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42|回复: 2

[转帖]2006中国小说半岛都市论坛摘要

[复制链接]

222

主题

4539

帖子

2万

积分

贵宾

Rank: 4

积分
29787

银奖版主新年送“福”吉祥兔

发表于 2006-5-30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p><font face="楷体_GB2312"><span class="f14"><img src="http://www.bandao.cn/news_image/17/177171_2.jpg" border="0" alt=""/></span></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5月 28日,在中国小说学会第二届学会奖落幕之后,百余位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会聚黄海饭店,在 2006中国小说半岛都市论坛上,针对目前文学的现状、小说家面临的困境、文学与市场化、如何发展青年作家等主题展开研讨。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期刊的主编,海外华人作家以及获奖作家各抒己见,探讨文学发展的途径、小说繁荣的妙策。他们的发言精彩,不论是对文学的观点还是对当下文化界的洞察,都充满了智慧,我们将论坛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font>
                <br/><br/><span class="newsk14b">动刀子,小说寻找出路 <br/><br/>陈晓明(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span>
                <br/><br/></p><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4502_UOFWU0UQ.jpg" alt=""/></div><br/><br/>&nbsp;&nbsp;&nbsp;&nbsp;自从上世纪80年代,小说创作被写作取代,作家迷恋宏大叙事。写作无限的简约、退化,经历个人写作、身体写作、亲自写作、博客写作。上世纪80年代,对纯文学的渴望,于是呼吁回到纯粹文学,那时,个人的写作有历史的真实性,捍卫文学。这和五四时期的捍卫文学的童真性是一致的。文学写作成了两极,捍卫童真(纯文学),出卖童真(网络时代的博客写作)。小说到了严峻的境地,作家不惜“动刀子”来保卫童真。我列举最近几年有分量的小说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些小说中都动了刀子。 <br/><br/>&nbsp;&nbsp;&nbsp;&nbsp;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最后主人公动了刀子,最不可能动刀的人用刀解决问题;映川的《不能掉头》是奇异的小说,孱弱的缺乏男性阳刚特征的黄羊杀了经常侮辱他的胡金水逃亡在外,但是到最后竟然似乎是一个梦。 <br/><br/>&nbsp;&nbsp;&nbsp;&nbsp;再比如,《秦腔》里的引生一开始就用刀切去了那东西,也就是砍去了《废都》里面的东西,伤口就在那里,疼痛就在那里。一开始就动了刀子,贾平凹不愧是大师,《秦腔》前半部分太精彩了。 <br/><br/>&nbsp;&nbsp;&nbsp;&nbsp;再比如毕飞宇的《平原》,最后,女知青、生产大队的队长吴蔓玲疯了,扑上去咬端方的脖子,牙齿也可以看作刀子的变形。 <br/><br/>&nbsp;&nbsp;&nbsp;&nbsp;从新石器时代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刀子,能否切开小说的新时代,尚不可知。刀的出现,意味着寻找力量,需要强大的历史一直向前推进,现代性的压迫,小说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全知全能的视角,现实的压力之下,刀子就出现了。但能否解决现代性的表达方式。映川的《不能掉头》是用梦对刀的推翻。 <br/><br/>&nbsp;&nbsp;&nbsp;&nbsp;我对小说中的刀具感兴趣,为什么频繁动刀子,枪似乎一直缺失。在现代性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要想杀开一条血路,还需从现代思想、学术等方面寻找新的经验,小说这方面的吸取不够。 <br/><br/><span class="newsk14b">小说家面临的困境 <br/><br/>李敬泽(《人民文学》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 <br/><br/>李敬泽</span>
        <br/><br/><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4525_2JCPY4YU.jpg" alt=""/></div><br/><br/>&nbsp;&nbsp;&nbsp;&nbsp;从去年到现在读了好几部长篇,大师、中师、小师都出长篇,架势端得很吓人。写着写着,到一半就不行了,不了了之。不是说定力不行,也不是说作家不认真,但为什么还是不能够书写完整?为什么不能非常有力地从头到尾饱满地贯穿?说明在这个时代,作家在写作中普遍面临困境。 <br/><br/>&nbsp;&nbsp;&nbsp;&nbsp;这是当代文学作家们的共同困难,不是个别作家的问题。在长篇小说里建构一个世界,完成精神上的叙事,由精神的起点到终点,这是作家的初衷。但是要完成这个精神上的叙述是困难的,怎么说服自己和读者,作家写到一半,心中茫然,作家走向终点时不足以说服自己,勉强收场。我对此也很困惑,这已经超出了作家个人写作的范围,和我们的精神境遇有关联。古典小说里的起承转合、统一连贯的叙事性,是否还存在,值得深思。 <br/><br/>&nbsp;&nbsp;&nbsp;&nbsp;在上海开的艾伟的作品谈论会上,私下里,艾伟说,他想写善与恶这样的主题。作家都有很大的雄心和精神叙事的冲动,都有成为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梦想。在这个时代有没有可能成为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如果不能,我们成为什么?以什么样的艺术信念、艺术途径走进文学,依然是个问题。我们应该面对时代的现实,除了理想之外,还应该有一点现实感。艺术家需要对现实有一个明澈、透彻的把握。 <br/><br/><span class="newsk14b">小说逐渐向传统回归 <br/><br/>孟繁华(著名文学评论家)</span>
        <br/><br/><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4546_9Z0N2SYX.jpg" alt=""/></div><br/><br/>&nbsp;&nbsp;&nbsp;&nbsp;说实话,开会害怕发言,关于小说该说的话似乎都已经说完了。 <br/><br/>&nbsp;&nbsp;&nbsp;&nbsp;最近五六年小说创作变化大,逐渐向传统回归,重视传统资源的挖掘。这里的传统有西方的文化传统,也有中国的古典小说的传统。就像李师江这样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家,写的小说里的颓废荒唐、嬉笑怒骂、玩世不恭,都带有旧小说里的文人气。 <br/><br/>&nbsp;&nbsp;&nbsp;&nbsp;上世纪80年代,小说急于走向世界,向前跑,处于弱势文化的心态,向略萨、博尔赫斯学习。美国欧·亨利的小说也是借鉴的对象,小说叙事是漫不经心的,到了最后,来了一束光亮。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乐于向传统学习,向传统寻找资源,这是好的现象。五四以来,小说已经变成了“大说”了,它所承载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的小说向传统学习之后,就回归到小说的本源了。 <br/>

222

主题

4539

帖子

2万

积分

贵宾

Rank: 4

积分
29787

银奖版主新年送“福”吉祥兔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span class="newsk14b">要发展青年作家 <br/><br/>胡平(中国作家学会鲁迅研究院副院长)</span><br/>&nbsp;<br/><br/><div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5549_PQA3YHQ3.jpg"/></div><br/><br/>&nbsp;&nbsp;&nbsp;&nbsp;犬儒主义文化思潮的盛行,小说创作的精神资源匮乏。反映到作家创作中,由于非文学因素的影响,创作整体就受到影响。刚才几位评论家谈到小说发展的可能性、前途、文学与市场的关系。 <br/><br/>&nbsp;&nbsp;&nbsp;&nbsp;从最近的长篇来看,《笨花》《秦腔》《生死疲劳》,令人振奋,内敛,成熟,取得相当的成就。小说边缘化,很大程度上是被影视剧挤到边缘,小说在与影视的竞争中形成被动的局面。不必担心影视剧对小说的冲击。最近有关部门对影视的表现题材做了一些限制,而小说创作相对来讲,有更多的自由。 <br/><br/>&nbsp;&nbsp;&nbsp;&nbsp;小说要有新的发展,因为读者主要是青年人。“80后”的作品几十万的发行量,我们不得不关注这种新的发展。小说出现了新的循环和起点。“80后”作家新一代与“70后”作家有本质区别。 <br/><br/>&nbsp;&nbsp;&nbsp;&nbsp;“80后”是老三届子女,他们有什么价值观念,也可以看出老三届给予他们什么教育和影响。从新中国诞生到老三届,历经坎坷,到今天,“80后”出生面临巨大生存压力,自我压力、孤独、调侃、消解,文学形态和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只有他们自己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人相近。为何韩寒作品受欢迎,表明小说有了新的题材需要新的增长点。韩寒作为“80后”与白烨论战,开辟挑战传统、挑战精英的时代。小说面临的最主要的工作,应是团结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小说学会也要发展青年作家。他们的作品幼稚,如不承认传统,小说传承不下去,但他们又是有才华的。这里有艺术规范的问题小说与过去生产方式不同了,现在的写作变得太容易了。“80后”能走多远我也是持一个怀疑的态度。 <br/><br/><span class="newsk14b">小说期刊的尴尬与变革 <br/><br/>秦万里(《小说选刊》副主编)</span><br/>&nbsp;<br/><br/><div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5611_RFNXURA9.jpg"/></div><br/><br/>&nbsp;&nbsp;&nbsp;&nbsp;我就作为办刊的来说一下。现在最尴尬的就是文学期刊。我问过《东方美食》的同志,人家一个月出五本。《小说月报》应该说是全国文学期刊之首,但是后面的差距就大了。《小说选刊》总体上也是往下滑,经过大家的努力,现在的情况有所好转吧,这可能也与改版有关。这次改版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比如读者的热烈反响,中央电视台的一个编导给我们写信,让我们感动,我们想给他寄杂志,他谢绝了,觉得订阅好;文化圈内的一些人也都表示支持,改版第一期后,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以90多岁的高龄写信,给编辑部发来了一篇近两千字的信函,“一篇不剩地全看了”,从内容到形式对改版给予肯定。 <br/><br/>&nbsp;&nbsp;&nbsp;&nbsp;我们办刊的人经常感到要和圈子里的人一致,但是圈子里的人和读者的看法是不是一致呢?我们办刊的人天天都在琢磨这个事。文学面临的尴尬,其实也是办刊的人面临的尴尬。我们在改版时增加了一些言论的内容,读者对这些言论的反应也是令人意外的,关注度达到了百分之八十。 <br/><br/><span class="newsk14b">作为一个作家写作像生孩子 <br/><br/>张翎(来自加拿大,海外作家)</span><br/>&nbsp;<br/><br/><div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5621_GMA92BWQ.jpg"/></div><br/><br/>&nbsp;&nbsp;&nbsp;&nbsp;我在这里讲话感觉身份比较尴尬。长期生活在海外,我对国内这边文学写作的程序有一种疏离的感觉。我是1986年到加拿大的,我的职业是听力康复师,我从来没有以写作为生,真正开始比较连贯的写作是在上世纪 90年代中期。此时,最初移民生活的艰辛带来的那种疼痛感已经渐渐淡化,自己变得麻木,但这种麻木也带给我一种收获,作家与个人经验有一种距离,可以获得一种写作的距离美。 <br/><br/>&nbsp;&nbsp;&nbsp;&nbsp;我一直觉得,我的作品在出版、发表、阅读、批评过程中是跌跌撞撞的,但我有幸撞到了小说学会,获得了它的认可。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我作为一个作家,写作就像生孩子,孩子的成长过程,家长是没有左右能力的,我能做的只是用饱满的情绪来孕育它。 <br/><br/><span class="newsk14b">希望多写生态文学 <br/><br/>梁丽芳(来自加拿大,海外作家)</span><br/>&nbsp;<br/><br/><div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5630_OZ0O5488.jpg"/></div><br/><br/>&nbsp;&nbsp;&nbsp;&nbsp;我一直生活在海外,1979年开始接触中国文坛,是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本台湾当代文学作品集收集资料。此后的20多年间,我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海外汉学家注意到中国文坛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研究的重点转向对文学技术的研究。 <br/><br/>&nbsp;&nbsp;&nbsp;&nbsp;我现在希望中国作家多写一些大自然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生态文学。同时,希望多一些有“文人气”的作品。 <br/><br/>&nbsp;&nbsp;&nbsp;&nbsp;现在海外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了解还非常有限,我现在正在写一本推介中国当代作家的书,希望海外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 <br/><br/><span class="newsk14b">小小说与大众文化 <br/><br/>杨晓敏(《小小说选刊》主编)</span><br/>&nbsp;<br/><br/><div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5638_NXRP5YAD.jpg"/></div><br/><br/>&nbsp;&nbsp;&nbsp;&nbsp;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创新,它不是小品,不是故事,不是短篇小说的缩写,而是具备独立品质和尊严的一种文学样式,自有其相对规范的字数限定(1500字左右)、审美态势(质量精度)和结构特征(小说要素)等艺术规律上的界定。小小说不仅具备人物、故事、情节等要素,还携带着作为小说文体应有的精神指向,即给人思考生活、认识世界的思想内涵和智慧含量。之所以称小小说为“平民艺术”,是指小小说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雅俗共赏)、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贴近生活)、大多数人读后都能从中受益(微言大义)的艺术形式。 <br/><br/>&nbsp;&nbsp;&nbsp;&nbsp;方兴未艾的小小说,还是一种相对稚嫩的文体样式,客观上讲,它的成长期太短了。我们写诗,起码可以追溯到唐诗宋词的起承转合参照;我们写长、中短篇小说,四大名著和三言二拍,早在形式和内容上树起了里程碑;我们写散文,唐宋八大家也更属早行人了。我们写小小说,拿什么来作为理想中的标高呢?虽有《世说新语》《唐元话本》《聊斋志异》等文本源头,但它们仅限于笔记、小品、传奇、随笔之列,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小小说完整的文体特征。国外创作小小说的历史稍长,但真正进入国内读者视野,充其量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对于中国的小小说作家来说,创作出浓郁的具有民族气派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小小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30 9:27:53编辑过]

222

主题

4539

帖子

2万

积分

贵宾

Rank: 4

积分
29787

银奖版主新年送“福”吉祥兔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span class="newsk14b">文学作品的中国特色 <br/><br/>吴秉杰(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span>
        <br/><br/><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4611_E9XIPEPY.jpg" alt=""/></div><br/><br/>&nbsp;&nbsp;&nbsp;&nbsp;三个获奖作家(刘醒龙、陈应松、魏微)的获奖作品都具有中国特色,都有一种人类性的追求。描写的日常生活非常精细,是中国的风情和生活方式,外国文学不可能这样。文学的中国特色和人类性的主题,是很重要的问题。自从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的探索是科学、民主,没有找到中国特色,后来的革命文学除了革命,就是文学的政治路线,还能有什么追求?上世纪80年代的启蒙文学也没有找到中国特色,急于和外国接轨。新世纪初的小说研究不能忽视,小说家自觉地寻找中国特色,而且反映的主题有公平正义、民族反思、穷人与富人这样全球都面临的人类主题。 <br/><br/>&nbsp;&nbsp;&nbsp;&nbsp;小说家由现实的矛盾引起创作,而文学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优秀的文学作品又丰富人们的情感。最初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选的上榜小说,曾引起人们的惊讶,当然也很引人关注,为什么这样排行?现在来看,这可能是中国文学的新的起点。 <br/><br/><span class="newsk14b">为现实主义小说正名 <br/><br/>刘醒龙(获奖作家)</span>
        <br/><br/><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4621_E0FYOGHR.jpg" alt=""/></div><br/><br/>&nbsp;&nbsp;&nbsp;&nbsp;写小说的人是很感性的,对小说的感性认识深,像在这样的场合发言,有点勉强,很想听听理论家怎样说。这是我的一点真心话,高屋建瓴地谈小说的现状,毕竟是我能力所不及的。 <br/><br/>&nbsp;&nbsp;&nbsp;&nbsp;我想谈的是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确是需要正名,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是这的确是我的感受。 <br/><br/>&nbsp;&nbsp;&nbsp;&nbsp;看一个作家或作品有没有对现实功利的不屑与反叛,有没有对现实的个性梦想和人文关怀,决定着他们现实主义身份的真伪。 <br/><br/>&nbsp;&nbsp;&nbsp;&nbsp;曾经用多种方式行走于著名的长江三峡,我觉得那是一种很好的比喻:“现实主义”是运载我们到小三峡中的大客轮;“浪漫主义”是从客轮上下来,换乘的各种各样的去小三峡中的小船;而“先锋主义”则是从小船上下来,到了小小三峡口后,想要获得超级爽快的漂流而必须换乘的竹筏和橡皮艇。 <br/><br/>&nbsp;&nbsp;&nbsp;&nbsp;很多时候我们话题最关注的是作为三峡一部分的小三峡和小小三峡,因为它们对感官的刺激来得更猛烈和更直接。而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知,则需要极大的才华。 <br/><br/><span class="newsk14b">小说的三个标准:真实、感动、疼痛 <br/><br/>陈应松(获奖作家)</span>
        <br/><br/><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4631_GJSWOWVE.jpg" alt=""/></div><br/><br/>&nbsp;&nbsp;&nbsp;&nbsp;我还是要表示感谢,谢谢中国小说学会的赞赏,谢谢半岛都市报社,给我发奖金。 <br/><br/>&nbsp;&nbsp;&nbsp;&nbsp;小说家对于小说怎样写作,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我参加过多次小说的研讨会,总感觉不太适应。小说家不应该承担与自身不相称的东西,作家不需要在聚光灯下表演,作家也不要粉饰。我认为,小说只有好坏,没有流派。好的小说的标准我界定为:真实、感动、疼痛。我在《太平狗》的创作谈中写道:作家是孤独的,我没有什么特长,只好写小说。 <br/><br/>&nbsp;&nbsp;&nbsp;&nbsp;我的小说中更注重细部的力量。昨天参观青岛的老建筑,发现青岛的老建筑和周围的环境非常协调,细部也充满了趣味,设计别具匠心,青岛的老建筑的整体与背景和周围的楼房有呼应。而武汉的建筑似乎粗线条了一些,造型也不好,更谈不上整体的连贯与呼应。我觉得小说就像青岛的老建筑,讲究结构,注重细部,整体协调,呼应关联。  <br/><br/><span class="newsk14b">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br/><br/>谢有顺(著名文学评论家)</span>  <br/><br/><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5525_1IIR12KW.jpg" alt=""/></div><br/><br/>&nbsp;&nbsp;&nbsp;&nbsp;罗伯·格里耶说过,所有的作家都是现实主义作家。在读者眼中,经验的真实性不足,胡编乱造,描述生活的虚假经验,蒙骗读者,就会撕裂读者对小说的信任感。 <br/><br/>&nbsp;&nbsp;&nbsp;&nbsp;卡夫卡的《变形记》《地洞》,每个细节真实,整体寓言。中国作家相反,作家写作没有充沛的世俗性,他的小说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红楼梦》写茶就是茶,曹雪芹写什么就是什么。现在作家无法建立坚不可摧的细节,没有胆量也没有信心写,当代作家不碰器物,不敢写细腻的东西,因为他不知道器物的流变,丝绸的光泽。苏童写《妻妾成群》,无法写帝王生活的细节,就是这个原因。专家即常识,沈从文就是这样———丝绸一出土就能证明年代产地,就有发言权,细节不真实就容易瓦解小说的整体,所以要求作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br/><br/>&nbsp;&nbsp;&nbsp;&nbsp;我们如何向作家要求更多经验的真实性,作家在经验上的漏洞会撕裂小说的说服力。《达·芬奇密码》中每个道具都是真实的,但一个大的故事架构是虚构的,而我们一些作家创作的作品却恰恰是相反的。他要写一个现实主义的家族史,然而他的细节却无法说服我。有一个作家写一个人对文学圈的愤怒厌倦,他写道,那些寄来的期刊报纸,连看也不看,扔进马桶里冲掉。试问,中国有这样的马桶吗?还有一个作家写这样的情节,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在树叶上刻上“我爱你”三个字,作为爱情信物,多少年过去了,女的又看到这个刻着“我爱你”三个字的树叶……这样的细节让人生疑,违背常识和常理。 <br/><br/>&nbsp;&nbsp;&nbsp;&nbsp;我不想谈小说的精神和灵魂,希望作家提供更多的物质、世俗和经验,而这个重要的问题,别忽略了。 <br/><br/><span class="newsk14b">小说读者到哪里去了 <br/><br/>王干(《中华文学选刊》主编)</span>
        <br/><br/><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5536_AAPOSC6J.jpg" alt=""/></div><br/><br/>&nbsp;&nbsp;&nbsp;&nbsp;我想说的是“让小说回家”。小说离家出走的时间太长了,从 1985年就开始了。其实 1985年是文学史上重要的一年,是变革的一年。但是,1985年以后一些当时风头非常强劲的作家现在都不写了,马原、韩少功、刘索拉、徐星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渐渐地不写小说了,为什么?小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看,没有人看就是博物馆里的艺术,我们今天小说的读者到哪去了呢?我们的小说家在1985新潮的时候,是为评论家写作,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有经典情结,希望能够在文学史上留下来,结果一个很坏的影响就是把读者给赶走了。小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很多。但关键是有人看,文学史上留下了,还是被读者认可。比如四大经典名著。 <br/><br/>&nbsp;&nbsp;&nbsp;&nbsp;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小说写的像电影,像电视剧,小说的读者到哪去了?网络出现以后,写小说不像上世纪 80年代,发表需要期刊,出版也相当困难,今天写小说变成一个无门槛的行当,上网贴,或者买个书号就能出版,我们很多的小说读者变成了小说作者。重新找回小说的读者,成为我们今天小说家的艰难课题。如果读者锐减,小说家拿60万元的奖金,心里也不舒服。小说最初叫话本,就是让人听,让人看的。培养新的小说读者,使我们的小说更加有人气。小说的终端在读者那边。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