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最近两则新闻引起了网友的关注。一则是广东去年3 月向国家申请“单独二胎”试点,至今一年多尚未批复;另一则新闻是64岁的李建荣失去了自己的独生子,如今,老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后悔了当年二胎流产的决定...
(图片左为计生委主任李建荣)
如今独生子女已经步入生育年龄,童年缺失玩伴的遗憾能否充分弥补?当下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正步入老年,不过有专家估算,目前全国至少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7.6万个,这是社会的悲哀,那么放开二胎能否拯救失独家庭?
【网友吐槽】意见对对碰
不同时期的标语和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政策思路
赞同:别让“二胎”成为孤独的希望
每当想起父亲,我的心里总是很羡慕父亲那一辈的人,即便生活再苦再累都会活得很幸福,因为幸福的背后有着一群兄弟姐妹在互相帮助,互相护持。前段时间我的父亲因为阑尾炎病犯了进了医院,等我知道时,他已经出了院。当时姑姑是在我父亲出院后告诉我父亲病犯住院的事,是因为怕耽误我的工作,所以没有及早的告诉我。当我站在双方的角度来看时,一边我感觉很温馨!一边却感觉到莫名的害怕! 温馨是因为我的父亲有着两个兄弟和一个妹妹,而且大家都住一个城市,无论谁出了事或有什么困难都会在第一时间知道并给予最快的帮助。就拿我父亲这次犯病,我们知道阑尾炎病的发作起来是很疼的,痛到心里,无法行走,还会发烧呕吐等等没,如果没有人在旁边照顾或及时送往医院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好在的是,家里人当时都在,也就没有了那种担忧了。害怕的是!如果我的父亲像我一样是独生子女,那发生这样的事件后果会是怎样的?再害怕的是当我有一天突然病了,会有谁在我身边照顾我?或是帮助我?
我想每一个80、90后的人内心都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需要用亲情来抚平,不是父母的那种慈爱而是对哥哥的那种依靠,对姐姐的依赖。对弟弟老练气横,对妹妹的百般宠爱。都是我们这两代人共同的内心想法。因此我更觉得别让“二胎”成为我们孤独的希望!回望过去,我们走过了多少孤独的岁月,展望未来,我们是否会被这样的孤独一辈子?
反对:您能保证生活质量吗
网友一:你考虑了孩子的感受吗?中国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关爱,导致了孩子的嫉妒心理较强,不希望弟弟妹妹与自己分享父母的爱,所以生二胎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就像女人不希望老公找小老婆一样。为了已有的孩子,我绝对不会生二胎,即便是国家帮助养着也不生。
网友二:生二胎,三胎的基础是你是否能保证生活质量不会下降?小孩子以后的衣食住行,受教育质量是否受影响?
网友三:具体到每个家庭可能一个孩子太少,但是由于中国家庭数量太大,多生一个,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越发难以承受。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正规学校入学困难不是因为歧视,主要是因为资源有限。如果城市中小学生再增加一倍,农民工子女入学更受“歧视”了。
网友四:想生二胎的人都想想一想:假如说中国的人口比现在的人少一半的话,大家想一下我们将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都还想生两个娃!你们都有点社会责任好不好?人家美国的国土比中国的都多,在看看人家的国家的人口才多少啊?看看人家美国人过的什么样的生活?各位想生二胎的,都醒醒吧!不要想着靠自己的下一代来养活自己,要自己养活自己;你们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说的是老了的时候),想着让下一代来给你们养老!!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减轻下一代人的压力!就算国家让你生两个了,那将来人多了,你让他们怎么生活啊!
【声音一】“失独”之痛应在“计生”时就有预感
中国已处在社会老龄化的门口
由一个热衷于“计生”工作的老人来演绎“失独困境”,难免让人百感交集。不理智的人还可能称之为“报应”,这显然是冷酷和有失公允的。
客观地说,按照“计生”后获得的发展进度,以及达到目前的生活水平来看,还真多亏了“计划生育”。问题在于,由“计划生育”节省下来的发展成本中,国家是否预留了满足“老有所养”的公共服务资金?是不是如李建荣所说的“我们是‘一孩化’的先驱,我相信国家不会不管”。对于这个问题,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如也不过是在刚刚过去的7月,愤愤地表示:“如果我们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
这样看来,对“计划生育”必然带来的后遗症,我们并没有做好预期应对。照理,“计划生育”改变了传统的赡养格局,政府不但应为“失独”这样的极端困难家庭做好善后准备,更应该对普遍的老龄化问题未雨绸缪。其实,在人们为“失独”的孤寡老人唏嘘不已之时,还有更多的家庭面临着“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难题。而这些问题并非是家庭自身造成的,也不是凭家庭能力可以解决的。当一位“计生委主任失去独子后陷入恐惧,后悔没生二胎”时,在肯定“计划生育”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是不是该要求政府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声音二】面对失独家庭,谁来兑现国家承诺?
“独生子没了怎么办?”“这不是你该考虑的问题,上面一定会解决!”作为一名计生干部,李建荣当年这句斩钉截铁的话代表的是国家,是一种国家承诺。事实上,这种承诺基本上贯穿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始终。在相关的宣传中,除了“该扎不扎,见人就抓”的强硬,就是“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的许诺。
专家估算,目前全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7.6万个。他们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贡献者,也是牺牲者,但如今他们是无助者——这些家庭基本上面临着“老不起、病不起、伤不起”的困难。
失独家庭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就是在于不完善的养老制度。因为缺乏养老保障,在养老还多靠家庭的当下,失独意味着孤独。但这显然不能用财力有限等来为养老保障缺位找借口,因为在当初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宣扬“只生一个好”、“上面一定会解决”的时候,等于向这些人做了国家承诺,原本应该及早行动,而非空口白牙。
毋庸置疑,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极大缓解了人口压力,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提供了保障,但要看到这是以独生子女家庭的牺牲所换来的,对于他们,国家理应补偿,尤其是当这些独生子女家庭失去独子的时候,尤其需要兑现当初的承诺。巨大牺牲和庄严承诺应该是相伴而生,只有牺牲没有回报,不公平,也注定无法持续。
【声音三】二胎让人口“软着陆”还是“硬着陆”?
从“双独生二胎”进展到“单独生二胎”,影响面会扩大N倍。至于这个N是多少,笔者不是专家,即便是,缺乏有力的统计研究数据也不能随便乱猜。更主要的是,这个N的大小,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但进行一省或数省范围内的试点,非常有必要。
在我认识的那些“双独夫妻”当中,他们按说都可以生两个孩子,但事实是,目前他们大部分人都只要一个孩子。这就很耐人寻味。再比如,目前一些大中城市里,“丁克家庭”逐渐增多,所谓“丁克”也就是DINK,它是由四个英文单词的字头凑在一起的,那四个单词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夫妻都有收入但没孩子”。这样的家庭,以及那些夫妇都是独生子女但也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应该都属于鼓励生育的对象,但事实上,偏偏是这些人不想多生。想多生的反而更多地来自不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家庭”,一些农村家庭在“不见儿子不罢休”的执著追求中,生育了四五胎的也不罕见。这是一个怪圈,会导致人口的“逆淘汰”,对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要想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打破这个怪圈。优生优育,永远都要放在第一位。
在人口问题上,我们国家是有着深刻历史教训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马寅初先生就提出了计划生育的建议,结果被打成右派,并且随后就有了“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重大失误。到了八十年代,过重的人口负担成了我们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一大阻碍,于是国家实行了一胎化政策,近30年来,在减缓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果说30年前的“一胎化”算是人口问题“硬着陆”的话,那么,如今的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就无疑应该是一次“软着陆”。“软着陆”的意思,就是少引起甚至不引起较明显的新的社会问题。要实现“软着陆”而不是“硬着陆”,有关的决策就必须是超前的,要前瞻到几十年之后。
【剖析】为何“请神”容易“送神”难?
生第二胎,能在多大范围内成为人们新的权利,还是未知数
1980年,我国正式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之所以实施严格,有其特殊历史背景:一是之前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全国人民在吃穿住行、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都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使整个国家很难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二是当时30岁以下的人口占到总数的65%,之后每年又将有大量的人口进入婚育期。
同时,党中央当时富有远见地提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这表明:过去30年的人口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是阶段性的政策。但请神容易送神难。与“工资刚性”相仿,在政府机构设置中也存在“机构设置刚性”。
此外,据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5月25日年度公报显示:2005年到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事业费从226.39亿元提高到3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44%;人均人口计生事业费从17.31元提高到27.41元,年均增长3.37元。花费如此多的人力和财力,并将继续花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
此外,除了失独群体的情况,还可以列举“六大送神状”,如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人口老年化;人口素质逆淘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危险;对中华民族性格及未来的扭曲等,与此同时,人们不断地呼吁人们正视人口问题。
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喻东、张冰子三位专家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文章《完善社会政策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提出尽快调整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从数据来分析,30多年来,针对过大的人口压力,我国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快速下降。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生育水平远低于1.8的官方公布水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按户籍人口计算则出现了低于1的超低水平。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均显示,我国生育水平已经明显低于2.1的更替水平。同时,按照国际经验,城市化、工业化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等因素还会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以及未来可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成为新的重大挑战。鉴于这种现实,建议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考虑全面放开二胎。否则,越晚越被动。
目前,社会政策在决策、执行中面临诸多挑战,要完善社会政策应着重解决一些关键性的体制机制问题,特别是完善运行机制,抓好关键领域的技术选择和管理。当前,应调整和完善不同层级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责任关系,完善公共投入和管理方式确保公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受益,深化公共部门特别是事业单位改革,动员民间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推进影响长期发展的特殊领域政策调整,进一步推进公平的市场环境建设,加强对各个领域改革试点的宏观指导并优化考核机制。
【微评】警惕政策被利益绑架
30年前,党中央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公开信中提出:30年后“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如今,计生政策实行已逾30年,中国也已站在社会老龄化的门口。人口政策的转折性时期是否已经来到?学界已有诸多呼吁,甚至连“独生子女政策”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田雪原也表态支持逐步放开二胎。而国家计生委仍然是最为明确的反对者。然而有地方探索二胎生育政策,比如山西翼城,用25年的时间证明了放开二胎不会导致人口暴涨。
如今,名人、富人超生现象已经随处可见,生育权利不平等现象凸显;城镇居民的抚养和教育条件普遍比较好,但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是城镇居民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现在形成了条件越好,生育越少的现象。而调查显示,教育程度高、经济收入高的双高人员,生二胎的意愿最高。而这些矛盾,更待学界和社会去解决。人口问题,此乃国之大事,与民众息息相关,政府不得不重视之;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应该重视民意的呼声,从实际情况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生育政策,警惕政策被利益绑架。
【结语】 现代化国家,当以人为本,还是以人口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