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提起老潍县火烧,可真是潍坊人舌尖上的美食了吧,爱吃火烧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潍县城的面食佳品乡火烧、砍火烧、杠子头火烧也久负盛名吗?它们风味独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快来看看你都吃过吗?
乡火烧 乡火烧以原产地在乡村而得名。解放前多产于潍县城周边乡村,城西北流饭桥村的乡火烧最为有名,鼎盛时期该村制作乡火烧的有15家之多。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流饭桥村制作乡火烧者已不多见。由于乡火烧面硬、味香,久放不霉,人们乐于购买,故城里制作乡火烧的店铺也就多起来,且久经不衰。 形状:圆形,周边厚中间薄,正面凸反面凹,全是死面,不发酵。 制作方法:为了把面和硬,故用杠子翻压。面和好后用手碾压成型(现有的火烧铺已改用模具挤压成型)。火烧成型后放于火炉中细火烤熟。 特点:刚出炉的乡火烧皮脆、面香、可口。凉下后存放,数月不霉,冬季多用汤菜烩着吃。
砍火烧 火烧制作时,因用刀砍成形而得名。 形状:圆形,周边刀砍斜纹,正面盖有八卦符号的店铺字号章,如“香”、“福”、“顺”等。本文图片是盖有“香”字的砍火烧。制作时,除原有的面粉外,还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掺入20%—30%的老面。 制作方法:面和好后,把面分成重量相等的面团,手工揉搓成圆饼,周边用刀砍斜纹,斜纹又分“老八刀”、“密十六刀”,即八刀斜纹、十六刀斜纹,再在上面盖字号章,然后放入炉中细火烤熟。 特点:乍出炉的砍火烧脆香可口,因面较软,故老幼皆宜。 相传原产地为莱州,清朝末年传来潍县城,一直延续至今。
杠子头火烧 从前,老潍县城人生男孩过满月剪头时,有买上火烧,撒铜钱的习俗,意在预祝男孩长大后“头皮硬、运气好,前途无量”的“扛(gang)子”。杠子头火烧由此而得名。 形状:中间厚,外沿稍薄,周边带五个翅。和面时,随季节变化而掺入15%—20%的老面。 制作方法:和面时多用杠子翻压。故大多数人认为这“杠子头”火烧的命名即源于此。面和好后,把面分成重量相等的面团,手工揉搓成中间厚,外沿稍薄的圆饼,周边做上五个翅后,放入炉中细火烤熟。 特点:乍出炉的杠子头火烧香脆可口,面稍软,易保存。 产地:杠子头火烧是由老潍县城逐步兴起来的,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解放前,城里大十字口南扈家火烧铺做的杠子头火烧,质量好,销量大。现在市面上已很难见到杠子头火烧了,只是在面食大赛上偶尔露露脸。
肉火烧 传统的肉火烧,以城隍庙肉火烧最为人熟知,肉火烧用炭火炉烤制而成。 传统火炉外形是个圆桶状,上层是圆形平锅,下层是烤箱,箱壁使用家乡的泥土做成,透着浓浓的家乡气息,烤箱中间是个圆形的炭火炉,里面铺满大小均匀的煤炭,外围是个环状的平锅,在炭火的温润下,肉火烧往外滋滋冒着油,浓浓的肉香透出烤炉,引得食客胃口大开。 火烧铺一般都是临街而建,一个师傅负责和面揉穄子,面特别的滑软,肉用是三肥七瘦的精肉,穄子加肉馅,用手拍成饼型,软软的火烧用手托着放到一层薄油的平锅内,双面煎至起硬皮,用叉子放到下层用炭烘烤,负责看炉的师傅,不时的翻看火烧的成色,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翻烤,猪肉里的肥油滋润到了葱花、鸡蛋糕、海米剁成的泥馅料里面,香味就在空气中弥散开来。
火烧介绍完了, 你喜欢吃哪种? 小编这就买火烧去了!
作者:高云禄 来源:七彩潍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