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驼山位于青州城西南5公里,主峰海拔408米。山顶上双峰对峙,犹如一匹伏卧的骆驼,绵延数里,叠翠千寻,故称“驼岭千寻”。“寻”是一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约等于现在的25米。
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山横亘数里,三面盘踞作驼形,身首宛然,遥睇弥真。”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乔宇书写的“驼山”两个大字,篆刻在山前的石壁上,至今仍赫然在目。驼山古柏参天,苍松翠绿。阵阵松涛,回荡山峦。
驼山山顶,地势较为平缓,这里有恢弘的道教庙观——昊天宫。昊天宫,依照山顶走向,坐北面南,南北长150米,东西宽约100米,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是过去青州道教盛行的见证。它分为七宝阁、玉皇殿、戏楼、东西配殿和廊房等,共计殿、堂、楼50多间。
玉皇殿为木石结构,雕梁画栋,气势雄伟。七宝阁则系石质无梁双拱阁楼式建筑,结构奇特,坚固耐久。这样的古建筑,全国仅有3处,另2处分别在山西五台山和南京朝天宫。昊天宫宫院大门顶层为戏楼,是庙会时演戏的地方。
昊天宫院南侧有天泉,池边有明代青州知府杜思撰题“天泉”二字。昊天宫东门外不远的山岩下,有“静海池”,池水清澈见底,四季盈溢,为古代道士所用饮水之处。昊天宫始建于什么年代,现已无从考究,人们只是从里里外外那120多座石碑上得知,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就重修过了,到现在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主峰东南悬崖,并排着大小石窟5座,共有石佛造像638尊。大者高逾7米,小者不过方寸,造型精美奇特,雕刻流畅细腻。
据专家鉴定,驼山造像开凿于北周至中唐我国佛教兴盛时期,特别是隋唐时期的造像,雕刻技艺精湛,保存完好,是我国其他石窟所少有,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驼山石窟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中间一窟(第三窟)规模最为宏大,共有一佛二菩萨和341尊佛像。这窟造像的主佛阿弥陀佛,结跏跌坐,高7米,佛像的面部最具特色,脸廓丰腴,鼻梁挺拔,神采奕奕,给人以威严而又慈祥的感觉。两侧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身材窈窕,目如飞凤,头戴化佛高冠,面目略为清瘦,袍袖宽大,拖至地面,下摆整齐,少有变化。
从西南向东北排列,最西南为第一窟,为小型窟,所雕佛像精巧细致,主佛像面部较清瘦,神情超逸,结跏跌坐,内穿僧衣,外披袈裟,衣褶挺括流畅,背有圆形佛光。这一窟佛像,雕刻年代最早,应为北齐时期。
第二窟的菩萨像,头部已残破,只能看到宝冠上垂下的飘带和由肩上垂下的帔巾,这一窟造像是初唐时期的作品。
第四窟,是典型的隋雕佛像代表作,且保存得极为完整。中间阿弥陀佛,面目清秀,嘴角上翘,似在微笑,身着袈裟,上有用赭石色绘出的方格。两边雕有两尊菩萨,头上高冠造型奇异,雕有复杂花纹,并有化佛和宝瓶。
第五窟造像为唐朝前期的作品,开凿于武则天执政时期。本窟主佛造像体态丰满端庄,面部圆润慈祥,颈佩莲花项链,臂带金钏,胸部隆起,隐隐透出女性风韵。驼山石窟集南北朝、隋、唐三个时代为一区,跨度500年,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艺术特点和追求。1988年,驼山石窟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11处石窟造像之中。
明代青州人、正德三年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的黄卿曾有诗赞美驼山: 石献蹲驼顶面宽,四临苍黛匝巑岏。层层草树晴如湿,冉冉烟岚哺欲寒。湖洞回通绿仄径,细泉萦泻注清湍。丹房松院堪留宿,海日朝升更壮观。
明代青州知府李本纬也有诗赞曰: 芙蓉凝望里,横亘立巑岏。叠翠三千尺,埋云十二盘。峰骈肩若耸,冈坦脊偏宽。怪道驼为号,丰茸紫气攒。
来源:美在青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