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伴
大学毕业那年,我将两尼龙袋的书全部装上了到校接我们的依维克客车。室友劝我将书卖掉,省得麻烦,我只是微笑。没人能够知道,离开母校、离开同学,这些书却是我唯一的伴儿了。
车子自东营市出发,到中原油田钻井三公司的兰考驻地已是傍晚时分----我的石油工人生涯便由此开始了。
经过一个月的入职培训,我被分到了濮阳徐镇所在地的一支钻井队。除了随身行李,我没有忘记带上费劲千辛万苦才得以保存的两袋书籍。当时正值深秋,仅有的一片玉米地将井场半包围着,只有早晚才会看到一缕半缕的炊烟从人家的烟囱里袅袅升起。毕业时我是怀有梦想的,虽然当时的梦想有点模糊,但并没有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真正距离。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在大多时候,我对书本知识是深信不疑的。
我的上铺是一名姓段的司钻,当他得知那是两袋书时,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便主动帮忙把两个沉重的尼龙带塞到了床底。后来才知道,段司钻也喜欢读书。相对于读书,他更喜欢报刊和杂志,每次值班车出去,他都会让司机师傅捎一份《环球时报》,有时也让捎一份《特别关注》。晚上下了班,洗罢澡,他就打开台灯,半躺在床上翻动报纸。我也凑热闹,赶紧把书取出,聚精会神的阅读起来。这时,我俩翻动纸张的唰唰声,尚能掩盖营房外蛐蛐的鸣叫。眼看着到了十一点钟,段司钻便会来一句:“时候不早了,明天还要早起上班呢!”
“钻井队生活枯燥,信息也比较闭塞,一定要经常给大脑‘充电’,保持知识的储备和更新啊。”在钻井队的那些日子,无论钻井实践,还是业余读书,段司钻都是我的启蒙老师。正因为这位兄长的帮助与点拨,才使我没有虚度光阴。到井队的第二年,正赶上公司招聘文秘,段司钻鼓励我试一试,他说这是到机关上班的极好机会。结果我被顺利录取。临走那天,他没有太多的祝福,只是叮嘱我要坚持读书,实现自己的梦想。随后他像我刚报到那天,默默地帮忙将两袋书装到车上。那时,我的梦想已渐渐清晰了。
料想段司钻也是有梦想的,那年他二十八岁,早已到了结婚的年龄。有一次趁歇班,他带我去看他正在装修的新房子。他不停地向我比划着书房的布局,客厅要加一个怎样的小屏风,卧室的顶篷应该装一个什么样的吊灯,他高兴地像个孩子。“别看我这房子是在顶层,要十六万块钱呢,我想这几年赶快还完房贷,然后就考虑结婚的事了。”他若有所思地说。
被公司聘为文秘后,我被分到了在四川的分公司机关。分公司党委书记最初看到我的文字说:“通过你的文字来看,基础还不牢固,根本原因是读书较少。但不要灰心,给自己订个读书计划,通过三到五年的阅读,你会发生一个大的转变。”
听了领导的一席话,我开始了对读书的思考,并对如何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古人的这句话难免有追逐仕途的消极,但足能从某一方面说明读书的好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读书是世界再好不过的事了。在井队时,我偏重于钻井专业书籍的阅读,而缺少对修身和写作书籍的关注。到机关后,工作和学习条件得到大大改善,我也更有机会买书和读书了。
我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读书计划,业余时间便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沉浸于阅读的快乐里。“至今东武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苏轼在我的故乡诸城任太守时,他的弟弟苏辙曾看望他,因深受当地耕读读气氛的感染,便写下了激励后人的两诗句。读古书,可以亲聆古圣先贤的教诲,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与古圣人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融会。
《增广贤文》、《菜根谭》、《曾国藩家书》这类修身的书,在床头是必不可少的,每天睡觉前后都要翻动几页。三日不读书,便觉口中无味,言之空洞,全不自在。书读多了,思想自然而然就开阔了,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事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而更重要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我树立并保持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工作和学习。
通过几年来在机关工作的学习,我赢得了同事和领导的的信任。今年年初,被公司安排到基层钻井队,光荣地成为钻井队班子成员中的一员。从此,我的责任更大了。我最初的梦想也愈加清晰起来。
来到钻井队,我便时常惦记在机关的那些书。终于有一天,这些书历经周折,由成都到南充,然后又从南充拉回了井队。经过几年积累,以前的两袋书发展到了足足的五大纸箱,占满了老司机师傅的皮卡车箱。“你真的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啊!”老师傅满是感叹地说。以书为伴,其乐无穷也。在钻井队,除了日常管理,业余时间我还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前些日子,段司钻打来电话,兴奋地告诉我,他升职平台经理了。这个同样以书为伴的人,就在今年,到达了梦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