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3年的潍坊,现广文中学和潍坊市人民医院的中间,有一座由美国人修建的教堂,但那时他还有一个名字——潍县集中营。据统计,在集中营中关押的人数一度超过1500人,最多时达到2250人,在这些人里面,有将近300多人是儿童。但是,长达3年的集中营生活,却并没有给这些饱受战乱之苦的孩子留下太多的阴影,因为在无尽的黑夜中,有一位“飞毛腿叔叔”如同一盏明灯给他们照亮了前行的路。
埃里克·利迪尔
奥运冠军,钟情天津
利迪尔夺得400米跑奥运冠军
埃里克·利迪尔(中文名李爱锐,又名李达)1902年出生在天津,他的父亲是英国传教士,19世纪末被派到中国。 1907年,利迪尔随父母回国上学,中学毕业后考入爱丁堡大学。在大学期间,英国体育界的一位著名教练发现了他,并引领其走上了田径之路。从此,在田径竞赛场上他一次又一次获得殊荣。1923年,也就是巴黎奥运会的前一年,利迪尔在英格兰赢得一次比赛的冠军。一年后,在巴黎举行的第八届奥运会上,利迪尔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了400米跑的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夺取了该项目的金牌。但是,1925年8月,他却放弃了优厚的条件和待遇,毅然回返他的出生地中国天津。
尊重学生,助力天津民园体育场建设
天津民园体育场现状
回到天津后,利迪尔在新学中学(现天津17中)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高中理工科教师。利迪尔任教期间深受学生爱戴。每次讲课后,利迪尔从不率先离开教室,而是礼貌地让学生们先走。走下讲台后,如果还有学生在教室里,他便坐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交谈。利迪尔负责而仔细,即便仅有一个学生听不懂他讲的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重讲一遍。
利迪尔大学毕业刚到天津时,正在改建天津民园体育场的工部局请他对民园体育场提出改进建议。他根据世界田径赛场的标准以及自己参加比赛的经验,在跑道结构、灯光设备、看台层次等方面提出了非常多的宝贵建议,由于改建成功,民园体育场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一流比赛场地,不少国际大赛都在这里举行。如今的民园体育场依然是天津重要的体育活动中心之一。利迪尔说:“我的中文名字源自英文‘I rush(我奔跑)’的发音。”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在中国他一直没有停下奔跑的脚步。
身陷集中营,指引黑暗中的孩子寻找光明
被关押在集中营的孩子
当时在潍县集中营关押的300多名儿童读的是寄宿制学校,父母大多不在身边。在集中营里,孩子们就像在命运的水流上漂浮着的树叶,他们牵动着同样陷入不幸的老师们。老师们与日军看守反复交涉,最终为孩子们争取到了受教育的权利。老师如同一盏始终为他们亮着的灯,让孩子们没有迷失在黑暗中,而埃里克·利迪尔就是那盏最明亮的灯。
在集中营里,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飞毛腿叔叔”的利迪尔被指派担任学校理科教师,并负责组织集中营内的体育活动,还担任管理员,照料单身男女和孩子们居住的两大集体宿舍。他常常照料营内的老人、病人和体弱者,为他们排队买煤、买配给品、劈木柴。因为孩子们经常光顾利迪尔的宿舍,他的舍友特别设计了一张卡片,正面和反面分别写着“利迪尔在家”和“利迪尔不在家”。这样,他的行踪就可以一目了然。
英雄辞世,精神永存
利迪尔在潍县集中营的墓地纪念碑
在学生乔伊斯的记忆中,利迪尔最初的症状是剧烈的头疼,然后变得健忘。他曾试图通过背诵《双城记》来提高记忆力和集中注意力。1945年2月21日,乔伊斯和平时一样来到医院探视利迪尔叔叔,但不想这竟然成为永别。这个噩耗震撼了整个集中营,在这些被囚的侨民心中,只有利迪尔才是一个永远也不会倒下的人。因为条件受限,利迪尔的遗体被放在一个临时制作的棺材里,并被抬到距离日本侨民区及军属居住区不远的一个荒凉的坟场上。狱友们在利迪尔的坟墓旁竖起一支简单的十字架。由于找不到油漆,也没有带颜色的笔,他们就用黑鞋油在十字架上写下利迪尔的名字。
直到1988年,一批中外友好人士聚集山东潍坊,为在那里建立的埃里克·利迪尔墓地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纪念碑由他的家乡苏格兰的马尔岛花岗石制成,镌刻有中英文碑文,正面是:“他们应可振翅高飞,为展翼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劳。”背后则记载了利迪尔辉煌而短暂的一生。
70年后,继续奔跑在潍坊
利迪尔的两位女儿为利迪尔铜像揭幕
在抗日战争胜利及潍县集中营解放70周年的纪念日,潍坊市外侨办邀请了利迪尔的两位女儿特利西亚(Russell Patricia Margaret)和席瑟儿(Ingham Heather Jean)到潍县集中营十字楼旧址为利迪尔铜像揭幕,并给利迪尔的纪念碑献上了鲜花,随后小女儿Heather说到,1945年潍县集中营的解放使他们获得了自由,而如今故地重游,见到了非常多当年的难友,再看到父亲的铜像,非常的高兴和激动,也希望世界可以永远和平。
后记利迪尔给后人留下一笔极其丰富的精神遗产,在潍县集中营最后的日子里,他曾赋诗一首,表述了对人生的感慨: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虽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条跑道上,但每个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义也便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