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南疆的沙漠公路上,碰到了难得一见的普氏野马. 1878年,沙俄军官普热瓦尔斯基率领探险队先后3次进入准葛尔盆地奇台至巴里坤的丘沙河、滴水泉一带捕获、采集野马标本,并于1881年由沙俄学者波利亚科夫正式定名为“普氏野马”。由于普氏野马生活于极其艰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还有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而人类的捕杀和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更加速了它消亡的进程。在近1个世纪的时间里,野马的分布区急剧缩小,数量锐减,在自然界濒临灭绝。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经捕捉到过1只,当时送到乌克兰动物园饲养,此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普氏野马。 我国于1957年曾在甘肃肃北县的野马泉和明水之间捕到过1只,1969年在新疆尚有人在准噶尔盆地看到过有8匹野马组成的小群。1971年,当地的猎人看到过单匹的野马。20世纪80年代初,还有人在东准噶尔盆地乌伦古河和克拉美山之间的地域发现了野马的踪迹,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后来,新疆也时常传来发现野马的消息,不过经证实,所看到的都是野驴。我国对野马的存亡十分关注,1974年、1981年和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到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克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考察,并结合航空调查,力求找到野马,结果令人失望。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如果自然界还有残存的野马,其数量也少到不能形成种群,因而不足以保证一个物种的生存,所以野生的普氏野马很可能已经在自然界消失。 20世纪60年代,蒙古国首先宣布野生野马灭绝,而国内新疆作为普氏野马的故乡,也由于俄、德、法等国的探险队不断大规模捕猎,并将28匹马驹偷运出境,加之国内大批捕杀,到20世纪70年代,新疆普氏野马也基本宣布消失。到1985年,分布于美、英、荷兰等112个国家和地区的存活野马仅有700多匹,而且是圈养和栏养的。1986年8月14日,中国林业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专门机构,负责“野马还乡”工作,并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疆吉木萨尔县建成占地9000亩全亚洲最大的野马饲养繁殖中心。随着18匹野马先后从英、美、德等国的运回,野马故乡结束了无野马的历史。 
普氏野马也许才是最后的“天马”。它一小时可奔跑60公里,还有着连续奔跑四小时的耐力。北疆准格尔盆地沿乌伦古河向东延伸到北塔山附近以及外蒙古西部大戈壁的草原都是准噶尔野马的故乡。1876年沙俄探险家普尔热瓦斯基首次在新疆奇台古城至巴里坤的戈壁上发现了俗称“蒙古野马”的准噶尔野马群,并开始大肆捕杀制成标本。后被定名为“普氏野马”。欧洲人随后也纷至沓来,1887年先后在准格尔盆地盗猎野马幼驹100多匹运回欧洲,后存活下28匹。大量的偷猎加上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致使野马濒于绝迹。在二十世纪70年代原产地的野马彻底绝迹。
纵横荒原的野马与家马的明显区别是四肢下部均为黑色。野马性凶野,触觉和视觉非常灵敏,警惕性高。每年4到8月是野马的繁殖期,寿命一般会有30年。经过公平而又血腥的大比拼后,野马群也会产生出骁勇骠悍的首领。头马也会妻妾成群。
今天世界仅存人工圈养的野马1000多匹。一匹野马的售价高达25万美元,是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频危保护动物,人工圈养下脱净野性的野马变得退化严重。1985年经国际野马保护组织的建议和协调,我国用阿尔金山的野驴从美国 换回18匹被劫走“普氏野马”的后代。开始在距乌鲁木齐百公里外的吉木萨尔县新建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还乡放养野马。经繁育和野化后,2001年8月首次有28匹野马被放归到准格尔盆地的将军戈壁中,在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里,野马重新回归了大自然。野马中心也发展成了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野马基地,目前野马已达到120匹左右。今天野马中心也成为了新疆旅游业重点介绍的一个景点。

普氏野马的鬃毛非常短,体型比较流线,听当地的朋友介绍说,普氏野马灭绝的非常残忍,上个世纪,外国人到新疆以后,大规模捕猎野马,用最快的马匹,六七匹连续接力追一匹野马,到最后,能把野马的肺跑炸,没受伤的,就运到国外,就这样,把本应该属于中国新疆的野马,给灭绝了,还用外国人的名字来命名我们的野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5 14:20: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