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人开始吃得越来越讲究,但是饭桌上菜肴的日益丰盛却难以掩盖中国人在饮食习俗与结构上的一些问题。 误区一:天天大鱼大肉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肉、禽、鱼、奶、蛋等动物性食物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人饭桌上。由于这类食品在以前曾经极度短缺,很多中国人认为只有天天大鱼大肉才算过上了好的生活。人们这种过分注重动物性食物的饮食结构,将会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与我们现在相同的问题,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病症爆发率激增,迫使人们开始注重饮食搭配合理,经过几十年努力,西方国家的这种“富贵病”情况才稍稍有所好转。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脂肪能量占食品中总能量的比率应该在35%以下,因此人们应以谷类食物为膳食主体,合理搭配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和各种豆制品,避免出现类似西方国家“富贵病”泛滥的情况。 误区二:只重口味,忽视营养 中国人吃饭注重口味,尤其喜欢用煎、炒、炸等方式烹制食品,但是葛教授提醒人们,从营养学角度来讲,采用蒸、煮这样的烹饪方法要远远好过煎、炒、炸等方式。烟熏、油炸、火烤的食物相对来说不容易消化,而且在烹制过程中还会在高温下发生裂变,形成一些有害物质,其中就包括很多的致癌物。 建议尽量采用蒸、煮等低温烹调方式确保食物的营养。 偏好重口味也是中国人在饮食中的一大问题。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人每天食盐摄入量达到8~20g,而高盐饮食是造成高血压的重大隐患,因此从健康角度考虑,成人每天摄盐量不宜超过5g。葛教授强调,为了身体健康,人们在追求口味的同时也要注重营养,口味尽量清淡一些。 误区三:崇尚吃野味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还有一种是崇尚吃山珍海味、珍禽异兽。从山里的果子狸、蛇、狍子,到海里的鲍鱼、鱼翅、龙虾,乃至草丛中的蚂蝗、蝎子等,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餐。其实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吃野味吃出怪病、造成健康受损的实例。据统计,灵长类动物、有蹄类动物、兔形目动物、鸟类等多种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但人们出于虚荣心或好奇还是愿意一掷千金。不少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去卫生条件好的酒楼就不会有事。但因法律的禁止,餐桌上的每一盘珍稀野生动物,都未经严格的卫生检疫。 一旦吃了有病的动物,健康受损就在所难免。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高于人工饲养动物的营养价值这一说法是不确切的,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家至今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含有任何其它动物性食品不能取代的东西。 误区四:吃什么补什么 由于缺乏科学的营养知识,人们形成了很多错误的饮食观念。比如说很多人都认为“吃什么补什么”,还有的认为自己喜欢吃什么就是说明身体缺什么,这些观点都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中医确实有“以行补形”的理论,但往往被没有科学知识的人和别有用心的商家曲解了。一些动物的确有本能的调节能力,能根据需要摄取食物,但是人的身体里根本没有这种调节机制,全凭个人喜好来选择食物,那营养平衡就无从谈起。 合理营养是人类获得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平衡的膳食是合理营养的前题。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对营养知识的了解,从而破除饮食中的误区,摒弃不良的饮食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