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考究“寒亭”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夏代之前。
寒亭之“寒”来自寒国和寒浞
在我国的历史传说中,寒最早是一个部落的名字,这个部落的活动中心就在今潍坊寒亭一带,祖先寒哀曾为黄帝驾御马车,就是《吕氏春秋》记载的“寒哀作御”。因寒哀有功于黄帝,黄帝将他封于寒,其属地称为寒国,其族人后来便以寒为姓。
关于寒国之所在,历史学家从来没有异议。寒国的历史非常古老而久远,寒国在夏代之初或之前即已存在。《后汉书·志第二十二》载:“北海国,景帝置……平寿有斟城。有寒亭,古寒国,浞封此。”
寒国之名载入史册,与寒浞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紧密相关。
根据《左传·襄公四年》的记载,寒浞是夏明氏的后代,因从小胡作非为,被驱逐出境。他投奔到有穷氏首领后羿手下,并很快取得后羿的信任,成为后羿朝中的主政大臣。后羿游猎饮酒,不理朝政,寒浞取媚于后羿,取得信任后,将后羿杀死并取而代之。
寒浞代夏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寒国的国都在今潍坊的寒亭。今天的寒亭仍然带着寒浞的影子:寒浞冢就在寒亭东南附近,浞河流经寒亭,河上古桥则名曰“寒浞桥”。这均因寒国与寒浞的悠久历史而来。
那么,国名为什么称为“寒”呢?根据当代历史学家李修松考证,寒国国名取名于北方寒冷之神司寒。司寒是古寒国祭祀的祖先大神。也有历史学家提出,寒亭的“寒”字,古代与“干”是相通的,意思是盾牌(可能与其掌握青铜冶炼技术有关);还有学者认为,寒就是栏杆的意思。
考证寒亭之“亭”的由来,可以远溯到周朝
亭,起源于周代。从周代起,开始在边防要塞建亭,用做防卫和瞭望之用,并配备亭吏管理。
秦代开始把亭作为一级行政建制。秦朝时期地方行政系统分为郡、县、乡、亭、里。亭是低于乡、高于里的行政单位,并设置亭长。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就曾是泗上亭长。
汉承秦制,继续把亭作为一种基层行政单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和驿逐渐废弃。
那么,从何时起“寒”与“亭”连缀成“寒亭”一词作为地名的呢?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所谓“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实行全面改革。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大改地名。王莽把全国近一半地名给改掉,有的郡名甚至改了五次,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官吏和百姓根本记不住新名,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标注旧名,因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地名极大混乱时期。
王莽不仅普遍改易地名,而且多以“亭”、“乡”、“聚”名之。其中郡县改称“亭”字者为最多,如东郡改为治亭,牂牁郡改为同亭,赵国改为桓亭,栎阳改为师亭等。《汉书·王莽传》:“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今可考者,约有百余。
王莽曾诏令天下:“古国皆立亭”,并且崇其共识。在古寒国的故址上立亭之后,把古寒国的封地称为“寒亭”,“寒亭”正式定名大约就是这个时候。
但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寒亭”地名的出现似不应早于唐初,唐武德六年在潍州撤17县时,将相邻的寒水县与訾亭县合在一起,因此称“寒亭”(见《寒亭文史大观》)。
这一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在唐初以前,“寒亭”作为地名已出现在典籍之中。
如,《后汉书·志第二十二》中有“寒亭”的记载。
再如,杜预在《左传·襄公四年》的注释中写道:“寒国,北海平寿县东有寒亭,伯明其君也。”杜预是西晋时期的军事家和史学家,他的生卒时间是222——285年。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六》中也提到寒亭:“溉水又北迳寒亭西而入别画湖。”郦道元卒于527年,早于唐朝建立90多年。
可见,“寒亭”一名的出现远远早于唐初。由寒国、寒浞到寒亭,其历史连绵不断延续了四千多年。寒亭是一个漫长丰富的历史信息载体,也是今日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无尽宝库。 来源:潍坊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