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父亲 父亲的前半生颇有传奇色彩。 据说年轻时曾经因为多种原因误入歧途、落草为寇,后被共产党剿匪收编,由于在匪帮属于跑龙套、打酱油角色,没犯下什么大错,加上我们党的宣传教育到位,父亲从此幡然悔悟洗心革面加入了革命队伍。 以上内容无从考证。但父亲实实在在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他和战友们的英雄故事让我从小就着迷。记忆最深的就是幼时的夏夜,晚饭后人们大都带着马扎、蓑衣、油布等工具,三一堆四个一伍在街头巷尾聊天乘凉。我和小伙伴们就缠着父亲讲革命故事。父亲很有说书的天赋,把一个个故事讲的绘声绘色、引人入胜。那时的我们简直把父亲当战斗英雄来崇拜。特别是每逢春节村里一帮人敲锣打鼓代表政府登门来慰问时,我的自豪感最强烈! 等我上初中时,我才渐渐有了疑惑。为什么父亲有如此辉煌的经历,却在农村务农而没生活在大城市?对这个问题父亲没给我答案。后来我才知道从部队复原时,小农意识浓厚目光又不长远的父亲选择了回老家,并且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自动退党。所以后来我常常幻想,如果当时父亲不回地方不退党,那我们家不就有可能是某个城市的城里人了吗?而不会落脚农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原生态生活了。有时候偶尔听父亲说起战友谁谁谁在哪个城市,我就会羡慕不已。唉,多么可惜的事情呀。但是转念一想,假如父亲留在城市,是不是会有现在我们呢?呵呵。 父亲还有一件事让我很自豪,那就是很有“学问”。小时候,我看见左邻右舍收到远方亲人的信,都拿到我家找父亲给读。因为那个年代的人们大多没上过学或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有的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父亲抑扬顿挫的读完后,还要根据他们的意思代写回信。我就奇怪,莫非父亲幼时读过私塾?要不怎么认识那么多字呢? 父亲不爱干农活,却擅长捞鱼摸虾,而且无师自通。八十年代,村里几乎没人会撒网捕鱼。我父亲会。那是在给生产队看坡的空间,父亲发现河里有很多鱼。他就琢磨上了,然后不知托人从哪弄来了一张张规格不一的渔网开始捕鱼。那时河水无污染,水草丰茂,鱼虾众多。父亲的战利品很丰富:大红的鲤鱼、修长的草鱼、凶猛的黑鱼,大嘴巴的花莲等等品种很多。但是有鱼也缺油少盐的没佐料也不会做,父亲就把捕获的鱼分给左邻右舍用水煮着吃了。现在由于发展经济造成了环境污染,除了水库、鱼塘里养殖的鱼,再想品尝野生鱼恐怕是件很困难很困难的事了。 虽然父亲解甲归田。但是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这部分为新中国做出一定贡献的人。不知从哪一年起每月有了补助,刚开始是几块钱吧,后来渐渐增加,到父亲去世时好像已经每月100多元了。现在应该更多了吧? 父亲的后半生很平淡、很孤单。 用现在的话说,当年的父亲长得很帅。虽然经过枪林弹雨的洗礼,父亲居然没受过大伤,皮白肉嫩的。70多岁时,父亲的身高大约还有170厘米。母亲算是生于大户人家,家境比较富裕。我想她老人家当时可能就是看中了父亲的仪表堂堂吧。不得不说一句,年轻时的父亲有点好吃懒做,不爱干农活。我记得好多农活都是身材矮小但却勤劳无比的母亲和当时已经长成青年的大哥干的。当然后来我的姐姐包括我都积极参与劳动中。至今我还清楚记得曾经干过的那些农活:放牛、割草、锄地、耕地、施肥、割麦、掰玉米等等等等太多了。这些能活现在的孩子根本不了解,小体格也干不了。 母亲因为生活的艰辛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后,父亲明显有了改变,开始干些农活。当然,渐渐长大的我们充当了主力,尽量别累着父亲,毕竟已经60多的人了。不过父亲身体一直不错,70岁左右还能骑大金鹿自行车往返十多里赶集呢。 父亲晚年爱读书,主要原因是母亲去世后孤单寂寞打发时间吧?以前读的是《包公案》、《三侠五义》等,到后来什么书都读,包括武侠类的、情感类的,新闻类的等等涉猎很广。这么说吧,凡是我们带回家的书报他都能戴着老花镜读的津津有味。现在想想老来无伴的父亲是多么的可怜! 记不清父亲七十几的时候,生了一场病。昏迷不醒三四天,在乡镇医院治疗不见效后我和大哥、姐姐把他转到人民医院。不是很严重的脑溢血。大约治疗一个月,效果很好,于是出院回家继续疗养。半年后居然渐渐康复,生活基本能自理。但毕竟上了年纪,腿脚不灵变了,行动迟缓了,越显得孤单了。我们能做的就是抽空接父亲来城里小住,但是上下楼又费劲,加上小区里没人陪耍聊天,大多时间父亲坐在墙边晒着太阳看人来车去的风景。这样住不了几天不习惯就再送回老家去。 就在这样迎来送往的过程中,父亲日渐衰老。 2004年正月,父亲驾鹤远游。享年8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