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村子已二十多年了,空间的阻隔和时间的疏离,不断叠加着对它的陌生感,如同臧着的一幅画,久不细赏,等到颜色渐渐褪掉,心中便也生了烟尘。我真担心哪天面对我曾经毫发皆熟的村子,就像后来的迅哥和闰土,如同对了生人,无语,麻木。那时候,我可怎能去原谅自己。我知道我日渐苍老的心,在城市里无法躲掉各种疲惫工序的折磨,灵敏、生动和活力逐渐不再,缓慢沉重,扭曲变形,它的能量越发衰退,负重前行的路上,踯躅中风景又在何处。
清明时节,故园庐墓有待。细雨霏霏中,城市在后,乡原在前。游子披一头华发,半痴半醉里越过昆嵛山的霞光和胶莱河的暮霭,归返西州。 从求学离村后,每一次回村,心中都有一种胆怯。因为村子虽小,却沾濡儒风甚深,学优入仕者最为村人所崇赏。志得意满者倘若回来,村人眼中的羡敬会毫不吝啬地洒满整条街道。所以庸碌如我,过去只是胆怯。因为胆怯,所以每次回村,脚步总是匆匆,不敢久驻,目光与村人的交流总是一触即逝,生怕自己的平庸和无为,破坏了村人心中的价值高度,那便是罪过——一个对村子不能带来荣光的人,是不配在春风中的村子里方步阔视而过的——那时候,我很认真的认为。 然而,岁过不惑,故园遥遥,即便再怎么潦倒,再如何颠沛,也不能成为故土在彼而徘徊不前的理由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那些年少的功名利禄之心,早已经是剩水残山。况且家园如人,也在衰老,它的记忆里是我的童年和少年影子;我的记忆里,又何尝不是它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它望游子之殷殷,一如娘亲盼儿;我回故园之切切,也似燕归旧巢。更为担忧的是,这是一个习惯于消失的时代,很多历漫千年的生命,三二十年来在村里却渐次踪迹不存。吱呀的碾子不在了,辘轳转动的水井不在了,窄窄的木桥不在了,潋滟的方塘不在了,神秘的祠堂不在了;油坊、粉坊、磨坊、染坊、豆腐坊湮没无痕;铁匠铺、待诏铺、烧锅铺、挂掌铺、裁缝铺归于杳然。一根根粗细不等的电线,在天空纵横交织,把村人的耕牧炊饮休憩,变换了方式,转换了姿态。 方式代替不了内涵,姿态转化不成本质。于是我想,趁着村子还在,趁着仲春时序,痛快地在村子的臂弯里做个真实的孩子。 清明节气,惠风徐来。草色柳色,都是新的。伯母坐在门口,阳光洒在她的袄上,那袄襟上永远拴着一块灰白的手绢,一畦春韭围着她。一树杏花斜斜压下,那最低的花瓣,已经触到她的一头白发。红白相接相映,谁也没有对谁激动着。她就这么默默坐着,成为四季最平常的姿态。一年四百斤麦子,五斤盐,三垄菜,加上自己喂养的七八只芦花鸡,就是她全部的资源消费。对于外面的世界,她视若无物。在浑厚朴素的伯母面前,我只不过是一堆被现代社会切割过的七零八落的碎片。八十六岁的伯母,已然把历史的云烟轻轻带过,把岁月的风尘淡淡抹去,看着我,指着身边的一个马扎,说一声坐吧,遂又静静坐对门前溪水,不复有一言。此时的溪水,正绕过一株春柳,把一蓬枯草向下游缓缓冲去。 远房六叔醉坐在街口一块石头上,远远地看我迈过来。他旁边的一株老桃树,含苞待放,花枝摇曳。他是村里不得第的老初中生,土秀才,村人眼里的理论家。历代的兴衰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他曾经把我家的粉墙,全部画上了梅兰竹菊,以及各种动物,常引得村里的孩子,聚首观看。此刻我抓住了他的手喊叔,他欣喜而又激动,迅速准确地说出了我的出生年月——他以这种独特方式,告知我的没有被村人忘掉甚至还记得很仔细。我突然觉得我离故乡如此之近,近到六叔的酒气能够直直地喷到我四十岁的脸上,近到我呱呱堕地就有人在旁边接纳。我觉得我一直没有离开村子,那块被遗弃在村桥边上的石头,其实还是三十年前那个歪歪斜斜的样子。接着六叔很熟练地说着当下的时政,其掌握信息之多之广,出乎我的预料。这些农民,用自己卑微的脉络,感触、接连着国家流动的大命脉。他们是真正的一群脊梁,但他们卧在草泽巷陌,与高铁鸟巢水立方很遥远。 可是那个疯姐姐,终究还是离开了村子,住进了镇上的养老院。疯掉前她很美,是我小时候见过最美的女人。她嘹亮的歌声,经常装点着贫困的山野。可是她毕竟三十年前因为恶行男人对她的罪恶而疯掉了,她的命运只能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被关注着,也逐渐黯淡下去。她是关心我学习的人,三十年前的田埂上、溪水畔,有她对我的教导,也有她低低的饮涕。三十年后她只不过是一个痴呆的白发老妪,被岁月扫在了最偏僻的角落里,生死无人问津。如今我回到故乡,想问津于她,可是谁人答复,又能答复什么。村子和她,已是两相分离。可是春风起来,又是一年荠菜似雪,她是否还能看见,并欣喜着呢。 村里最热闹处,仍旧是街头村妇聚拢的地方。也是过去我最打怵的行经之地。在这个地方,不管你是谁,都会被她们作为评头论足的对象。你要是经过她们,似乎能够感到她们的指尖在你的背后不到一寸之处,嗖嗖发凉。如今我迎着一群玉兰花下的女人们,在她们惊讶的目光里,主动走进她们中,她们的指尖被我挡在了胸前。她们是村庄的源泉和支撑,瓜瓞绵延,长幼养护,井臼采摘,都是她们的功劳。她们的苦累欢喜,都在街头巷尾的恣谈中得以宣泄。其实你是很爱我们村子的,我们大伙都知道,其中一个矮胖中年妇女说。我说您怎么知道呢,她说他闺女看到过我写的几篇文章,提到了村里很多老事老人,难得你还能记得这么仔细,挺好。我便低头惭愧着,说没有为村里修一寸路,捐一棵树。她说那有什么呢,你常回来看看,大家都知道你呢。 是的,这个村子根本就没疏离过我,彼此心里都是默默对视的。清明那天,村人早起,虔诚趋向阡陌,拜祭先人。纸灰飞飞落落,黄的菜花,白的野梨花正慢慢开放,村人在野花蔓草中穿行,不断履践着先人的足迹。他们不曾离开过,也不曾失落过。 村庄正被花事包围着。我和村庄相逢在四月,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