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于潍坊人来说,肉火烧在众多美食中有着难以动摇的地位。在潍坊大大小小的巷子中,如果你仔细看,总不乏火烧铺的踪影。一间不大的店面,几个麻利的伙计,红火的泥炉,低矮的饭桌,还有,香飘四溢的肉火烧……
早上或者中午,一到饭点,食客们总是早早的来到火烧铺子——晚了可是要排队的。你会发现,小小的火烧铺子里,凡是能坐满人的地方,总没有一个位子是空着的。穿皮鞋的,扎领带的,化着精致妆容的,亦或是满脸风霜刚刚结束一项繁重劳动的,大家统一坐在小小的马扎上,就着肉火烧,“呼啦啦”喝着咸粘粥,吹一口,吃一口,倒不是急着赶路,而是要把肉火烧的酥和嫩吃到嘴里——肉火烧刚刚从炉里掏出来时味道最佳,放久了,就不及当初了。
而提到肉火烧,最正宗的当属城隍庙肉火烧。这个传承了近百年的小店现如今已是名扬四海,全国各地前来尝鲜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位于东风街向阳路附近的老城隍庙肉火烧铺,也是小编小时候难忘的美味。
“传承近百年 老城隍庙火烧铺成为潍坊几代人记忆
说起城隍庙肉火烧,在潍坊可是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最初的城隍庙肉火烧是一位叫郭学奎的老人做的。“当时的老城隍庙街不长,还有个顺口溜,叫‘城隍庙街两头长,中间夹着饽饽房’。所谓饽饽房,就是馒头房。后来,郭学奎老人凭着自己的打火烧手艺,将馒头房改成了火烧铺,吸引了四里八乡的人前来品尝。城隍庙的肉火烧名声也越来越大。”因为郭学奎老人无儿无女,老人家百年之后,这门手艺就流传到了外姓人手中。
老潍坊人总记得这个旧火烧铺的样子:三间小屋,低矮,狭窄,黑咕隆咚,长年被烟熏火燎而黑黢黢的墙上,挂着一层褪不尽的油灰。正屋的两盘火烧炉子,火势正旺,鏊子上放着刚包好的火烧,而底下炉盘中的火烧,被工人不停地翻烤,已是黄灿灿,吱拉拉溅着油花准备出炉。小屋又破又窄,桌子油渍麻花的,光线昏暗,实在不像个吃饭的地儿。可越是这样,人越多。人挤人盯着炉子里的火烧,吃相也极有趣,坐着,站着,蹲着,怎么得劲儿怎么来。
“12种作料5道工序 讲究的城隍庙肉火烧成就舌尖上的美食
老城隍庙肉火烧的用料极其讲究,馅要用上好的五花肉切碎,用浓花椒水、酱油搅拌腌渍入味;然后加大葱及适量的大姜、精盐、味精等作料拌成肉馅。面粉需用温水和制成较软的面团。用花生油加面粉熬制成油酥浆,将一块面团拉长,压平,上面抹上油酥浆,将面卷起来,凿成火烧剂子,用手压扁,包上肉馅,收边做成圆匾形的火烧坯,然后一个个放在鏊子上进行“火烧”加工。一个肉火烧到吃到食客嘴里,足足要12样作料。
而肉火烧的制作要经历煎、烙、烤、烘、蒸五道程序。火烧坯制好后,放在鏊子上煎和烙,使两面定型,然后转入炉内,沿炉膛摆放十几个火烧,根据火的大小、生熟程度不断用铁叉子掏出,用手变换角度,然后重新送入炉内来进行烤、烘、烧。火的辐射将水分在短时间内急剧蒸发,淀粉变成了糊精,糖分焦化,形成了光亮韧脆的外壳。湿煤燃烧中产生的水汽,火烧本身所产生的水汽,在高温的条件下将内部的馅芯全部烘熟,肉馅膨胀,火烧呈鼓形,颜色由黄白色变为火红色,该出炉了!整个过程约在十分钟内完成,时间短了,不熟;时间长了,易干。
刚出炉的火烧散发着面香、馅香、火燎香。咬一口,外焦的面皮咯咯作响,大葱与鲜肉在高温下的组合,香气十分浓郁。搭配上咸粘粥或者豆腐脑,那味道就更上了一层楼。
“蜚声海内外 潍坊诗人写诗赞美 全国各地学徒蜂拥而至
近些年,城隍庙肉火烧的名声早已蜚声海内外。某一年风筝会期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来到潍坊,特地赶到城隍庙火烧铺里品尝正宗的城隍庙肉火烧,吃到高兴处,尚长荣在火烧店招牌前合影留念,如今,这张照片就挂在了这家店里。
一名身在美国的潍坊游子想念家乡的肉火烧,在网上留言:“我也是潍坊人,现在国外,正怀孕,馋死了肉火烧和咸粘粥,做梦都想吃……谁知道肉火烧怎么做的啊?”潍坊诗人郭顺敏看到后,感慨之余,赋诗一首,“红火泥炉矮马扎,垂涎方落瘾根发。肉香频惹乡思切,游子心花变泪花。”肉火烧,早已经幻化成了浓浓的乡情,深深植根于每个潍坊人心中。
而今,城隍庙肉火烧铺里时不时的有全国各地的人慕名前来学习。“河南的,吉林的……他们在网上看到城隍庙肉火烧的介绍后,都特地赶到潍坊来,想学习这门手艺。”老板娘告诉小编,她也乐意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已经‘打’了30年火烧,想‘打’到60多岁退休,那个时候,总要有人干这行啊。”她说如今正在手把手的教自己的娘家侄子,希望把这正宗的手艺传下去,而外地来的求学者,只要条件合适,她也愿意倾囊相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