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管氏重修族谱序》摘编译释 自古以来,族群的发展,都以史志记载,数百年的繁衍,宗族分成了许多支派,为溯本求源,凝聚共识,唯有通过编写族谱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管氏自明初由江南海州迁来,延续三百余年,族群不断繁衍,这就要求有一部族谱来记录发展,,有的族人有些支谱,而无全谱这些支谱有的也在明朝时失于战乱,残缺不全,使族人感到遗憾。 康熙三十七年十世孙嵋村祖依据锡白祖家藏牒稿,上自始祖下至孙辈十余世,编写了第一部完整的族谱开创了本家族写族谱的先河。 康熙五十五年晋公祖又进行了一次续编,但这次续编本支较为详细而外支较略。 至雍正十一年嵋龛祖又广为搜罗资料,重新进行了修编,使本支和外支更加详细、明确。为此大家都认为嵋龛祖是有功的。但谱牒没有刻印成册,需进行抄写,这样不能抄写的家庭仍无谱可存。 三位先祖恳切希望后人刻印出版,以满足族人的需求,至今已有四十余年,随着时间的长远和族人的繁衍增多,后代子孙不知道自己祖宗的名字和支系的事情经常发生,如果现在不再修谱,怎样沿袭继续发展呢?永猗不揣浅陋,与众族人商讨再次进行族谱的编写,依据以上三位先祖编写的遗册,编写到十五世,对总谱、支谱进行详细、明确的编纂,使后人看了能识水木之源,尊宗敬祖,知孝悌,明族义。以上是三位先祖和我本人修谱的意愿。 乾隆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十二世孙 永猗 敬誌 附件译释: 从一世繁衍至今,难免在沿袭过程中族辈上出现的混乱,为避免这种混乱的继续,今编写十六字的排辈顺序,附刻如左,使命名者自十五世起,以次挨排终始循环,这样既可避免族辈沿袭的混乱,又可使后人相遇时,闻名即可知其行辈。 排辈十六字顺序如下: 泽启明廷 恩延清佩 永锡承先 肇文应瑞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十二世孙 永猗 敬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