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10|回复: 2

13岁之前不把孩子教育好,以后孩子肯定要啃老!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18

帖子

135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352
发表于 2015-11-23 09: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一、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大的贡献是保护好孩子的天性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天性就是一个“善”字。浅显点讲就是善良。父母想要教育好成才的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善良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在一个溺爱他的环境中长大。在溺爱的环境下,孩子的善会渐渐的转变成为自私自利。加上父母对孩子的娇惯,孩子的心中为“我”独尊,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要为他服务的一般,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孩子的自私自利不能怪孩子,而只能怪家长。
保护好孩子的天性最好的方式就是保障孩子不被坏的环境所熏染。在孩子年龄较小时,这点很好做到。长大后就要靠经典的力量,这点我们后面会提到。其次是家长要注意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说脏话,吵架,抱着孩子看肥皂剧、有暴利血腥画面的电影等。这些都应该避免,以求最大限度的保障孩子不被外界的环境迁移本性。

二、 幼时是教育最好的时节
孩子在幼时,是一快速度最快的内存卡。简单点讲就是会毫无保留的接受外界传达的讯息并保存记忆。研究表明,0—13岁的儿童拥有很强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在这一时期记住的知识和养成的习惯,长大后也很难改变。所以,家长要牢牢的把握这一时期,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儿童在这一时期形成健康的人格,心态,打好品德的基础。很多的家长抱怨孩子长大后很难管,怎么说都不听话,这样的情况大多数是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疏于管教,任由孩子的叛逆的性格在点点滴滴中养成,以至于长大之后家长已经管不住了。

三、 为什么你的孩子需要诵读经典
我十分提倡,孩子在小的时候诵读经典。《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太上感应篇》等,都应该大量读诵。
中国自古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经典是圣人的言语,孩子读诵经典,就是在和圣人交谈。把孩子交给孔子、孟子去教育,孩子哪有不成材的道理呢。现在的很多家长,对经典有着一定的误解,认为经典是封建,是落后的产物。这点是由于对经典产生了误解的缘故。
古代的名侯将相在幼时无不是勤学经典,能将四书五经熟记于心。成人后出口成章,才情满腹,成为国家的栋梁。经典之中,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为人处事的原则、涉世的智慧、治理天下的方针都有着详尽的记载。读诵经典可以说不单单是孩子,就连大人也应该熟读。
孩子读诵经典就是在修身养性,在圣人的教导下修正自己不好的行为。一项针对读经孩子的跟踪研究表明,读经的孩子要比不读经的孩子,思维更加的敏捷,眼界更加的开阔。更懂得礼貌待人,孝敬父母。
在一次读经分享会上,一位妈妈分享时表示,在孩子读经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孩子明显少了很多的叛逆,而且还会主动承担家务,这让自己很欣慰。现在每天自己都会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一起诵经。
天下的父母无不是望子成材,成材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做人,人做好了其他的一切都会好。

四、 谈谈我看过的两本书
很多的妈妈都会让我推荐图书给她。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看过的两本好书,希望对父母和孩子有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唯一一个一生不会下岗的老师。现在很多的家长把教育寄托给了学校,这是很不正确的。现在的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学习的是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很少会学到人生知识。
父母要在孩子做人方面把好关。很多次我都向朋友们推荐我之前看过的一本好书,名字叫《教子要言》,这本书我认为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好好的研读。书里面介绍了在孩子的各个阶段父母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叛逆,对孩子的过错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
其次的是一部套装书,叫《中华经典诵读教材》,初次的见到这套书就给自己家孩子买了一套,《三字经》、《大学》、《中庸》等经典里面都有,排版是正体竖排,加注拼音,孩子读起来很方便。之前买的经典因为没有注音,遇到生僻的字还的去查字典。

     

739

主题

4011

帖子

2万

积分

白金元老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224
发表于 2015-11-24 12: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疏于管教,任由孩子的叛逆的性格在点点滴滴中养成,以至于长大之后家长已经管不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9

主题

4011

帖子

2万

积分

白金元老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224
发表于 2015-11-24 12: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