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识于姐,我的同事兼朋友赵先生夫妇既这样称呼她,我也就顺嘴这样称呼,究竟她比我年纪大还是小,也并没想做一番考究。
赵先生的孩子在学乒乓球,于是结识了一些陪伴孩子接送孩子练球的家长,加了微信,互通消息,渐成朋友。于姐就是这其中之一。据说她并不是本地人,然已在这里经商多年,这个小城早已成了她的第二家乡。
这些日子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正做着学生家访,走村串户,东奔西走。赵先生夫妇去过的一户山村人家,让他着实吃惊不小。这户人家里学生的母亲是位精神病患者,父亲刚刚动过两次大手术,生计的惨淡可想而知;而她年迈的奶奶,大冬天土炕上却只团着一床破旧单薄的棉被,露出黑乎乎的打结儿的棉花。一脚踏进这人家简陋的屋子,让朋友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阴冷的土窖子。平日大家都习惯于传说发财致富的故事,关心时尚光鲜的生活,竟忘记了身边还有这样贫穷的人家这样艰难的日子,朋友看了眼热心酸,于是受惊之余,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发到微信上,发给朋友们。
上周末朋友照例送孩子到俱乐部,早到的于姐迎面快人快语:我还担心着你们不得空儿来呢!我给你说的那户人家做了几床棉被,你们给捎过去吧。
朋友始料未及,连声代那人家说谢谢。于姐给看了棉被,共是四床,两米乘两米三的,宽大厚实,齐整簇新。朋友邀于姐一块去,不想掠美的意思。于姐连说不用不用,这点儿东西不算什么的,出去吃顿饭还得千把块钱呢,拿出来还能帮人家解了大困难,多好,你们带过去就是了。然而却也提了一个小小要求,就是一定要把其中的一床棉被特别给那位可怜的母亲。这大约是两位彼此陌生的母亲间特别的关心吧。
朋友回来把事情如约办完,又汇报给领导说给同事们,我们无不觉得这于姐是个好人,无不在这数九天里觉得人间的温暖,无不觉得我们这个小城的健康温馨。
校长说,我们做一个报道吧,善举理应得到回应;也嘱咐班主任让自己的学生给于姐写封感谢信,这是很好的感恩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