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224|回复: 3

潍河渡

[复制链接]

3979

主题

1万

帖子

48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82841

论坛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7-7-27 10: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作者: 韩钟亮



u=2071568774,3623381867&fm=26&gp=0.jpg



(本文首发于2017年6月1日《南方周末》)

我家乡有条河,叫潍河。潍河的潍字源于《尚书》中的《禹贡》篇:“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大意是说,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之地既已治理,潍水和淄水恢复原道,不会再涨溢泛滥。这是记载大禹治水的功劳。不晓得大禹是否在我们那小村(如果那时此地已有村墟的话)住过,但晓得虞舜曾在潍河之滨做过陶器,“渔雷泽,陶河滨”的“河滨”,指的就是离我们家不远的那片沙滩。谓予不信,可以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去看,那件薄如纸、明如镜的蛋壳陶杯,就出自我家北面十几华里的景芝镇。事实上这一带的黑陶传统工艺,早就被列入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了。

但我今天却没兴趣炫耀这条河的远古文明,我只想讲讲渡河的故事。当我背着书包,随同父亲,穿过晨霭缭绕的柳树林,来到河边,我想赶紧赶到河对面的初级中学去上课,父亲想赶紧到集市上买回锄头。然而渡口却只有一条船,而且很小,只能盛十来个人;倘如再有几筐果菜,或者增加三五头猪仔,那就对不起,两三位爷们儿或娘们儿只好退回去再等下一回了。

于是有人心急等不得了,也有人不想拿船费了,那就干脆涉水渡河吧。可涉水就要脱掉衣裤,露出光光的屁股,这多少有点不雅,然而对农人来说很无所谓,甚至娘们儿爬到爷们儿脊背上,跟猪八戒背媳妇似的一起过河,大家也不过嘴上开开荤说几句玩笑话罢了。事实上我还真没听说过跟歌儿里唱的那样,妹妹我涉过你的河,或者哥哥我让你亲个够那样的风流韵事。

我倒是体验过被人背河的滋味。被人背河,作为男子汉,多少有点儿难为情,可谁叫我发育晚,身量还没骡马高呢?背我过河的是我同学,叫于敬德,长得比我高大。他把单裤一脱,裤腿和裤腰拿鞋带一扎,再呼呼地往里吹气,使之变成丫字形的浮具。然后我爬上他的脊背,一只手搂住他腰,一只手高举着我俩的书包,借助于浮具我们其实也能过河,只不过衣服给弄湿了,弄得大半天身上很不舒服。说实话,那时候我很羡慕那条小船,和撑船的那位中年艄公。小船的船帮上刻有两行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但并不见有啥船帆;艄公头戴苇笠,身披蓑衣,口叼烟袋,手把竹篙,我父亲认为那艄公或为隐士。我父亲经常哼几句唱词,“老艄公(渔翁),一条竿,靠河崖,傍水湾……”

说到这儿,故事来了。是关于一条船的故事。据说,河对岸相州镇,有一户地主,未知其土地多少,只知家有粮囤数个,囤大无比。囤顶不遮草苫,任由日晒雨淋。于是有榆钱(即榆树种子)落下,生根发芽,天长日久,粮囤里竟长成一株水缸般粗的参天大树。后来伐树解板,做成整条舟船,就在这潍河里游弋……这故事使我震撼,却又心生疑惑。经考诸耆老,还真有其事。耆老还补充说:榆树死了,地主也完了。出殡的那日天不作美,偏下大雨,因道路泥泞,而一时又找不到干土垫路,当家的孝子干脆下令,打开粮囤,用谷米撒了足足五里的路程!你说这事儿骇人听闻吧?

这又扯远了。还是讲过河吧。这故事的主人公叫“秃尾巴老李”,他的家就在潍河沿岸。老李降生时屁股上长有尾巴,他爹认为不祥,摸起菜刀咔嚓砍去,老李一声惨叫,顺着潍河血糊淋漓地蹿到关东,成了黑龙江的江神。后来江上每有风浪,樯倾楫摧,不消说,那定是老李在发怒。此刻你只需喊一声“我是山东人”,老李保证让你安全渡河。当然这只是传说,它不过是山东人闯关东的“神话版”罢了。不过我们潍河沿岸,倒是有雷雹天向院子里扔菜刀的风俗。耆老说,那是给老李来个警告,让他别忘了尾巴是怎地禿的。果不其然,菜刀一扔,雷雹即止。其实不扔菜刀雷雹也未必一直下个不停,但耆老总有他的道理,只不过尚未从生物学和物理学上找到答案。

在相州上学的年头,每年的冬天,我必须自己踩破冰碴过河。开始自然极冷,那从河水里蹿升的冷气,顺着血管,沿着骨骼,循着经络,穿过你五脏六腑,最后直抵牙关,“嘚嘚嘚”乱响,想咬都咬不住。真不知王家巴山那学子有多大的毅力!然而一旦上岸,寒冷瞬即消失,但腿脚也变成了假肢,戳在地上竟有木质的感觉。故此从潍河到学校,那段路程我一直踩着高跷。到了学校,赶上上“作文”课,老师出的题目是《我的理想》。我打的腹稿是:“当个大官,在潍河上建座桥梁”;但下笔时,却谦虚地改为:“当个教师(其时尚不知‘教谕’者何物),让桃李遍及天下”。

说到桥梁,故事又来了。其实每年隆冬,春节之前天寒地冻的日子,于敬德那个村(叫寨里,紧傍潍河)的农人,便会由村委出面号召,各户凑些木棒、秫秸,七手八脚,搭一座临时性免费小桥,以方便村民。此诚谓善举,义比雷锋。彼时我校虽已放假,但还要跟大人们赶相州集,置办年货,故此那座踏上去一摇三晃的小桥,印象极为深刻。

然而,当时光荏苒到“商品经济”时期,问题来了。于敬德那村的人们开始议论了:何以建桥只有寨里人出物出力?王家巴山、乔家巴山、双塘村的人就只管享福儿?天底下哪有这般章程!此论一出,村委的喇叭喊破嗓门,亦无一人出头露面。眼看年关临近,急于赶集上店或买或卖的老少爷们,蚁聚于潍河东岸,望水兴叹了半天无济于事,都准备脱去裤袜破冰涉水。此时却听有人大喊一声:“跟我来!”只见人堆里挤出个中年汉子,穿一身塑胶的连腰带脚裤(泥塘里踩莲藕用的那种),“咔哧咔哧”走到河里,随后就叫大家排队挨号。原来,这是个“背河的”,他要用自己的脊背普度众生。而当大伙抱着怀疑的感激的心态排好了队,准备依序过河的时候,汉子却把手一伸:“五元一位,小孩半价。”众人这才明白,从此而后,潍河一带再不会有免费的午餐了!

于是,“背河”成了一种挣钱的手段。开始是一个,不久又添三个,后来竟形成一种行业。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河交钱亦无可非议。事实上“背河”这活儿并不轻松,收几个小钱儿也发不了大财,发了大财那也是劳动所得,且是正当劳动(不骗不抢不赌不黄)所得,光明正大不是?但寨里村委的干部却有意见了,镇上工商和税务部门也有意见了,甚至寨里村老少爷们儿大家都有意见了。于是“背河”群体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此压力足以压折他们的背脊。不久他们惊讶地发现,在他们背河挣钱之处,已经有新桥搭起来了。

是的,在古老的潍河渡口,矗立起一座新桥。木棒搭架,秫秸铺沙,十分简陋,但万分管用。

1981年“腊八”那天,我从相州下车,默念着“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古谚,步行至潍河渡口。正是枯水季节,河床已变得很窄,在脏兮兮纱幔似的雾霭下面,结冰的河水形成不规则的图形,如醉汉的呕吐物,一摊连一摊摆在那里。而玩具似的蜈蚣形小桥,其一支支腿脚,恰是站立于呕吐物上的。

事实上也的确有个醉汉,或者说疑似醉汉的中年人,歪坐于桥头塑料棚内。面前是取暖的火盆,和东倒西歪的一堆酒瓶。我觉得这人颇不容易,理当向他表示一下,感谢他使我免受冰水“炸”骨之苦。于是乎,我弯下腰,往酒瓶旁放了一瓶“景阳春”;见他不睬,又扔下一盒“泰山”。而当我真诚地劝他“少喝点(酒)”的时候,却不料,他把“景阳春”和“泰山”退还给我,然后伸出了五个手指,在我面前蒲扇似的晃了几晃。

我没被他晃晕,也知道他并未喝醉。虽然我心里嘟哝着“人心不古、江河日下”,还是老老实实交给他五元钱。

     

571

主题

1480

帖子

9152

积分

白银元老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52
QQ
发表于 2017-7-27 14: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作者凭借高深的文学功底,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以纪实和穿插民间传说的方式,使文章意趣盎然,让读着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读后细细品味,余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7 15:58: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浓浓的乡情,满满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3

帖子

45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积分
456
发表于 2017-8-31 07:03: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