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井塘古村位于青州西南十五公里的大山之中,新修的柏油路宽阔平整,一路通达。雨后,去井塘看看,看那绿色葱茏中的石头古村,看那小溪旁的流泉飞瀑。
村头有一土地庙,倒也别致。以前各村必有土地庙,文革中皆毁,此地仍有,倒也难得。
路旁是绿色掩映中的石头房子,仍有人居住。
过井塘古村大门,是青石板新铺就的路,古朴自然。
旁有一亭,曰“裸心亭”,可能是说面对这自然环境,使人能够无拘无束,我们可以把我们禁锢心的外壳扒掉,把该放下的放下之意吧。
前面不远就是古井,"井塘"之名确实源于井塘。
井塘村“村名碑”碑文:井塘距益都镇十五公里,南依玲珑山,明景泰七年吴姓由西吴家井迁此立村。村东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后凿为井塘,故村名依之。
过小石桥,古井的对面有古戏台。
戏台后有关圣庙。
水井是北方干旱地区生活的命脉。人们逐水而居,井是立村的基础。西南山区以某井、某泉为名的村庄有许多。
井是家乡的代表。有成语“背井离乡”。李白《静夜思》中有句“床前明月光”,床亦作“井栏”解。李白看到井栏月光而思家乡。
井是社交场所,取饮用水、洗衣、洗菜的生活活动都在井边进行。许多信息的交流、聚会、祭祀等活动也围绕水井展开。
井塘村三面环山,依山而建,风水极佳,但最佳之处的还是古井周围。
在这里,大山、绿树、古井、石桥、戏台、古庙在这里相互依偎,就是一幅美丽的山乡画卷。
这井沿的累累绳痕,像是在娓娓诉说着历史。
过小桥不远,有一石头城门,打水、出村都要从此门经过。过去,整个村落都被石城墙包围,每隔30米有一炮楼,大山之中这样的村庄,实属罕见。
朝阳透过树林,洒下万道金光,照在斑驳的石道上。就像走进了时空隧道,回到了过去,看到了村子曾经的鼎盛繁荣。
想当年,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井塘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现如今,人去屋空,只有石路、石墙。石屋、石桥、石碾依然。
这被称作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风貌古村落、山东省最美古村的井塘,应该称作是明代建筑遗址更为合适。
走进井塘,就像走进石头城。
他历经500余年沧桑风雨,横跨了明清时代一直到现在。八十年代村民逐渐外迁,房顶塌落,只留石墙。
残垣断壁,也精雕细琢,依然可想象到当时曾经的繁荣。
路边的石碾,记载着井塘的故事。
井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大多都与衡王嫁女有关。明代衡王是嘉靖的兄长,封地青州,有三个女儿。老大老二女婿因细食病而亡,衡王为给三女找一个健壮的女婿,而宴客择婿。山里樵夫吴仪宾卖柴归来,路过衡王府,参加了一顿糊里糊涂的免费午餐,因身健壮,皮黝黑,能吃饭而招为女婿。以后衡王犯事被抄,三女因远嫁山乡而得以幸免。可见,一啄一饮,皆有前定。衡王为嫁女,修官道连接城里与井塘,在井塘修72间房。
井塘村保存的大量完好的明代建筑,就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七十二古屋为中心,形成了以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
井塘民居极具鲁中山区建筑特色,并大量以当地所产青石为建筑材料。
古村豆腐坊中的豆腐豆汁和豆脑,极浓,原汁原味。
石板路石头房古井古庙古戏台静静的伫立在石头的山坡上,井塘,曾经的繁华嘈杂,都已烟消云散。
感叹世事变化太快。遗失了喧嚣,留下了曾经的那份纯净;失落的繁华,催生一份古朴的安宁。
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但愿在我们的那片心灵牧场,依然保存着一份至真至美的彩虹!
来源:行者无疆、青州旅游局、美在青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