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公元前479年3月9日,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县昌平乡(今曲阜城东南部)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学派“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是鲁国的一名武士,因多次荣立战功,升任邹邑宰(地方上的官吏)。其妻施氏生九女,妾生子孟皮,因孟皮生来多病,无法继嗣,年过六十的叔梁纥又求婚于颜氏,得颜氏小女颜征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纥多次携颜去尼山祈祷,盼望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公历10月9日庚子时辰,在尼山脚下东侧一个山洞里休息时,生下了孔子。后人把那个洞称作“夫子洞”,至今犹存。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古时,人们称夫妇年龄悬殊或超过正常生育年龄段的人生孩子为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孔子名丘之来历)得孔子。” 孔子的坎坷一生,主要致力于教书育人和文献整理工作。他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葬于鲁城北泗水(今孔林)之上。
孔子三岁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曾放牧过牛羊,做过仓廪管理员。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不厌。30岁开始授徒讲学,名闻遐迩。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由于在齐国得不到重用,之后又返鲁国。时安丘西南部山区为齐鲁要塞,相信孔子也就自然往来于安丘之间了。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为鲁国中都宰,后升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峡谷之会,孔子代表鲁国与齐国谈判。他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由于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谋未能得逞,并且通过谈判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后因政见不同,英雄无用武之地,孔子遂率众家弟子周游列国达14年之久。
古时,齐长城是齐鲁之界。据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即长城以南是鲁国,长城以北是齐国。古老的安丘,跨越齐鲁两国。齐长城安丘段,西起太平山,途经大车山、城顶山、摘月山等75座山头,东至浯河出境。那时,长城内外,山川秀丽,风光宜人。相传,周游列国的孔子老先生,不顾颠沛流离之苦,在这里为众位弟子选择读书授道处所。
在安丘,孔子首先为贤婿公冶长(字子长)选择了城顶山,并将一对稀有的雌雄银杏树苗送给女婿,公冶长夫妇亲手栽下了老父亲送的礼树,精心呵护,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这对雌雄银杏树,似有灵性,距今两千五百多年了,仍枝繁叶茂,一到秋天,雌树硕果累累,像是向世人诉说着什么?有学者称这对古树为“中华第一雌雄银杏树”(老年人称“夫妻树”,青年人称“同心树” )。明清时期,为公冶长书院风景区最为鼎盛之时,史称安丘古代八大景之一,“青云作院拟蓬莱”的诗句载入史册。人们在纪念公冶长的同时,更加怀念孔子老先生。其次,孔子还为心爱弟子有子(字子若)选择了读书处所,即现在安丘的有子山。后来,人们以有子的名子为此山命名。山下“有子官庄”村和“有子沟”山峪,皆是为纪念这一历史名人而取名。据考证:古代帝王对公冶长、有子二人封诰者甚多,一是他们尊重历史,重视历史人物的贡献;二是他们尊重人才,看重人才,为后人树立学习的典范。今天看来,既是对孔老夫子儒家学术思想的认可和肯定,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名人的追念。
据《孔氏族谱》载,明万历年间,孔子后裔第59代宗子孔彦方游学至安丘,有一天,彦方一行拜见“齐召忽墓”后,西行至6.5公里处,惊见此地背山面水,风景优美,恰是心中的风水宝地,遂择此定居繁衍生息,后取村名孔家庄。
相传,在安丘城区东门里路北(今兴安街道办事处东侧),曾建有孔子庙,又称“文庙”,始建年代无考,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重建。北面为先师殿5间,孔子塑像端居正中,左右分列孔汲、孟轲、颜渊、曾参“四配”及众弟子塑像。东西厢房共18间,内供历代先贤牌位。大门名曰“棂星门”,其两侧皆有边门,门额上有赤底金字,分别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边门外各立一方形石柱,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此庙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拆除。
据考,从安丘市董家庄出土的汉墓中,绘有孔子率弟子拜见老子(即李耳,字聃。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的画面。孔子向老子问礼(礼,就是有关于祭祀和日常生活的礼仪),即向老子学习或取经。证明孔子的一切学问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学习得来的。 在安丘民间,关于孔子的故事很多,还有孔子授道讲学、与贤婿公冶长饮酒对弈等许多美丽而动人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