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出生在安丘西南乡的一个山村里。少年时期,我对“冬至”节是特有感情的,每当进入冬季,就一遍一遍的问着俺娘,期盼着“冬至”节的早一天到来。
冬至源于汉代,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相传,古时的冬至比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节的级别还高,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2000多年。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周朝把冬至作为新年的元旦,时拜岁和贺冬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时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学子放假游玩。实行公历纪年后,冬至节一般出现在公历12月22日或23日,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冬至十日阳历年”的谚语。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为交九的第一天,数九寒天的开始。“九”共九个,前后共八十一天。过去,人们对冬至前一天叫小至或小冬,冬至叫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至冬。冬至俗称冬节、亚岁、小年和长至节。在我们家乡,人们大多叫冬至为“冬下”或“冬歇节”。称“冬下”是因为乡人认为,寒冷的冬天是冬至日从天空中落下来的。同时,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在家乡有“冬至当日回”、“过了冬,一天长一葱”和“吃了冬下饭,一天长一线”之说,意思是说冬至之后白天渐渐长起来,一直长到来年夏至。
少年的期盼,敬天祭祖包水饺
俺少年时代为什么期盼“冬至”节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群众生活处在困难时期,每当进入农历的十月,俺村里的老年人和孩子们大多是每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安排在上午十点前吃,晚饭一般在下午四点后吃,等过了冬至节后才恢复一天三顿饭,这也许是当时盼望过节的缘由吧。
冬至这天,在安丘西南乡还有扫墓、祭祖上坟的传统习俗。过去,所谓过“冬歇节”,就是农田里的庄稼基本收藏好了,人们忙活了一年,冬闲季节将要歇息了,于是想到了祭祖上坟。一家的晚辈要亲临先人坟地扫墓,查看一年来是否有狐狸、野兔在坟墓上穿穴打洞,是否因汛期雨季冲塌坟墓。一方面拔除坟墓上的野草,添土修整一番;另一方面供上馉馇(即水饺)等祭品,烧些纸钱,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因此说,冬至吃馉馇的习俗是比较大众化,这一天,家家户户煮熟了馉馇要先敬天祭祖。
冬至这一天,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冬至到,吃水饺”的说法,人们忙活了一年,冬至节吃不上饺子是件很尴尬的事,尤其是家里的女主人格外操心,提前几天就得想办法准备包饺子的面粉和馅子。“冬至饺子夏至面,谁家不吃谁难看”是民间一激将法谚语,说的就是冬至节人们要必吃饺子的重要性。
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农村生活拮据,吃顿馉馇是农民(时称社员)的最好饭食。在那个时候,人们饭量也大,吃馉馇也就是象征性的,吃上几个之后再换其它饭食,一家人很少吃一顿馉馇饱饭。记得有一年,邻居王爷爷的儿子(比我大三岁)上坟回家后,把箢子放到风箱上,王爷爷发现碗里的馉馇少了一大半,随即追问馉馇哪去了,孩子不敢承认是自己路上偷吃了,咬着牙硬说是“不知道啊”,王爷爷继续追问下去,那淘气的孩子冒了句“八成是叫俺爷爷给吃了”,一句话把王爷爷气得没了言语,拿起笤帚疙瘩把儿子追赶到大街上。过去那年代,只有逢年过节勉强吃顿馉馇,上坟回家路上偷吃祭品的大有人在,今天说起来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笑话了。
儿时的奢望,冬至如过春节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的一个发明创造,冬至就是被最早发现的节气之一。按农耕习俗,冬至具有节气和节日的双重意义,也是人们庆祝丰收进入农闲,开始准备过大年的标志。
为什么我还最奢望“冬至”节呢?上世纪七十年代,俺村里家家户户还都有自留菜园地,父母每年都在菜园里种些过冬的大白菜、萝卜、菠菜、大蒜和辣疙瘩之类的。冬至节是俺家大白菜开园的日子,这一天我们都是包大白菜馉馇敬天、上坟,感觉格外新鲜和好奇。俺家及村里的父老乡亲敬天一般是用三碗馉馇,放三双筷子;上坟是用四碗馉馇,放两双筷子,另加一壶酒,那时候是用白开水代替烧酒。再有,上坟的路上,还顺便采摘一些山楂、酸枣之类的野果子,回忆起来,总觉着那天是很有意义的一天。
据考,古代的济南,官府庆贺冬至如同过春节一样,读书人互赠贺卡。旧时的青岛,冬至分两天过节,第一天叫“鬼冬”,摆供祭祖,吃水饺;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即墨民间则根据冬至在当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来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有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而在临沂民间则有蒸冬的习俗,大娘大婶们用五谷杂粮面蒸窝窝头,祈祷来年丰收好打场,并传诵着“蒸冬蒸冬,扬场有风”的民谣。日照的民间传说更是神秘,冬至日“如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来年大吉。”
《九九歌》
“冬至过,地皮破”,农历十一月冬至过后,天气最寒冷,土地因此冻裂。“冬至栽竹,立春栽木”,栽竹宜在冬至前后,植树造林则最好在立春前后。旧时科学技术尚不发达,官府和民间都是凭季节轮换观测记录及总结天气的变化规律。关于冬至的记载有:“冬至下雨,除夕会晴;冬至晴,除夕会落雨”、“冬至阴天,来年春旱”、“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无雨一冬晴”和“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的说法。
冬至是九九寒冬的开始,旧时人们从冬至日开始,数九消寒,盼望春回大地。“三九严寒”指的就是从冬至算起的27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另外,还有“春打六九头”的说法。在我们安丘民间流传着一个《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百五,坟添土”说得是从冬至算起,到大寒食扫墓添土还有105天的时间,提醒人们莫忘春天扫墓祭祖。“一百六,清明秀”是说冬至距清明只有106天的时间,寒冷的冬至到了,桃红柳绿的春天不会远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春天的向往,同时提醒人们勿忘农时,趁冬闲时节,早为明年的春耕生产做好准备工作。
关于冬至的传说,在山东和我们家乡还有几种说法。
一是“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在安丘西南乡大部分农户都吃馉馇(即水饺),取“饺儿”谐音“胶耳”,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等。
二是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在安丘东乡景芝一带,家家还要喝酒、吃大葱,据说喝酒吃葱是为了暖身子,流传着一盘冷狗肉外加一壶热烧酒就是神仙过的日子。现如今,亲朋好友们在冬至小聚,吃葱拌狗肉、吃火锅羊肉以滋补强壮身体,已不是什么奢侈事了。
三是冬至之夜全家共吃赤豆薏米饭的习俗。民间以为冬至日食赤豆(即红小豆)粥可以避邪。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务正业,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虽是传说,但从医学角度来看,赤豆确有清热解毒、消肿祛湿、通气止吐等功效。
“冬下冬下,人老不壮实就趴下”,过去在农村人们把冬至节比作“鬼门关”,特别是一些患有较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对冬至有敬畏心理,人们祭祖敬天也有讨好鬼神的一层意思,以确保平安过关。“阎王手下滑大冬(冬至)”捱过冬至心情就自然好了一些。古往今来,人们都重视在“冬至阳生”之日,开始新一年的保健养生。因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也就是说,冬至前后是一年中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