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由于寿光市北部靠近渤海湾,受海水影响,其土壤多以盐碱地为主,近年来,寿光市北部镇街一方面利用当地盐碱地的特性,发展海水蔬菜——海笋种植,受益于市场资源稀缺,产业经济效益可观;一方面利用大棚技术发展水产养殖业,挖掘卤水资源潜力养殖南美白对虾,让农业“摆脱”了土地限制,找到了发展新机遇。11月8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对寿光市寿北地区创新模式发展海水农业的典型做法进行了报道。究竟如何“神奇”?快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寿光以蔬菜闻名,大棚种植区主要位于寿光南部,北部因临近渤海湾而多盐碱地,近两年,位于寿光北部的羊口镇却出了一件稀罕事:有人在盐碱地上种起了蔬菜,这种神奇的蔬菜只需要海水灌溉,其生长营养取之于海水和太阳光合作用,种植过程不需要施用化肥、农药等,是名副其实的有机蔬菜。
农业又现新奇迹盐碱地上种蔬菜每亩收益上万元
王磊是羊口镇的一位农户,过去一直经营盐场。2010年市场低迷,盐场亏损,他转行承包起了盐碱地。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磊从朋友那里得知国外有一种名为西洋海笋的海水蔬菜,可以在盐碱地上种植,他立刻决定在自己承包的盐碱地上进行试验。
“起初准备种植海笋的时候,市面上根本就没有这种蔬菜,能不能试验成功,成功了往哪销售,心里也没底。”王磊妻子常文兰说。这种海笋从美国引入国内,利用海水、地下卤水等浇灌,每年春季播种,5月份到11月采摘,每亩地年产量可以达到三四千斤。
尽管毫无种植经验,王磊还是一气儿投入了数百万元开始尝试。2011年,王磊开始购买种苗在海南育种,然后拿到自己承包的盐碱地上试种。由于西洋海笋对播种技术要求高,第一次尝试并不成功:播下的种没出苗。好不容易解决了播种的问题,几场雨水又给他带来了50亩的绝收,每亩损失四五千元。但王磊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一边试验,一边向寿光本地菜农和大学教授讨教技术。经过一年多的摸索,2012年下半年,这片盐碱地终于产出了海水蔬菜。
就在王磊以为事情有了转机时,没想到产出的蔬菜不仅在本地市场难以销售,外地市场也是无人问津。眼看着投了上百万元的蔬菜最后竟然卖不掉,家里人劝王磊改种普通作物。但王磊不愿就这么放弃,他说,海水蔬菜最大优势是无化肥农药,这是进军中高端市场的一个卖点。经过几个月的四处奔波,王磊终于与西安、上海的两个中间商达成了合作。2015年,王磊一共卖掉了3万斤海笋。“今年预计达到4万斤以上。”
如今,除了海笋,王磊又试验成功了新的海水蔬菜品种——芹菜,目前已小规模种植。王磊算了一笔账,在盐碱地上如果种植普通蔬菜,需要打200米以上的深井才能抽到淡水,浇灌费用比使用咸水高出一倍,土壤改造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发展海水蔬菜,不仅水源问题解决了,土壤也不需要改造。更为重要的是,按照目前市场价格,一亩海笋年收益达到一万元左右,是种植玉米、棉花等作物的好几倍。
除了海笋种植,王磊还发现,在不影响正常采摘的情况下,冬季利用海笋的根苗进行食盐提取,大约每5亩地能产一吨盐,这又是一项增收的途径。下一步,王磊希望能够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展海水蔬菜,充分发挥当地盐碱地资源优势共同增收致富。
大棚养“海南虾”一年挣了上百万
寿光市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全市约有40万个蔬菜大棚。营里镇人袁荣津也拥有自己的大棚——不过这些大棚里却是一个个整齐排列的水池,用于养殖南美白对虾。
60岁的袁荣津大半辈子都在与水产品打交道,2012年,养殖半滑舌鳎遭遇市场寒流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大棚养虾。刚开始的第一年,由于经验不足,袁荣津没少吃苦头。好不容易学会了如何投放适量虾苗,袁荣津又发现地下抽取的卤水不适合养虾。抽取的地下水需要经过处理再与淡水调配成一定比例,这是大棚养虾关键的技术之一。袁荣津说,为了掌握这些技术,他不仅四处求教,还多次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培训班。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他初步掌握了大棚养虾的技术。今年春天,他收获了大棚养虾的第一笔利润:16万元。
这一数字让袁荣津看到了大棚养虾的希望。近几年,南美白对虾市场价格比较稳定,平均每斤在三十元左右。按照一个大棚产一万斤虾估算,养一茬虾最多可以赚到二三十万元。如果不间断育苗,每年最多可以养五六茬虾,一年下来,收入十分可观。
在袁荣津的带动下,周边养殖户也开始发展大棚养虾。2012年以来,先后有6家养殖户加入到他的养殖合作社里。82岁王书德更是打起了改造养殖大棚的主意。
王书德建造的大棚占地1400平方米,最大的优势就是光照条件好,保温效果好。这个高标准大棚造价需要六十万元左右,比普通的养殖大棚成本高出20万元。不过王书德算了一笔账,“1400平方米,按每平方米产15斤虾计算,一年就是2万多斤,60万元。”按照一个大棚二十年的使用寿命,几年时间就能把多花的钱赚回来。
来源:CCTV-2 《经济半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