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关于乡镇干部引发了一系列话题,有人说百科有个词叫:走读干部。说实话,咱是小老百姓,没听说过,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别说,涨了不少见识。网上一篇博文,2010年的,(后面是胡锦涛书记,因为原文转,所以就不改成习大大了)看来,这个话题不是今年才提的啊。
今天看了阳信人写的一篇博文《机关住宿至少5天,东营要治“走读官”》,所说不无道理。但,其中个别说法,作为乡镇干部的我,仍不可接受。于是便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位搜狐博友写的一篇文章,可谓道出了不少乡镇干部的心声。
前几日,同事向我推荐了一篇文章,说是讲关于乡镇干部“走读”的,一定让我看看。
2月25日,我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网友声音》中拉出了这篇《乡镇干部“走读”风,当刹!》的文章。文字不长,是署名“朱波”的网友写的。全文如下: 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后,作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处于“三农”工作的第一线,落实“一号文件”,做好返乡农民工工作,完善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究竟乡镇“一把手”们在忙什么?他们工作中有哪些忧虑和困惑?对未来工作有什么想法?针对这些问题,四川省委党校教授师丽,抓住四川省委对全省4000多名乡镇党委书记和街道党工委书记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的机会,发出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10份。(2月9日《人民日报》)。
“书记同志,你家住哪里?就这么简单的一次调查问卷,问出了76.2%的乡镇“一把手”家住城市,问出了乡镇“一把手”的“走读”现象在增加,问出了乡镇主要领导少了些乡土味,多了些现代气息。
不知从何年何月何日起,不少乡镇干部开始热衷在县城兴建“安乐窝”。由于居家在县城,工作在乡下,有的乡镇干部在工作时总是“归心似箭”,无法安下心来;有的乡镇干部可能在周五提前返城,下周一不能按时到岗;有的乡镇干部还会以进城开会、办事为名。延长在城里的滞留时间,从而难以保证在乡下的有效工作时间,更不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特别是乡镇的党政“一把手”进城建房,开始“走读”后,他们专车下乡、专车回城,对其他副职监督少,脱离了群众,搞坏了风气。群众怨声载道:“现在的乡镇干部下乡,一年看,二年干、三年换,根本就没有长期扎根农村的打算!”干部“走读”现象,是当前乡镇干部存在的宗旨偏斜、作风不端、官僚主义,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威信的一大表现,同时有悖于中央提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为谁谋利的问题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切实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切实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的“三为”要求,其危害极大。
一是干部“走读”,走散了思想。党的基层干部本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排群众之所难”。如果使自己成为“党内钟点工”、“政治打工仔”,势必造成信仰退化,势必造成精神分散,思想游移,甚至八小时工作日也魂不守舍,心猿意马。
二是干部“走读”,走坏了形象。基层干部出现“走读”现象,一方面,群众同干部产生了等级感、距离感、疏远感。一个“走”字足以让官民完全隔开;另一方面,“走读”脱离了群众的直接监督,一些人就很难做到君子慎独,难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明暗不一,更难免出现贪图安逸、追求享受。
三是干部“走读”,走丢了根本。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这既是优良传统的体现,又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在。然而,一些基层干部一经“走读”,就等于把根丢了,与群众行同陌路。这不仅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还会出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一系列腐败问题。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狠刹当前干部“走读”之风!
原文读罢,不由得拍案而起,先是气愤,后是怆然,再后是忧虑。 应该说,四川省委党校师丽教授把握机会进行的这次调查,很有必要,也绝对具有现实意义。正如文中所述,乡镇干部处于“三农”工作的第一线,处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针眼”之中,对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完善基层治理非常关键。可惜,朱文就抓住“书记同志,你家住哪里”这一项调查结果而感慨顿生,好象时下中国的乡镇干部集体作风颓废、道德缺失,特别是“走读”现象的存在,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不刹不足以平民愤,不刹就要出大问题;对师丽教授其它的调查问项和结果,如“究竟乡镇‘一把手’在忙什么,他们在工作中有哪些忧虑和困惑”,朱文却避而不谈,缄默无语。那我也暂且不说其它,只提所谓“走读”,尽管朱文是典型的“攻其一点,不及其它”,有严重的偏颇与不公。 文章第二段连续三个“问出了”组成了一个漂亮而又很有气势的排比。单从文辞上说,我很欣赏。说乡镇主要领导少了些乡土气味,多了些现代气息,这我承认。但令我不解的是,究竟什么是“乡土气味”、什么是“现代气息”呢?可能在朱兄看来,身穿褪色中山装、脚蹬破旧自行车、手掂卷边手提包是“乡土气味”,穿西服、开轿车、拎皮包是“现代气息”;身揣一块怀表是“乡土气味”,配带手机是“现代气息”;在不遮风雨的土坯房里吃住、办公是“乡土气味”,住厅室楼房是“现代气息”;夏天蒲扇扇、冬天炉火烤是“乡土气味”,开冷暖空调是“现代气息”;点煤油灯是“乡土气味”,用电照明是“现代气息”;回到家妻子儿女手揣袖筒、眼巴巴盼父亲归来烧火做饭是“乡土气味”,一家人偶尔其乐融融去饭店小吃是“现代气息”;让农民安其家、守其田是“乡土气味”,组织劳动力有序转移、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是“现代气息”......还能张口对比出许多,再说就有“抬杠”之嫌。我是不会犯“攻其一点,不及其它”的毛病的。 都说中国农村经过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无论是农村的农民还是农村的领导,多一些“现代气息”,不好么? 文章说,“不知从何年何月何日起,不少乡镇干部开始热衷在县城兴建‘安乐窝’”。这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乡镇干部不是“大队干部”,他们在农村没有宅基地,他们大多来自城里或其它地方,连普通群众都盖起了栋栋楼房,他们怎么就不能靠省吃俭用、东拼西凑、再搞个“按揭”在县城安个家呢?“安乐窝”,乍听上去是贬义,其实不就是一个家吗?都说家是温馨的港湾,家庭安乐一些应该不算是很坏的事情吧?况且很多情况下,乡镇干部回家不是为了享受,他们没有时间与爱人卿卿我我,没有时间将老人接来尽尽孝心,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功课,他们就是回家抖抖灰尘,洗消疲惫,听幼小的儿女叫一声爸爸,躺在床上昏昏地睡上几小时。 说什么居家在县城,工作在乡下,“归心似箭”,无法安下心来,这是典型的主观臆断,凭空推测。退一步说,心要真是安不下来,就是在县城机关舒适的办公室里,哪怕正在工作,也是没有办法的,“归心似箭”也会有的,因为机关就是机关,虽然很近,但还不是家。 说什么“有的乡镇干部可能在周五提前返城,下周一不能按时到岗”,一个“可能”已经道尽推测之实,这尚且不说;其实这句话,恰恰戳及了乡镇干部的痛处!县城是“现代气息”浓厚的地方,周六、周末休息两天天经地义,又有法规条例作保证,即使上班也有加班费或各种名目、或明或暗的补助,而乡镇呢?从来没有“礼拜六休息”的概念,甚至一月中能有一两次礼拜天休息就不错了。倒是确有一部分乡镇以上干部喜欢选择周末的两天时间下乡检查或“指导”工作,美其名曰“放弃休息时间”(对此乡镇干部还要表示感谢),而其实呢?每周该做的事情不在前五天做完,偏偏选在周末,反正有的是周末两天,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下乡,既能落个领导赞扬,又能捞个补助外快,还能混个肚子溜圆!乡镇干部对加班不加薪早已习惯,但他们心疼的是某些人又一次剥夺了对他们来说无比宝贵的礼拜天休息的权利! 说什么“有的乡镇干部还会以进城开会、办事为名。(,)延长在城里的滞留时间,从而难以保证在乡下的有效工作时间”,我就不说这是不是推测了,即使真有,难道乡镇以上干部就不会以此为借口,延长在更高一级城市的滞留时间了?至于说“不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一点需要说明,乡镇干部的手机一天24小时不允许关机,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周末假日,每天夜间都安排有人值班,有领导带班,从周一到周日,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年复一年。有什么事情或突发事件,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视情况妥善处理,若人手不够,一个电话,“大部队”会很快赶到。再说,若经常发生突发事件,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长期都得不到解决,那还是新农村吗?有,但很少;以前多,现在很少。防范是对的,保持警惕是对的,有敏锐性是对的,但不能把它简单地归咎于乡镇干部回家。 恕我直言,越往下去,作者写得越离谱,毫不客气地说,严重伤害乡镇干部感情,什么“危害极大”,什么有悖于“三为”要求,什么“走散了思想,走坏了形象,走丢了根本”,简直是耸人听闻,是严重的不负责任。 无论是哪一级,说到底,都是为老百姓服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排群众之所难”不是仅对“党的基层干部”适用,对各级干部都适用;“等级感、距离感、疏远感”的产生在乡镇以上干部身上表现尤甚;“脱离群众直接监督”的恐怕更是乡镇以上干部,况且,乡镇干部就是夜里齐刷刷都住在镇里,群众可能也不会因想着“直接监督”而彻夜无眠地关注干部的一举一动;乡镇干部几乎每天都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平时彼此见面说话都非常客气、亲热,“与群众形同陌路”的又到底是谁呢?脱离基层是不是最大的“走读”? 所以,我要问了—— 到底是谁在走读?从周一到周五,乡镇以上干部应该很忙(不管是在忙些什么),不说周日了,就说周六,能不能抽出周六这一天时间,不跟乡镇打招呼,直接到乡下转转,到“针眼”中钻钻,到“乡土气味”中闻闻,体会一下乡镇是如何在一个“针眼”中艰难地梳理“一千条线”,了解一下群众疾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排群众之所难”的口号付诸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是仅仅要求乡镇干部这样做?对此,乡镇干部相信乡镇以上干部应该有这种能力,无论是精力、财力、实力还是素质、觉悟、意识,他们都能做到。做到了是好样的,做不到就是一种“周末走读”; 到底是谁在走读?奥运会召开期间,乡镇干部日夜泡在地里,每人负责一个村,不让群众焚烧秸秆以免污染空气,这个时候,可能乡镇以上干部已经进入甜蜜的梦乡;乡镇干部对一切矛盾纠纷“地毯式”摸排,对可能会进京上访的对象“死看硬守”,茶饭无味,夜不能寐,尽管引起他们可能上访的事情绝大多数都是乡镇一级根本无力解决的。这个时候,可能乡镇以上干部正在“鸟巢”观看比赛吧?国家荣誉,人人有责,可惜的是,有些人员责任有些缺失,我把这种类型称为“国家重大事件走读”; 到底是谁在走读?一到国庆、“五一”长假,乡镇放假最长不超过三天,因为有些部门天生与乡镇过不去,一些检查他们不在节前进行,而是安排在节后伊始,因为节前他们忙于谋划旅游路线,节后又余兴未减,就把去各地检查视为一种旅游的延伸,乡镇不得不提前上班应付可怕的检查,满足他们“延伸旅游”的欲望(话有些重了,应该叫“愿望”);对乡镇干部来说,不说上班,就是可怜的两三天假,也是每天24小时神经紧绷,生怕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造成安全或稳定问题,想出去玩的也不敢走,生怕一个电话就被召回。此时此刻,与乡镇干部这种焦躁、不安而又不平、失落的心情相反的是,乡镇以上干部可能正与家人或同事朋友一起,在名山大川悠哉游哉、放飞心情吧?因为这种现实的不公与反差,我只能把乡镇以上这部分人称作“假日走读”。 以上几点是我逻辑思维下的“走读”,其实照朱兄的逻辑,“走读”还有很多,而且都是乡镇以上干部存在的“走读”,而且“走读”无处不在。比如,乡镇干部至少中午还在单位或乡下吃饭,就在吃饭的时候,他们可能还在处理着问题;而乡镇以上干部中午回家吃饭是不是“走读”呢?好象应该算是,那如此一来,他们就不能回家吃饭、不能回家过夜了,因为他们尽管居家在县城,但毕竟家就是家,单位就是单位,家不在单位,单位也不是自己的家,就在他们回家吃饭或过夜的时候,恐怕就有来自基层的群众找他们反映问题或进行政策咨询。这是很有可能的,他们不下去见群众,群众就只好登上机关衙门找他们了。群众带着“乡土气味”从大老远赶来,好不容易到县城,找到单位却不见他们,这岂不就是“走读”了?! 以前在个人博客中多次表达这样的观点,乡镇干部不邀功、不图名、不求利,不说无私奉献,至少能在境况、待遇、升迁等方面默默忍受,外界或舆论就不要一而再地从感情上伤害他们了。他们整天任劳任怨,忍辱负重,长期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下生活,什么也不说,什么也没说,怎么就不能让他们的心情平静一些呢?有色镜就那么难摘么?弱势群体就那么容易说事么?让社会公众对他们存在误解就那么好玩么?前面说读罢此文我有一丝忧虑,就是因为朱老兄的这篇大作是出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而且写得又是那么义正词严,我是真的害怕高层受此文的影响,对乡镇干部产生一种致命的印象。他们不怕调查,但他们怕不调查;他们勇于承担责任,但他们不愿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他们不怕工作上的压力和躯体上的劳累,但他们怕精神上的折磨和心理上的重负;他们早已习惯了“傲慢与偏见”,但他们害怕因为持久的“傲慢与偏见”而被“亮剑”。 脆弱的乡镇干部没有任何担待,有些责任他们承受不起,禁受不住,所以他们才怕。 想说的还有很多,最近两年自我感觉才思有些不及以前,但就是乡镇或乡镇干部这个话题,每每触及,毫不夸张地讲,都是张口就来,提笔如注,一肚子话想往外倒。但笔下的文章已经不短,该收尾了。最后再说一句:乡镇干部辛苦一天了,不就是简简单单地回去过个夜么,就惹来如此的诚惶诚恐,大有“地动山摇”之势,至于吗?事情没有那么严重,乡镇干部整体良好,基层能让高层放心!但如果老是观念不改,眼镜不摘,胡锦涛总书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的要求就不好落实了——在落实总书记要求方面,可不敢有丝毫的“走读”! 还是得再补充一句:写作此文,纯属观点间的争鸣,对朱兄本人,绝无半点恶意,真诚欢迎师丽教授和朱波网友有机会来敝处多走走,多看看,了解一些基层的实际情况,感受一下时下乡镇干部的真实情感。 我的观点:这位搜狐博友写得真令人叫绝,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气势磅礴,论证有力,很叫人解气。 都什么时代了,交通这么发达,通讯这么顺畅,还叫嚷着让乡镇干部留守乡镇,这对我们太不公平了。 不公平之一,你县里的干部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在县城买房,我们乡镇干部就不可以。大家都知道,共产党的干部尤其是公务员,一般都不一定在本籍乡镇工作而且流动性也很大,一张二寸半的纸条一到,你就得拍拍屁股走人,所以根本就不适合将家固定在哪一个乡镇,有条件的在县城买房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不公平之二,你县里的干部就可以天天家去老婆孩子热炕头,我们乡镇干部就必须一星期才能回去跟妻儿亲热一下。将孤男寡女的一起关在一个大院里一关就是五六天,你就不怕关出什么问题来? 还有人说什么走读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基层。那么天天住在镇里就与群众打成一片了?!一个心中没有群众的人就是天天让他住在群众家里又如何?就睡觉前那么点时间能干什么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事?再说,群众没事晚上来镇里干嘛?你没事又晚上跑群众家干嘛?这不是让人家说闲话吗?谁不知现在农村留守妇女多。不是笑话,有媒体就煞有此事的报道过。说句中肯的,每天晚上留两位班子成员和两位中层干部值值班应付突发事件就足够了,大可不必将所有镇干部都灭了。真有突击性的工作,不要你说,乡镇干部都是自觉就日夜加班了。 不公平之三,你县里的干部的工作压力普遍的不如乡镇干部,凭什么还要乡镇干部多奉献?大家都知道,乡镇干部是多面手,抓计划生育了,我们都是计生一条线的人;农村经费征收了,我们又都是经费征收员;出现集访越访了,我们又都成了调解员、息访人……另外还有那些不知那天才能忙到头的招商引资和护协税任务。所谓护协税,正解就是将县外、市外,甚至省外的税收吸到本地开票,你说难不难?而且任务是年年加码,一下就是几十万一年。这些,县里的干部,除了专业部门的,是没有的。他们一个部门的人就相当于我们一个镇的人,一个科室的人绝对超过我们一个部门的人,整天就坐在办公室里干那些单一的专业性工作,就这样,还说我们乡镇干部人浮于事,天天回家纯粹是多事。 不公平之四,我们乡镇干部的工资报酬并不比你们县里干部高在哪,凭什么让我们天天与妻儿分居两地?上次工资改革,说将向乡镇干部倾斜,结果下来并没发现斜在哪里。顶多也就是两个“一把手”每月补贴了500元,可那是看在他们工作辛苦的份上的,并不是补贴他们不走读的。况且,其他人等是一分也没有。 不公平之五,你县里干部也好我乡镇干部也罢,现在有不少是通过公务员招录进入机关工作的,仅仅因为岗位的不同,凭什么你县里干部就该高高在上,我乡镇干部就该整天埋在黄土堆里?你有本事也下来锻炼锻炼看看。 不下来,是吧?那我也努力努力,都进城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