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泰山神,源于对原始森林的崇拜。据载:唐朝贞观年间,诸城相州西北,有一处茂密山林,除松树外,方圆十几里多为高大家槐。其中有九棵百年老槐,几人环抱不过来。此山,被乡人命名为“九槐山”。山上的家槐,当地人叫“狗屎槐”。狗屎槐,小枝,绿叶,树姿优美。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喜阳光。树冠圆形,花蝶状。荚果于种子间缢缩成念珠,俗称“槐米”,熟时不开裂,肉质,悬挂树梢,经久不落。
夏末,满树的槐米,多如天上的星星。槐花盛开之时,周围十几个村庄都可闻其槐香,蜜蜂飞舞花间,蝴蝶盘旋枝头,可谓人间一大美景。乡人采摘槐米用于染布或入药,还可做成槐米茶。进入初秋,槐花脱落,结为一串串槐角。槐角扁豆状,透亮。孩童摘下槐角,把果肉外边的胶皮填入口中,竟有甜润的感觉。那些巧手的煮妇,还会做成槐皮冻。霜降过后,把槐角晒干,大锅翻炒,饮后,可治痔疮。
冬天,多余的槐条,可为乡人提供柴火,槐木成才之后,还可打制家具、农具。四里八乡的大户,每到年关都会登上九槐山,怀念远方的亲人。那些衣锦还乡的求学者,也会登上九槐山,坐在八棵槐下,饮茶作诗,乡人也叫此山为“槐(怀)乡山”。大家都说,这是一座仙山。
恰值盛秋,在河南修道的一个道士,做得一梦:梦中东岳大帝昭示,可去一个叫“九槐山”的地方建庙。道士询问大帝九槐山的位置,大帝不语,手指西北方向。道士醒来,作道请符。香未燃尽,符即随风而起,道士跟随其后,经七七四十九天,来到山东诸城,神符停止不动。道士知道这是大帝考验自己的修行,正不知道如何行走,一股浓香从西北吹来,塞满肺腑。举目望去,香气传来之地,烟雾缭绕,仙气十足,道士清楚这就是建庙之地。
道士来到九槐山后,立即飞鸽传书,召集来二十几个清君老道。这些道士不仅运来了诸城难得一见的梁檩木料,还随身携带自己的马叉、大衣箱,箱子里有武士戏服,这些道士不仅武艺高超,还会演戏。
相州本就是块风水宝地,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看到道士在九槐山动工建天齐庙,一些乡贾富户,积极捐款,拿钱拿粮;穷人们拿不出钱粮,就加入到兴建的行列中,搬砖搬瓦,抬土抬筐。
天齐庙,倚九槐山西北角而建。历时一年多,初具规模。庙宇,名叫“栖霞观”。
后经过几年的添建,庙宇逐步完整起来。据说东汉时曾重修。
东离栖霞观一里有余的村庄很古老,名叫“下凤岭”。明洪武二年,赵氏的始祖赵子敬由青州老鸹村搬来九槐山下居住,和老村的人重建村庄后,唤作“北崖头”,后来因地势较高,又紧靠栖霞观,所以改村名为“霞岗”。之后赵氏繁衍为一个大家族,也有其他姓氏迁来,就在东面岭下扩大出了一个新村庄,先是分别唤作“上霞岗”、“下霞岗”(清道光《诸城县志》记载)。后来,人们又根据居住的位置,唤作“西霞岗”、“东霞岗”。九槐山的天齐庙,老百姓也就顺口叫为了“西霞岗天齐庙”。
岳帝被历朝历代的皇帝得到册封,宋代晋为“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元代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代又恢复为东岳泰山神。
坐北朝南的西霞岗天齐庙,占地十余亩。主要建筑有正殿、菩萨殿、关公殿、娘娘殿、配殿、地宫、后殿、东西廊坊、南廊坊、腰屋组成,共36间。
庙宇为砖木结构,土打墙,墙顶小青砖压实,墙体依地形而变化。屋顶覆灰色小筒瓦,单檐悬顶,椽出四进,殿顶小砖,斗拱飞檐,屋角坐神兽。屋脊贴“神上神”。神上神,传说为姜子牙的小舅子。姜子牙没发达前,老婆对他除了骂还是骂,他那个小舅子更是不把他当人待。等姜子牙的小舅子知道姐夫有封神的本领时,就跑来求姐夫给他封个神当当,姜子牙一看所有的神都封完了,就说,封你个“神上神”吧,日晒雨淋。这也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庙门为单独一间,东西前殿,共六间,东为“关爷殿”,西为娘娘殿。关爷殿内关羽塑像威严,左有周仓,右有关平,墙上有描绘关公故事的重彩壁画,正面墙上书四个大字“忠义恒天”。
娘娘殿列一排泥孩,没有子嗣或者久不怀孕的妇女,可在逢六或九,持九尺红布,来殿中“拴娃娃”。在道士的祈福中,按道士吩咐的,说几句话,用红绳在泥孩身上锁一把金锁,头也不回地返回家中,把娃娃“拴”回家去了。得到一男半女后,每月定期来庙里供奉,并且生下的孩子终生不得与庙中的泥孩见面,否则生下的孩子就会遇到灾难,不久夭亡。
穿过廊坊,东西各设配殿,面阔五间。廊坊四架大梁,八根大红柱子支撑殿堂。西为“五神殿”,殿内供奉山神、土地神、水神、路神、火神。东为“十殿阎罗”,殿内绘“小白龙告唐王”、“穆莲僧救母”等。最显眼的墙上画着“油锅炸、铁锯拉、石磨研、大卸八块、割舌头”等。当地老百姓有一句话:看受罪的,不用下廊坊!无非警示人们:天地无私,神明鉴察。不为祭享而降福,不为失礼而降祸。凡人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
出配殿,就到了三间正殿,也叫大殿。大殿西有一钟楼,内悬高约2米,口径若碾底的大钟一口。钟楼上书一幅对联:日落归山初吐月,半夜三更一敲钟。敲钟是向天神汇报人间的吉凶祸福,庙内供铜钟有五,大小不一,排列有序,何时撞、何时敲哪口钟,颇为讲究。据老人说,那口大钟,一生只记得撞了两次,每撞钟方圆十里皆惊,若夏天闷雷,若惊涛拍岸,若群狮怒吼,这一年就是“见年”,也就是说这年颗粒不收。大钟,一旦撞响,就有平民去吃“拥饭”。而其中的一口钟,只有每年的6月和12月各撞一次。平时撞得时间短,次数少。每年的除夕晚上,撞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128下。若是谁128下都听到了,这一年定会万事如意,百事百福。
大殿左前方,坐置一三层香炉,当地老百姓叫“火池”。烧香者,可焚香、拈香、告香、捻香、插香等。大殿两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柏树,古树成荫,庄严肃穆。黄飞虎的雕像坐立中央,头戴紫金冠,手拿绘有七星连珠的笏板,身穿绘有龙腾、七彩云图案的黄色龙袍,威风凛凛。两边伺候的是金童玉女,雄赳赳气昂昂、手执宝剑和银枪的崇黑虎和咤叱虎站立两旁。殿正中上方高悬一块“天齐大圣”金匾,整个殿堂雕梁画栋,金壁辉煌,显得十分威严圣洁。
大殿东,有一个窄条形走廊,专供老百姓“祈雨”用的。走廊两侧,也是两棵百年老柏。
殿后的东北角,有一座无名坟茔,这座坟茔看着与众不同,独成青冢。面积比较大,传说“共圆前步一九三,登至其顶七八天”。坟旁长一酸枣,棘针粗如手指,闷夏雨前,蛇缘其上,或挂、或绕、或抱、或飘……煞是惊秫!
清光绪18年《增修诸城续志》有较详细的记载:此墓,人称“酂王墓”。西汉萧何曾封酂侯,他的后人又封酂侯,东汉邓禹亦封酂侯,此墓为萧为邓皆未可知。惟历载光武十三年天下平定,封禹后为高密侯。诸城与高密接壤,且那时隶属琅琊郡,其墓与邓禹为近,或后人追溯其始封,而称曰酂侯。
但是,本地人都认为是“萧何”墓,也有人说埋着一位姓萧的唱戏的。西霞岗的人,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萧何”墓。他们坚定的原因有三:一是离西霞岗不远有个萧家门口(棘子岭,现在的封家庄),身份至尊,名门望族。二是他们解读“共圆前步一九三,登至其顶七八天”悉,墓主人卒于公元前193年7月8日。而萧何就是这天去世的。三是他们还联想到诸城为楚汉必争之地,韩信坝就在今古县东潍河桥以北处,史上以少胜多,最著名的潍水之战就在此地,萧何之墓在此,也就不足为疑。
他们还叫这个墓为“金头”墓。可是,1957年,民兵掘开庙里的大冢,寻找金头。深挖七八米,不过是一个回填过的土穴,既没有尸骨,也没有构筑物,原来是一座被盗过的虚墓。古时帝王将相豪门贵族,设虚墓以防被盗,是常有的事。由此证实,不管这是谁的墓,都没有葬到这里来。
墓东,是菩萨殿,供奉着千手观音,又叫“千眼观音”。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千手观音的形象,常以四十二手象征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眼表见性。手表妙用。只要虔诚地信奉千手观音,就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大好处。
菩萨殿里,比外地相同神殿多了个“红孩妖”塑像。传说,这是个吃人妖魔,开始就在这一带作恶。附近有个棘子岭,古时叫“萧家门口”(前边介绍过)。这妖魔去萧家讨水喝,萧氏要他先扫一圈场院再喝水,红孩妖气得把萧家人全吃光了。后来,危机周边的村庄,祸及山东。从前孩子出门佩戴“因由”,就是由此而来。据说这样可以免受其害,并以此为依据辨认回家的孩子是人是妖,防止妖怪进家门吃人。后来,妖怪被菩萨(圣宗)捉拿归案,手被戴上镣铐,头被戴上金箍帽,在殿庙里乖乖地站在菩萨一旁。其实,这是古典小说《西游记》里的故事,“红孩妖”应为“红孩儿”,也叫“红孩儿怪”,后来这妖怪被菩萨降服,收为“善财童子”。后来重修庙者根据《西游记》的描述,独出心裁地添加上这个塑像,也就衍生出当地发生的鬼怪故事。
这个故事,我从小就听过无数遍,在我老家宋家泊叫“红头妖”。传说我们老村在东岭上(古县岭),岭上确实挖出过石灯、石枪、石盘、石碗等物件,最多的就是传说的“因由”,一个圆柱形的空心石头筒子。老人说,因为孩子带了“因由”,红头妖进不了庄,吃不到人。没有人吃,红头妖就饿死了。死后,它身上飞出一群红头苍蝇,咬着谁谁死。庄里的人,剩下不多了。过不多久,天上下了一场红雪,整个村庄就灭亡了。
后殿,紧挨着观音殿。是道士居住的地方,共三间。后殿旁边也有一个小钟楼,山里若是起火或庄里有什么应急情况,道士就会敲响这座小钟,让人们有所防备。后殿通向前殿的结构与前边的廊坊雷同,就是窄一些。腰屋里一盘大碾子,碾压粮食用的。碾西的三间为道士磨面的地方,有大磨、水磨。碾东的三间盛放纸草、粮食、山草等。过碾房右转,顺东西走廊就可以进到配殿。东西走廊两旁种植着奇花异草和一些低矮的树木。
最角上,有一扇不起眼的小门,是道士出入的地方。庙墙外千树遮护,老槐在庙的西北角。
三
东西霞岗,以赵子敬的后裔户数最多。西霞岗外姓少,赵姓为庄里大姓,秉承仁良为善的家风,对东岳大帝是倍加敬仰,经常协助庙里的道士赈济穷人,口碑极佳。
盛期的西霞岗天齐庙,院内除了四棵几人粗的百年老柏,还有好几十棵一人环抱不过的狗屎槐。有的老槐年久树空,从枯干的木头上长出“槐莴”,村里有肚子疼、嗓子疼和各种病疼的,都去庙里求道士赐予半颗,回家煮水喝下,不到半天的功夫就会痊愈。在一个干燥的春天,淘气的孩子把空了的槐树肚子里塞满了干草,点着了火,燃烧了三天三夜不见毁灭,临浯都看到火光了。好在老槐长在一块空地上,离庙有一段距离,才没有火及庙宇。
到了节日,善男信女你来我往庙中,道士讲经说道,阵阵钟声,琴声悠扬,香火绵延不绝。站在九槐山上环视四周,潍河北去,荆河东流,青山绿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庙东的西霞岗更是一派祥和景象:商铺林立、刺槐成荫、房屋错落不齐、商贾穿梭左右、老人坐在太阳下谈天说地、小孩嬉戏于街头、妇女洗衣做饭、男人忙碌田间。
最兴旺的时候,庙里有20多个清君老道,种有80亩地,农忙时节,都得雇工劳作。到了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的生日时,更是热闹非凡。年来年往,老百姓就把三月二十八日,作为了“庙会”。
早在半个月前,道士就开始筹划庙会。庙前有一条大路,东通往西霞岗、东霞岗、曹家泊、宋家泊等,西通往徐洞、东西城阳、赵家庄子等。道士在大路的南边,扎起戏台,高约一米,长宽约四米,旁边的大彩棚里,道士全神贯注地念经。到了庙会这天,安丘、高密及西霞岗周边的乡人,络绎不绝前来焚香叩拜。
高筑的戏台上,道士换上戏服,抡起马叉,舞动得出神入化。然后就是戏班上台唱周姑子调。戏班必须先拜庙,后唱戏。听戏的人头攒动,戏场上不时就传来女人的哭泣声,被戏中的故事感动了。
庙前商贩搭棚摆摊,说书弹唱的皆有,魔术马戏更是被人围了个水泄不通。卖菜卖水果卖好吃的,喊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高密炉包,色味俱全;老汤锅,鲜气逼人。云山雾罩的九槐山,香雾缭绕的天齐庙,庙会断断续续达半月之久。
据传,道光十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西霞岗天齐庙会空前繁盛。蓝天白云,花红草绿。庄里的大户请了戏班,提前三日就唱起了黄飞虎《反五关》,乡人聚集台前黑压压的一片。这天,正唱《界牌关》、《汜水关》,戏文:
黄衮:(白)你小奴才!想咱黄门七代奉君,这忠孝贤良者有,叛臣奸佞者无,你这个奴才为了你的妻子妹妹,这点区区的小事,竟敢无端造反,将咱黄门七代忠良之威名,为父我的一片忠心,我的儿啊!
(唱)你就不念了啊
你不该带人马带人马反出五关七代的忠孝名全然不念
咱黄门落叛逆遗嗅万年
黄飞虎:(白)父王啊
黄衮:(白)嗨
黄飞虎:(唱)老父王你在上莫把儿怨
黄衮:(白)你掌嘴!想你者失三纲,乱五常,绝人伦,灭大体,忘国家之皇恩,杀了朝廷命官,你又闯了天子关隘,有辱祖先于九泉,愧对父颜于人世,你忠不尽天子,孝不尽父身,恐命妄为,你还有何言狡辩啊!
黄飞虎:(唱)老父王你在上莫把儿怨
听儿吧冤屈事细对父言
君不正立逼咱大臣造反
因此上带人马反出五关
……
忽然,坐地起了一阵黄风,天上像扣了一个大黑锅,什么也看不见了。戏篷随风而动,随着大风飞进了东南洼。看戏的乡人可吓坏了,都跪下磕头叩拜。道士更是惊慌失措,焚香诵经,大风才慢慢停息。过后人们议论:“黄飞虎动怒,惩治小人。”“有人口吐狂言,天齐老爷恼羞成怒。”……
道士说:“别唱了,不能再揭黄老爷之短了。”
自此,庙会之上再没人敢点唱《反五关》了,黄老爷也再没暴怒过!
还有人说,听戏的时候,男女不能混杂,要男的站在一边,女的站在一边,可能是大帝一直记仇纣王欺负自己的妻子,而触景生情。
明朝万历年间,西霞岗天齐庙进行了整修,以大殿前四块石碑为证。
四
西霞岗附近的乡民,对东岳大帝都极度的敬重和尽心供奉。庙成了他们惩恶扬善的一把尺子。传说“十殿阎罗”里供奉着一秆秤,此称叫“警示秤”。
西霞岗一个王姓卖肉的,人送“一刀切”。他卖肉不用秤,一刀下去就是你要的斤两,不差分毫。
村里一个多事之徒,跟“一刀切”打赌,要肥肉三两三,瘦肉三两三,不肥不瘦的肉要三两三。“一刀切”刚要下刀,多事之徒问:“差一两怎么半?”“一刀切”说少一两,拿我身上的肉补上。多事之徒不屑一顾:“谁稀罕你的肉。”此时,“一刀切”的媳妇正在肉摊边忙乎,“一刀切”一急,说:“不用说少一两,就是少半两,我也用你嫂子的乳头补上。”多事之徒本来就不怀好意,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一刀切”捉刀在手,手起刀落,看得人眼花缭乱。也就一分钟的功夫,三两三肥肉、三两三瘦肉、三两三不肥不瘦的肉,就摆在众人面前。多事之徒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一秆秤,一称,肉不多不少正好少了半两。没等众人回过神来,“一刀切”撩起媳妇的衣襟,轻轻一划,其中一个乳头不偏不倚地落在那堆肉上,正好九两九。
此后,“一刀切”神秘消失,有人说他因为羞愧闯了关东。
后来,有好心人找来那秆秤,校对之后,发现整整短了半两,看来多事之徒恶意做了手脚。
为了纪念“一刀切”童叟无欺、言出必行的品行,庄里德高望重之人征得道士的同意,把这秆秤供在配殿,以告诫后人:不管为商还是做人,都要诚实诚信。
这秆秤的故事,也道出了王姓族人的忠厚敦实。
东岳大帝,是不可亵渎的。庄里有的孩子不知道敬畏大帝,胡乱钻进庙里,把自己身上披的破蓑衣披在了大帝的身上,口里胡乱说着什么。回家不久,生了一场怪病,就死了。
有的孩子打鸟打到庙里去,在庙里转了半天,也出不来。好不容易回到家,就昏睡说胡话。家里的人去庙里叫魂,炕上昏睡的孩子,就说:“我不知道这是只神鸟,快放我回家吧,我大大(父亲)来领我了。”可是,叫魂也有叫魂的规矩,必须在规定的时间,离开庙宇。没想到这家的父亲,在庙里东看西看,耽误了魂出庙的时间。不几天,丢魂的孩子,也死了。
哪家的孩子病了,经人指点,说丢魂了,就来庙里喊魂,喊过之后,要立即离开,还没到家,病恹恹的孩子竟然活蹦乱跳了。
一个寒冷的冬天。西霞岗一陈姓,晚上几次梦到天齐庙。他早起来到庙前,见一要饭的饿昏过去。他把这个要饭的背回家中,给熬了顿地瓜干黏粥喝了下去,要饭的才缓缓醒来。陈人照顾了要饭的几天,直到他康复离去。
后来,穷困的陈姓家族,竟好转起来。也因为这件事,陈人要求后人多做好事,从善积德。
五
抗战时期,相州民不聊生。天齐庙也由兴旺转为衰落,但是自古就有匪不坏庙之说,庙里的道士以此还掩护了不少被土匪追杀的老百姓和抗日志士。原先的老道士相继去世,最后只剩下七八个道士。
据传,西霞观按道观家谱载,千年延续不乱。由“柏”字辈的庄柏成、庄柏武到“火”字辈的孟火凤……
某日,院墙惊现格条,人们莫名其妙,趋若观之,一片哗然,这不可思议的格条究竟处分了谁?
后人诗曰:道神圣情神圣?道士娶亲最高兴。孟火凤坐在花轿里,两眼一动也不动。大喜日经庙门,道友不识恋红尘。洞房夜花烛时,凤弥欢颜道法耻。
解读诗文,回放那时那地,火凤风流倜傥,文武双全,诵经路上,莺莺燕燕,我我你你。道长圣明,格条律之,违者,绳之、触者,处之,道法尊严,圣不可犯,以警世人。
随着战乱的爆发,道士万般无奈云游而去,只剩下一个“火”字辈的王火林,老家安丘临浯南二林村的。王火林,也成了末代道士。
当时张步云的部队经常从庙前的大路上行军,遇到雨天道路泥泞难行,也有士兵揭了庙墙上的砖块垫路,庙里的道士只有一个,他无力整修,随着雨季的到来,一些墙段出现坍塌的现象。
1947年,破除迷信时,庄里的贫协主任带领几个人,把绳子套在脖子上,把大殿拉倒。有的人还把庙上的砖瓦石块拉到自己家中建房,把大树砍伐了做烧火柴。因为树粗砍伐不了,就把树枝先锯掉,然后再切割树干,看到的人无不触目惊心。
道士王火林不舍得离开庙宇,但是大势难违,他就在西霞岗住了下来。后来和一个看赵家祠堂的老太结伴相依为命,老太先他去世,后来生活无法自理的他,被他侄儿接回了临浯。
天齐庙,最后成了学校。过不几年,被彻底拆除。
1974年,洪水过后,西霞岗和东霞岗都实施了搬迁。西霞岗搬到离天齐庙仅200米的地方,东霞岗搬到西霞岗的北边。随着水土流失和土岭改造,庙址的地形平落了下来,所有的树木也杳无踪影。
尽管庙宇拆除了,但是每到初一十五,那些赤诚的信女善男,还来庙址烧香磕头。到了旱年,庄里的老人会自发“团钱”,去庙前祈雨,很是灵验。死后的人,逢“七”进庙“托七”,也只有来到这里,才会短时间内拖到。但是,在那个破除迷信的年代,人们都是偷偷来的,很多是在半夜来的。
我的老家离西霞岗也就五里之遥。从小就听父辈说起过这个庙,说这个庙的肃穆和威严,说这个庙的种种故事。
二姐嫁去西霞岗赵家,更是如雷贯耳了很多关于天齐庙的故事。她有一个本家老婆婆,还经常教她诵经,什么菩萨咒、大悲咒等,二姐学得虔诚,学得一板一眼。二姐本就是个善良勤劳的女子,来到赵家更是耳濡目染赵家的家风,越发贤惠孝敬。初一十五去庙上烧香,只要不是外出,从不间断。
父亲病重之时,正是大姐的女儿结婚,可能父亲等着大姐,连着发了两次昏。一个精于此道的嫂子说:“都说生不容易,走也不容易,咱大大就是过去了咱村的庙,也过不去西霞岗的庙。”
可见,西霞岗的天齐庙,在人们心中的分量,还有它的生杀大权。
父亲,去世于腊月的二十七日。
逢七。
都说,逢七就要在那边受罪,也只有去求救于东岳大帝,他手下留情,才会赦免你的罪过。
二姐说:“大大不会受罪的,我每月都去庙上烧香磕头,一托就会托着的。”
果真,父亲的魂灵,一托就托着了。
婆家就在西霞岗岭下的徐洞村,不到二里。公爹去世的时候,也逢“七”。大嫂和二姑姐就来西霞岗岭下托的。也因为是在天齐庙下,公爹的魂灵,也一托成功。
都得益于,东岳大帝对这片土地上子孙的呵护关爱。
欣逢盛世,国运昌隆。淳朴善良的西霞岗人们重新为天齐庙立碑,让威行天下的东岳大帝施恩泽惠于万民,也让这一片土地上的民众从善积德,民安物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