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在元宵节这天,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传统习俗。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元宵节由来 相传,早在西汉时期,汉文帝就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究其来源,古时人们称“正月”为“元月”,称“夜”为“宵”。所以,人们将正月十五晚上的节庆活动称为“元宵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放花。现在,元宵节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城区,人们都要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燃放烟火。另外,还有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和扭秧歌等文娱活动。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据《岁时杂记》记载,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所谓“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这三官神仙分别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为诞辰日,因此这三个日子就分别叫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古时,人们充分利用这几个特殊的时间段来祈祷和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而言,从汉代的一天到唐代的三天、宋代的五天,一直是延长的趋势,而到明代,节期又增加到十天,自初八至十七夜罢,昼为市,夜为灯,蔚为壮观。据《明会典》记载,当时的皇帝还曾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百官赐假十天,以度佳节。节俗活动与前代无多差别,只是灯火的形制更加精巧、多彩。到了清代,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奔放、欢腾、火爆,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与众不同之处。
他指出,作为春节的最后高潮,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它强调万民同乐,大家一起赏圆月、看花灯、猜灯谜、放鞭炮,展现的是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风俗画卷。
唐宋时代,有些地区还有正月十五“迎紫姑”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宋人孔平仲在《上元》中云:“群儿嬉戏尚未寝,更看紫姑花满头。”
在古代,元宵节还是未婚男女一年中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元宵节也缘此有了“情人节”的特征,堪称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古时候,元宵节也不乏浪漫的情调。元宵灯会为未婚男女提供了很好的相识机会。在封建社会,礼教森严,未婚女性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元宵节这天,这些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未婚女子有机会走出家门,也多了与心仪男子邂逅的机会。
从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温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节将上演“半影月食”奇观 据天文专家介绍,元宵节当日天宇将悄然发生一次“半影月食”天象,我国大部分地区在11日日出前可赏“带食月落”。
“与月全食和月偏食时月亮有明显缺失不同的是,半影月食并没有月亮被天狗吃掉的效果。发生半影月食时,肉眼看去月亮依旧是圆的,且照样是亮的,只是其亮度稍有些暗淡。”
据了解,2017年天宇将上演两次月食。与这次“半影月食”相比,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的月偏食在我国的观测条件更为理想。
元宵节赏灯
十笏园潍县古城过大年
杨家埠地道年味何处寻,过年就来杨家埠
富华首届富华自贡海天欢乐灯会
峡山生态秀水映月明,宜人峡山花灯艳
山东潍坊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