城,城陷,父母兄弟及自己皆遇害。弟射斗不愿为官,不慕小利,在乡多有善行,年百岁尚健壮,诸城知县罗廷璋请于上,拨银建坊,颂辞“升平人瑞”四个大字,后无病而终。子廷瑗事母至孝;子廷琳,幼慧,年二十岁能背七经,乡人皆称“神童”,补诸生,未仕,一生治学,四方从学甚众。
三为无忌李氏——清刑部侍郎李华之族。
李氏原籍成都,明洪武年间,以军功为治海卫所,遂为县人。至清末共二十四世。
李氏文士颇多,李澄中较有名。李澄中,字渭清,号渔村,十九补诸生。精经史,工诗赋,才华超众。明亡后,广交文士,放浪山水间,曾与邑人张衍、张侗隐于卧象山,与刘翼明、赵壶石、邱石常、王乘录等人结鸡豚社,讲经赋诗自娱。年五十时,召试为博学鸿儒,历任右春坊、侍读、直隶学政等职。后为忌者所中,遂拂衣而归。
澄中学问渊博,诗崇盛唐,文洁有法,好阐扬乡人,乡人多赖以名,为人豁达慷慨,乡人重之,称渔村先生。著有《五狱志》、《齐鲁纪闻》、<卧象山房文集》、《诗集》、《赋集》、《滇南日记》、《明史稿》、《艮斋笔记>等。
李氏为官者甚多,较有名者:李华之、李璇、李文驹等人。
李华之,清康熙进士,历官中书舍人、顺天府尹、湖南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后调内任左副都御史、刑部侍郎等职。华之为官公正廉明,断案详慎,务令无枉,民人敬之。为立生祠,后因劳致病卒于官。子李璇,江南道、监察御史。孙李文驹,历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户部掌印给事中。后因失察获罪降职,辞归故里,三年卒。文驹辞官事母,在家搜罗古书十余万卷。足不出户,以史教子弟为乐。乾隆十一年大饥,文驹出粟煮粥施人,日食者二百余人。亲朋族人成效之,活人甚众。文驹雅好著述,深于考据之学,诗舂融有格,不失澄中家风云。著有《自恰集》、《读书随笔》、《说梦》等。李氏尚有李玠,曾两次殿试,两登进士。死后令子大书于碑日:“两登进士”。著有《正蜀统传奇》。
李氏为官者御史五人、郎中二人、博学鸿儒一人、布政使一人、州官四人、县官二人。
丁氏家族——明监察御史丁惟宁族。
丁氏始祖丁兴,先世居武昌,元末丁兴以铁枪归明太祖,屡有战功。洪武二十四年,封淮安府海州守御,世袭百户。永乐年间,由海州迁至诸城藏马山之阳,传至清末共三十世。
据《丁氏谱》称:“姓谱丁氏,周太公姜裔,太公封于齐,生仲子伋,食邑于丁,遂以地为姓氏云。”“丁氏七支,别派留寄寿光、日照、潍县、莱阳、益都皆为巨族。诸城丁氏由藏马山迁居城里,后分居于丁家楼子、相家沟、六谷、龙湾头、丁家花园、沙戈庄、朱尹等地。”
丁氏宗支兴旺,《丁氏祖谱》记叙云:“世居诸城,在东海藏马山之阳,瓜瓞繁衍,墟落冢墓,相望无别姓,盘亘六十余里,登国业(为官)者六十余人。其人以渔盐耕读为业,其姓多豪侠,尚气节,挥霍有智,善谈说,能富饶治生;其布衣赢者,有高堂大宅,车马仆从,烹羔仙之乐;其贫者,亦能网鱼蚌利以自给,或臂鹰牵狗而歌鸣鸣,盖有太公之遗风焉。聚户而处,殆二百年,至先傅御公以科名起家,迄今文武自奋者不绝,故远近称:‘藏马山丁氏’云。”
诸城丁氏为富有望族,大部分为明朝官员,明亡清立,丁氏为官者不多,官也不大,但文士极多。查阅资料,丁氏为官者,由丁惟宁之父丁纯开始,以科举成名。
丁纯,字质夫,由岁贡授钜鹿训导,后升长垣县教谕。砥砺端方,熟通事务,两县文士皆敬重之。后以御史衔归故里不复出仕。曾结“九老会”聚会赋诗,自称:“海滨遗老”,乡人重之,卒入乡贤祠。生子三人,其中丁惟宁较出名。丁惟宁,字汝安,嘉靖进士,由清苑知县行取(注)四川道监察御史。真定有白莲狱,株连千人,惟宁悉为宽释。后官郧襄兵备副使,郧阳巡抚李材好讲学,取参将府为书院,参将米万春挑使兵卒大闹五台府,二月不解,惟宁驰谕立解。抚臣愧恨,嫁祸惟宁,贬惟宁三官,旋补凤翔,遂拂衣归,年始四十岁,修筑祠堂,悬父母遗像朝夕拜祭,无异于庐墓,乡人敬重之。又开辟九仙山别墅(丁家楼子),日与各客诵咏,课儿教子,逍遥于山水间,自称“羲皇上人”,并说:“歌于斯,哭于斯,吾死后之乐地也。”后惟宁大子筑石室三楹,迎主于堂日;“柱史丁公祠”,并立石坊名“仰止坊”。惟宁子六人,唯大子耀斗、五子耀亢较有名。
丁耀斗,号虹野,崇祯己巳贡生未仕,诰敕中书舍人,隐居于九仙山东侧。筑石室为“柱史丁公祠”,室三楹,全部用石料建成。室内北壁横刻“羲皇上人”四个大字。三面墙上题刻九块,刻有《柱史公祠堂记》、《九仙山丁宪副先生祠堂歌》、《游览诸公留题》等石刻,记载九仙山之胜,丁氏之德,有一定史料价值。祠堂前,建有志门,名为“仰止坊”,背刻“山高水长”。前侧石署“赐进士中宪大夫湖广副史前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丁公讳惟宁”;左署“万历三十八年孟冬吉旦男耀斗述”。石坊正面石柱上刻有“少滨主人题,不肖男耀斗述”。并有楹联:“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祠堂、石坊尚存,成为五莲九仙山之古迹。
丁耀亢,字西生,号野鹤,少孤,负奇才,弱冠为诸生,困于举,郁郁不得志。走江南,游董其昌门,与诸名士陈古白、赵凡夫联文社,文才大进。归家辟相家沟为别墅,著有《天史》十卷。明末李自成举义,避难海岛。弟耀心、侄大谷守诸城,城破被害。家产被豪强所据,多次赴府告状,终于收回田产,但家景已破落不堪。当时乡起盗贼,耀亢帮王遵坦在日照募兵数千人解安邱之围。因该兵无大志,耀亢逃归。明亡清立,局势不定,豪强欺凌,他于顺治四年入京师,以顺天籍拔贡,充镶黄白旗教习,其时与京名公王铎、傅掌雷、刘正宗等人结交,日赋诗陆舫中,名大噪。后为容城教谕,迁惠安知县,以母老不赴。归里后居于橡家沟(今皇华镇相家沟),著书、赋诗,与邑人文士刘子羽、李澄中、邱石常、王钟仙等人结社赋诗自娱。为清初“诸城十老”之首。康熙四年,因著书遭诬被捕入狱,待罪候旨,冬至蒙赦放还,铁窗生涯一百二十日,后双目失明,自称“木鸡道人”。著作颇多,有《听山草:》、《天史》、《逍遥游》、《陵舫诗草》、《椒丘诗》、《江干草》、《归山草》、《赤松传奇》、《续金瓶梅》、《出劫记》等。
丁耀亢不但工诗,善画,而且其戏剧理论亦有相当造诣。他与曲阜文士贾凫西友善,相互探讨艺术,贾凫西著的《木皮子》大鼓书辞,丁曾审阅过。他的戏剧理论是继元曲之后的崛起者,目前各大专院校文学系正在深入探讨丁氏文史,相信定会有新的成果。
丁家为明朝仕族,明亡之际,丁氏子侄被害者二人、被伤者一人,家产荡尽。清初丁耀亢曾被捕,幸而放还。种种遭遇,更加激起了他对清王朝的不满,隐居于山村著书写诗,与友人放浪山水间,以发泄其不满,如在一幅《行乐图>画卷中自题,文日:“咄!尔是何人?髡顶无巾,皓眉长髯,松石为邻,桃花夹岸,悠然神怡,横琴啜茗,悟彻天真,烟霞十亩,坐听山水涔涔。噫嘻!汝岂无怀氏之民,抑亦葛天氏之民。”(无怀氏与葛天氏为古代两个部落名称,该意为“你到底是哪个氏族的民人?”影射自己是明朝人还是清朝人)。
丁廷植( 1686 — 1763 ),字孟发、梦发,号桐轩,丁泽溥长子,丁瓙( tao)父,十二世,时诸城县丁家楼子村(现五莲县)丁惟宁六世孙。附贡生,年十岁,与弟丁芳植同卧一楼,楼壁裂有声,家人奔散,丁廷植手携丁芳植跃出,楼始倾。弱冠,屡遭大故,皆尽礼。康熙五十九年(1720 )考中庚子科顺天乡试第四十二名举人。雍正丁未科会试第九十二名贡士,雍正八( 1730)连捷庚戌科三甲第二百五十七名进士,分发直隶,以知县用。
丁荣祚,字莱斑、来班,号蔚岗、蔚冈,丁廷植孙,丁瓙子,十四世, 五莲县丁家楼子村丁惟宁八世孙, 附监生, 乾隆二十四年( 1759)己卯科顺天乡试第二十七名副举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顺天乡试第一百六十一名举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会试第一百〇八名贡士;乾隆二十六年(1761 )辛巳恩科联捷三甲第十二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散馆授检讨,任国史馆纂修,分校文渊阁四书库,后改内阁中书。
丁毓淇,(1799-1860),字右泉,号漪园,丁耀亢的裔孙。诸城市皇华镇下六谷村人。廪生,任费县教谕,东昌府教授。后以知县升用,不赴,归隐专事著述。有《家教琐言》5卷、《易理精研详解》8卷留世。
丁毓淇有四子:嘉树、嘉棣、嘉栋、嘉梓。皆为监生。其中嘉棣敕授江苏盐运使,加道衔,诰封奉政大夫、翰林院庶吉士。嘉棣有四子:芑燕、昌燕、超燕、说燕。其中以昌燕最著名。
丁昌燕(1868-1937),字师汝,号剑虹居士。光绪十七年  进士。翌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九年(1903年)诏试经济特科,为第一等第四名。出任大竹县知县,旋调大足县知县。到任日,值县蝗灾频仍,饿殍遍地,骨肉相食。乃冒灭族之灾,未上请而开皇仓赈济。县吏惊恐,具表上凑。光绪帝不仅未予指责,反欣然朱批:“为人不敢做而做之,明断果决,忧国忧民,奇功可嘉。”遂饬授两江总督。赵尔丰赏识其德才,又奏请调总督府襄赞军机。诏除军机处主事。光绪二十三年,父丧,奉准丁忧回籍。宣统二年,复启用,擢烟台道员。三年,辛亥革命起,他参与推翻帝制,任山东省议会议员,诸城团防团长兼防御会会长。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伪满洲国内阁郑孝胥遣专使邀请他出山,被丁昌燕断然拒绝。
民国初年,丁昌燕既有政治势力,又有经济实力,全县三十三练的乡长大都受他的指挥。丁家是当地的大地主,在贾悦有土地2600亩(老亩),在桃林张家沟有大片的山场。当地人形容丁家:吃不完的贾悦粮,烧不完的张家沟。二十六年冬,日寇侵华占领诸城,丁昌燕抱病拟去南京慨陈救国方略,然病笃而殁。享年70岁。
丁昌燕有三子:仁堉、道堉、智堉。其裔孙健在者尚数百人,散居海内外各地,并多有建树。
丁惟荐,诸城丁氏51支,明清时诸城县东南乡的西南庄村人,诸城丁氏七世祖,曾入私塾读书。儿子丁自劝自小聪慧颖悟,喜欢读书。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去山东省城应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1604年),又进京赶考,联捷进士。朝廷任命丁自劝为山西襄陵县知县。丁自劝因政绩突出,不断升迁,曾多次担任朝廷掌管钱粮赋税的重要职务,任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后来丁自劝升为兵部车驾员外郎,又升武库郎中,不久又担任直隶保定府知府。
丁自劝的弟弟丁自丰、丁自玉们对练武情有独钟。从小就爱摔跤比武,舞枪弄棒,且臂力过人,经常爱力举重物,更爱跑马射箭。兄弟二人去省城济南应试,轻松夺得了武举人的桂冠。后考中了武进士。算上大哥丁自劝的文科进士,丁惟荐的三个儿子先后都考中了进士。
丁家获得了一门三进士的美誉。
朝廷封丁自丰为江南常州府守备,诰授明威将军。
丁氏思想从根本上不满于清王朝,后代虽有不少为官者,但均为低级地方官,据不完全统计,京官不多,知府七人,知县十一人,教谕十人,其他五人,文士十余人,翰林多人。上述诸官大部分半途而归,直到清末。身为翰林的丁昌燕,也参加了诸城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二次北伐南北统一后,他即任山东省志馆编修,七七事变归里养终。
作者简介:任日新
1928年,生于安丘县下株梧村。
1939年,成为山东省知名的第八联合中学学生。
1947年底,在莒北县文教科工作。
1950年,莒北县撤消,来到诸城工作。
1961年秋,由县人委文化科调至文化馆文物组工作,成为当时惟一的一名专职文物工作者。之后,曾任市博物馆副馆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