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难!进一步奉献怎么还这样难?
我是奥斯新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建友,从事医学与相关器械研发10多年,发现了乙肝病毒在医院内的传染链,并为切断其传染链发表了多篇相关的医学论文,开发了多个相关的专利产品,其中一次性使用加药器已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准字号证书,为杜绝乙肝创造了一个必要条件。 10多年来,我花了不少资金,卖掉了我自己的两间房子,现还负债不少,为此,我将产品申报了省级新产品计划项目,以争取国家相关科技资金支持,然而,这一争取国家科技资金支持的最基本努力,也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批复……。 乙肝,在我国被感染人数1.3亿,病人得了乙肝后,没有特效药物,多数愈重,有的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提前结束了生命,乙肝是我国目前的重大疾病之一,重大疾病的防治、药物与医疗器械的研发有所突破是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之一,而乙肝的防治、相关器械的研发,突破性成果却连省级新产品计划项目也进不过去,何故? 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难!进一步奉献怎么还这样难?
附1:论文 杜绝医院内乙肝病毒的传染链
乙肝,在我国被感染人数达1.3亿,1.3亿乙肝,他们是怎样被感染的呢?与其他传染病一样,乙肝病毒的感染有一个入侵门户,由于存在消化道屏障与呼吸系统的特殊特点,乙肝病毒不能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乙肝病毒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呢?它的入侵门户是什么? 这里提出一个鲜为人注意的乙肝病毒的传染链,提请医务人员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杜绝它。 一、乙肝病毒在医院内存在传染链 传染病的传染链有三个基本要素:传染源、传染途径与易感人群,乙肝病毒在医院内存在这三个要素。 (一)传染源:乙肝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不长,它在体外不能进行复制,它主要生存在乙肝病人体内,它的复制在病人的肝脏内进行,通过复制,乙肝病毒可在病人休内大量繁殖,这形成了一个会传染疾病的传染源,医院内存在大量这样的传染源。 (二)传染途径:传染病专家王季午有论文论述,由于存在消化道屏障与呼吸系统的特殊特点,乙肝病毒不能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血液途径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一大途径,医院内存在这一途径,医院内病人的创口、针管注射时(后)的针口是乙肝病毒入侵的主要门户。 医院内乙肝病人(乙肝传染源)流血、渗血、创口处理或针管注射包括棉球挤压,体内的乙肝病毒被带到医院内,乙肝病毒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均耐受,它在37oc内的环境内可存活7天以上,医院内存在大量的乙肝病毒,医务人员的手或其他设施包括长颈镊子等器械接触病人的血及受污染的棉球、纱布、针管等,医务人员的手或长颈镊子等器械与设施就被沾染带有乙肝病毒,这些乙肝病毒再通过如下三种不同的接触感染病人(易感人群)。 1、手 针芯 药液(针口) 血液:注射器的结构松散,药液在注射器内呈开放式,封闭性不好,医务人员使用注射器时,手会接触针芯,这样医务人员手上带有的乙肝病毒便通过接触针芯,污染药液,入侵到病人体内。 2、手 棉球、纱布等 创口、针口:诊所与一些大中小医院,医务人员用手直接拿棉球处理针管注射前后的针口部位与输液时输液瓶橡胶塞表面,有的还用手直接拿来棉球、纱布等处理创口,更有甚者,某些医院,医务人员自己用手制作棉球、纱布等,作成的棉球、纱布也不经高温消毒就进行使用。(其上多数带有酒精、碘酒、红贡等消毒液,但一般浓度的这些消毒剂对乙肝病毒不起作用。)这样,医务人员手上的乙肝病毒便通过棉球、纱布等由病人的创口,针管注射时(后)的针口,入侵到病人体内。 3、长颈镊子 棉球、纱布等 创口、针口:诊所及一些大中小医院,长颈镊子等器械没有高温消毒,并存在交*使用的现象,当被污染的长颈镊子等接触(或夹住接触)纱布、棉球及一些手术器械时,其上的乙肝病毒便通过纱布、棉球等由病人的创口、针管注射时(后)的针口,入侵到病人体内。 (三)易感人群(病人的易感性):医院内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病变,防御系统与免疫功能较差,易感染乙肝病毒。接种过疫苗的病人,免疫也非终身免疫,在某个时候仍能感染上乙肝病毒。另外,乙肝病毒的基因易突变,接种对突变后的乙肝病毒不起作用,接种后的病人仍可能会感染上乙肝病毒。 (四)乙肝病毒在医院内的传染链(图):
医务人员的手 传染源 长颈镊子等器械与设施 易感人群
创口、针管注射时(后)的针口 棉球、纱布、针管注射(包括通过的药液) 流血、渗血、棉球、纱布、针管等 创口、针管注射时(后)的针口 传染途径
二、措施 乙肝病毒在医院内的传染链中,对传染源与易感人群,目前尚有相应的处理方法:治疗病人与免疫接种。 切断乙肝在医院内传染的措施:切断针管注射的传染与切断创口的传染,应有(并遵守)以下相应的针管注射操作规程和创口处理规程。
(一)、针管注射操作规程——临床配药与输液操作规程 前言 目前配药与输液操作没有规范,存在诸多问题: 1、 用注射器配药 1.1医务人员手接触注射器针芯,手上病菌由于针芯与针筒之间封闭性差进入药液,感染病人,传染乙肝等。 1.2注射器直孔针刺入橡胶塞产生落屑,其内硫化物等溶解到药液内对病人有危害。 1.3粉剂药瓶内封闭,其内药液不能被抽干。 1.4有毒药物通过外滴与针芯接触损害医务人员身体。 2、棉签或棉球 2、1选用不经高温消毒的棉签(或消毒棉签),这样的棉签可能带有乙肝病毒等不能被消毒剂杀灭的病菌。 2、2选用没有手柄的棉球,这样的棉球使用时与手直接接触,手上病菌可通过它传染病人,某些病人体内病菌可通过它沾染医务人员的手,增加病菌传播机率。 3、选用非易拉盖输液瓶 非易拉盖输液瓶启盖需要开瓶器等,开瓶器等打开铝盖易污染输液瓶塞表面。 4、操作 4、1输液瓶易拉盖打开后,橡胶塞表面已无菌,用消毒棉签(球)消毒,反而将未被消毒剂杀灭的病菌带到橡胶塞表面,造成污染。 4、2选用有柄棉签,使用时又用手挤压其球部,这样产生了与2、2一样的问题。 4、3药物配好后,放置时间过长,以“一人多瓶”一次性配好,最后一瓶放置较长时间为多见,药物(特别是粉剂药物)配制后易失效,不可放置较长时间。 4、4配药器械非一次性配用,以“多瓶同药”多见,配药器械拿在手中将药物配制好,放至工作台上,配制其他病人药物时又将它拿起使用,这样再次使用的配药器械已有可能被污染。 4、5在病房内插上输液器 病房为非洁净区域,应尽量避免此类无菌操作 。另外输液瓶移至病房再插上输液器,橡胶塞将裸露较长时间易被污染,用消毒棉签消毒也不能彻底杀灭某些顽固病菌。 5、(棉签、输液器用后拿回配药室等)材料后处理不当,操作人员不规范,设施与环境要求不严等也对操作造成间接污染。 在无菌技术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对上述现象进行改进,(作者个人)撰写了本规程。 正文 本规程规定了临床配药与输液操作的材料与器械、操作方法、材料后处理、人员要求、设施与环境等。 1、 材料与器械 1.1 输液瓶(含药液) 见大输液的规定,但应为易拉盖式,瓶壁硬、透明度好,无污染。 1.2 输液器 见输液器的规定,但两端应有相对封闭的保护套。 1.3 棉签与消毒棉签 1.3.1 应经高温消毒,上有手柄,无异物。 1.3.2 只可使用单面,一次性,只可对病人皮肤等有菌区域进行消毒,不应对刚启易拉盖的输液瓶塞表面等无菌区域进行消毒。 1.3.3 使用时,医务人员手拿在手柄上,不可接触棉签球部。 1.4 应选用封闭性好,其内药液不易受污染,不产生橡胶落屑,能平衡粉剂药瓶内负压,抽干药液,不易使其内药液沾染医务人员手的一次性使用加药器。 1.5 其他材料或物品 参照静脉输液法的规定。 2. 操作方法 2.1 参照药品查对制度进行药品查对。 2.2 工作帽、口罩、洗手、刷手、消毒手、取无菌物等参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2.3 配药 2.3.1 用消毒棉签消毒药瓶盖表面,干后打开药瓶易拉盖,用加药器配药(具体见一次性使用加药器使用说明书)。 2.3.2 配好一个输液瓶后,将加药器拿到手上,不要接触针管,此时如下一个输液瓶配制的药物与这一个相同,可再用这一套加药器配药,但当加药器从手中放至工作台上,就不可再用。如下一个输液瓶配制的药物与这一个不同,也不可再用。 2.3.3 在无菌操作的前提下,还应做到快捷、顺序正确、溶化彻底、不外滴残留、胶塞损少等。 2.3.4 药物配制好后,应在20分钟内进行输液。 2.4 输液 2.4.1 从输液器包装撕裂口处打开包装一小口,从包装袋外将塑料插瓶针移至小口外,手不可接触输液器或进入包装内,另一手拔去插瓶针保护套,将插瓶针从输液瓶塞中间圈内插入输液瓶内,将输液器包装小口套在输液瓶口上,包装不可接触瓶塞表面。 2.4.2 套上网套(此可在病房内进行),送到病房内输液,具体见静脉输液法。 2.4.3 消毒病人皮肤时需干后进针,输液完毕后用干棉签挤压止血,手不可接触棉签球部与针管。 3、 材料后处理 棉签、输液器等用后拿走放至医疗垃圾收集箱内,按规定处理,不可拿回配药室等洁净区内。 4、 人员要求 参照无菌操作规程中的规定,但应无传染病、皮肤病、神经病,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5、 设施与环境 环境清洁、环境内物品管理等参照无菌操作规程,环境结构符合净化区要求,洁净度符合gb16292、3—1996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测试方法的规定. 注:注射器注射操作目前问题较小,可参考此规程与现有相关制度。
(二)、病人创口处理规程(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