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newsk14b">要发展青年作家 <br/><br/>胡平(中国作家学会鲁迅研究院副院长)</span><br/> <br/><br/><div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5549_PQA3YHQ3.jpg"/></div><br/><br/> 犬儒主义文化思潮的盛行,小说创作的精神资源匮乏。反映到作家创作中,由于非文学因素的影响,创作整体就受到影响。刚才几位评论家谈到小说发展的可能性、前途、文学与市场的关系。 <br/><br/> 从最近的长篇来看,《笨花》《秦腔》《生死疲劳》,令人振奋,内敛,成熟,取得相当的成就。小说边缘化,很大程度上是被影视剧挤到边缘,小说在与影视的竞争中形成被动的局面。不必担心影视剧对小说的冲击。最近有关部门对影视的表现题材做了一些限制,而小说创作相对来讲,有更多的自由。 <br/><br/> 小说要有新的发展,因为读者主要是青年人。“80后”的作品几十万的发行量,我们不得不关注这种新的发展。小说出现了新的循环和起点。“80后”作家新一代与“70后”作家有本质区别。 <br/><br/> “80后”是老三届子女,他们有什么价值观念,也可以看出老三届给予他们什么教育和影响。从新中国诞生到老三届,历经坎坷,到今天,“80后”出生面临巨大生存压力,自我压力、孤独、调侃、消解,文学形态和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只有他们自己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人相近。为何韩寒作品受欢迎,表明小说有了新的题材需要新的增长点。韩寒作为“80后”与白烨论战,开辟挑战传统、挑战精英的时代。小说面临的最主要的工作,应是团结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小说学会也要发展青年作家。他们的作品幼稚,如不承认传统,小说传承不下去,但他们又是有才华的。这里有艺术规范的问题小说与过去生产方式不同了,现在的写作变得太容易了。“80后”能走多远我也是持一个怀疑的态度。 <br/><br/><span class="newsk14b">小说期刊的尴尬与变革 <br/><br/>秦万里(《小说选刊》副主编)</span><br/> <br/><br/><div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5611_RFNXURA9.jpg"/></div><br/><br/> 我就作为办刊的来说一下。现在最尴尬的就是文学期刊。我问过《东方美食》的同志,人家一个月出五本。《小说月报》应该说是全国文学期刊之首,但是后面的差距就大了。《小说选刊》总体上也是往下滑,经过大家的努力,现在的情况有所好转吧,这可能也与改版有关。这次改版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比如读者的热烈反响,中央电视台的一个编导给我们写信,让我们感动,我们想给他寄杂志,他谢绝了,觉得订阅好;文化圈内的一些人也都表示支持,改版第一期后,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以90多岁的高龄写信,给编辑部发来了一篇近两千字的信函,“一篇不剩地全看了”,从内容到形式对改版给予肯定。 <br/><br/> 我们办刊的人经常感到要和圈子里的人一致,但是圈子里的人和读者的看法是不是一致呢?我们办刊的人天天都在琢磨这个事。文学面临的尴尬,其实也是办刊的人面临的尴尬。我们在改版时增加了一些言论的内容,读者对这些言论的反应也是令人意外的,关注度达到了百分之八十。 <br/><br/><span class="newsk14b">作为一个作家写作像生孩子 <br/><br/>张翎(来自加拿大,海外作家)</span><br/> <br/><br/><div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5621_GMA92BWQ.jpg"/></div><br/><br/> 我在这里讲话感觉身份比较尴尬。长期生活在海外,我对国内这边文学写作的程序有一种疏离的感觉。我是1986年到加拿大的,我的职业是听力康复师,我从来没有以写作为生,真正开始比较连贯的写作是在上世纪 90年代中期。此时,最初移民生活的艰辛带来的那种疼痛感已经渐渐淡化,自己变得麻木,但这种麻木也带给我一种收获,作家与个人经验有一种距离,可以获得一种写作的距离美。 <br/><br/> 我一直觉得,我的作品在出版、发表、阅读、批评过程中是跌跌撞撞的,但我有幸撞到了小说学会,获得了它的认可。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我作为一个作家,写作就像生孩子,孩子的成长过程,家长是没有左右能力的,我能做的只是用饱满的情绪来孕育它。 <br/><br/><span class="newsk14b">希望多写生态文学 <br/><br/>梁丽芳(来自加拿大,海外作家)</span><br/> <br/><br/><div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5630_OZ0O5488.jpg"/></div><br/><br/> 我一直生活在海外,1979年开始接触中国文坛,是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本台湾当代文学作品集收集资料。此后的20多年间,我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海外汉学家注意到中国文坛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研究的重点转向对文学技术的研究。 <br/><br/> 我现在希望中国作家多写一些大自然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生态文学。同时,希望多一些有“文人气”的作品。 <br/><br/> 现在海外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了解还非常有限,我现在正在写一本推介中国当代作家的书,希望海外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 <br/><br/><span class="newsk14b">小小说与大众文化 <br/><br/>杨晓敏(《小小说选刊》主编)</span><br/> <br/><br/><div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www.bandao.cn/news_upload/200605/20060529095638_NXRP5YAD.jpg"/></div><br/><br/> 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创新,它不是小品,不是故事,不是短篇小说的缩写,而是具备独立品质和尊严的一种文学样式,自有其相对规范的字数限定(1500字左右)、审美态势(质量精度)和结构特征(小说要素)等艺术规律上的界定。小小说不仅具备人物、故事、情节等要素,还携带着作为小说文体应有的精神指向,即给人思考生活、认识世界的思想内涵和智慧含量。之所以称小小说为“平民艺术”,是指小小说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雅俗共赏)、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贴近生活)、大多数人读后都能从中受益(微言大义)的艺术形式。 <br/><br/> 方兴未艾的小小说,还是一种相对稚嫩的文体样式,客观上讲,它的成长期太短了。我们写诗,起码可以追溯到唐诗宋词的起承转合参照;我们写长、中短篇小说,四大名著和三言二拍,早在形式和内容上树起了里程碑;我们写散文,唐宋八大家也更属早行人了。我们写小小说,拿什么来作为理想中的标高呢?虽有《世说新语》《唐元话本》《聊斋志异》等文本源头,但它们仅限于笔记、小品、传奇、随笔之列,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小小说完整的文体特征。国外创作小小说的历史稍长,但真正进入国内读者视野,充其量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对于中国的小小说作家来说,创作出浓郁的具有民族气派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小小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30 9:27: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