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静静卧在山坳里的小村叫川底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约已5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76套、689间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现隶属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位于北京城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中,海拔650米,属于太行山脉,距北京城区九十公里.今年的四月中旬慕名一游,贴出来,有兴趣的朋友也可去一看.

清早,乘地铁的人还不是太多,车厢里还比较空阔.还有个座位可以坐. 为赶公交车,星期天起了个大早,五点三十分于北京广安门北站乘109至宣武门转地铁一号线,至复兴门倒地铁二号线,于二号线西行的终点苹果园站下车,在这里再转乘929支线达川底下村.这班车每天只有七点三十分和中午十二点二班,返回北京时,只有下午三点的一班.票价是十块钱,如果您办了北京的公交卡,刷卡消费可以打八折.

下地铁在苹果园等公交时,已是早上七点多了,早上的阳光洒在前边的高压线杆上,反射出金属的亮光.高压线条在尉蓝的天空下显得整齐好看.
 七点三十分,公交车准时发车. 走的是109国道,要行至84.9公里处下国道右前行5公里便可到川底下。前面的路,虽然高低不平,但还是平坦的.但因为经过的是山区,很多路段算不上宽阔.行车时间大约二个半小时.如果在苹果园合伙包个人面包车,约一个半小时可达,如不砍票价,每人十五块.九十公里路,还不算太贵.


汽车沿蜿蜒的公路行驶,时而山腰,时而山脊.路边的景色十分好.山上开满春花.山涧的泉水汇成一个个湾,湾边的柳树刚刚挂绿,已是四月中旬,感觉北京的春天好象来的晚一些.
 爨, 这个字念做cuan,四声. 川底下在一九五八之前叫做爨底下。爨底下村名的由来据村口的村牌介绍,此处在明朝为军事隘口“爨里安口”,小村位下其下方,因此得名.又因为村民都姓韩,为明初山西移民,韩与寒同音,寒为贫穷之态,韩姓祖先为使家族发迹、富足,因而起名爨底下。爨字在当地有这样说法“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把寒气都烧没了,贫穷之态也便没有了。一九五八年简化地名时,改为“川底下”但现在当地人还是叫做爨底下。在109国道的指路牌中也是称做爨底下的。 要进爨底下,先要留下“买路钱“二十块,呵呵!

 写在这古老的墙壁上的字,村口的古树,显出了小村凝重的历史. 村子比较小,只有三十五户人家,九十三口人,三十三家姓韩。另有两家外姓,一家是上级派去的王姓村长家,另有一家在本人看来应算做是世外高人的董先生了。 
隆鑫客棧 
百顺客棧 川底下村三十五户人家,家家是客棧,住宿方便而便宜,每晚十块到二十块不等,被褥整洁.吃饭也不贵,如不讲究,一餐十块钱吃得非常不错.我吃饭的那家,一碗地道的手擀面加少许的鸡蛋汤,一小盘拍黄瓜八块钱.去时年轻的女主人正在院子里认真地写入党申请书,本人虽不是党员,但对于这种向党靠扰的精神给予了大大褒扬,并感觉这样自已想词写太慢,出主意网上拉一篇上交. 
呵呵,这对恋人好象要住农家客栈了.
 老人和孩子 在村里,看到很少的村民,本来就不到一百人的村子,人也就是不多,看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的一代也许已出了大山.
 古民宅
 巷口的少女
 殘缺的墙,如保保护应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村中的长安街.最大的巷子,沿着它可通向当年拥有五间宅院的财主家.
 N形山路
 古老的碾盘 
门前的儿童 
[em07]
 普通的星期天,游人还是挤满了山村

 可以看出村子分上下两层,依山而建
 村子最宽巷子的入口
 俯看四合院 村民居住的四合院都编号了的.有一人家家中挂着主人与葛优,徐帆,冯小刚等的照片,问及原来他们到这拍过电影,便是"手机".是十三号院还是九号院记不清了.严守一回的河南老家就是这个村的这个院.
 严守一用自行车带他嫂子到城里打电话找牛三斤就是从这条村前的路出发的.

刘德华拍电影搭建的小煤窑,听说刚拍完,尚未拆除.不知拍的啥.
 前面说过的董先生
董先生六七年毕业于首师大,曾任美术老师,八四年拜齐白石四子齐良迟为师学习大写意花鸟画.九五年到川底下写生,便爱上这个小村,九六年买下小村一院落(编号为一号)定居至今. 董先生为小村的文化旅游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当年与汪尧民,吴冠中等画家一起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十余年来与爱人一起拿出了工资的大半,约十万元印刷了大量的宣传材料.由于对小村的贡献,村民及村委会特授予董先生"荣誉村民"称号.
 董先生的小院
董先生及爱人待人热情,游人入院参观,积极讲解小村文化历史.  董先生从小院北望看到的山体,呈睡佛头与卧虎像.

仔细看一下,真是很象.


最高处的五间房子就是当年财主家的住宅.

再看川底下 结束,谢谢浏览!对摄片多提建议和批评,将感谢非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8 20:30:2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