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之前落下的《月亮与六便士》看完,感想不像之前期待的那么多,对于一个四十岁从股票经济师的身份里落跑出来、抛妻弃子前往巴黎学习绘画的怪人而言,最后的确展能现出了不世出的天份、并且创作出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这不算是一个太糟糕的结局。 至少和我之前所以为的不大一样。 好吧,在我之前的猜想里,这会是一个一无所获的故事:一个被梦想劫持了的平庸之辈,除去勇气之外没有带上任何东西,只身跑到了巴黎,追寻他的艺术梦想。可在之后在一次次的挣扎中,他一步步的接近一个可怕的真相:“自己其实没有多少才华”。在长时间的内心纠葛中,他失魂落魄,疾病缠身,最终孤单的死去… 当然这本书里故事并没有这么发展,但是此类的故事显然并不都属于天才。电影《革命之路》里温斯莱特和莱昂纳多决定辞去庸凡的工作,前往巴黎寻找年轻时的梦想,但当一时的激情冲动转化为繁琐绵长的筹备与等待时—–加上一个莱昂纳多升职加薪的“好消息”—-一切都变得不那么动人,最终温斯莱特流产而死,莱昂纳多则内疚的回到原本的轨道上,继续一板一眼的生活。 的确,相对于昂扬的挥舞旗帜眺望远方,坐下来自我怀疑一阵显然不算是一件太愉快的事情。 可是,万一这个你不愿接受的“我真的没有多少才华”它是真的,你该怎么办;或者说即便你可以否认它,但你对此并不抱有太多信心,又该怎么办? 刘瑜在对兰德小说《源泉》的一篇书评有一段话:“兰德在为自己小说人物性格过于鲜明这一点辩护时说:“我的写法是浪漫现实主义”,可世上真的有‘浪漫现实主义’这种东西吗?Howard这个完美的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兰德赋予了他两个秉性:绝对的才华和对他人意见的彻底绝缘,这两个秉性几乎是反人类的,更不要说这两者的结合。如果说Howard惊人的可以为其对自我意志辩护的话,那么一个不那么有才华的人可不可以那么‘坚信自我’呢?如果那个‘自我’并不可信呢?如果是非信条只是一种相对的、主观的事物,那自我怀疑是不是比自我信念更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呢?” 如果你在你所向往的事物上明显缺乏才能,又或者除去表层欲望以外,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是否仍然需要这样一个动人的,惹人艳羡的,使人摇旗呐喊的“追逐梦想的姿态”呢? 又或者你即便拥有梦想,但你对实现梦想的定义仍是依靠现实层面的奖赏而定。要是你的努力不能得到世俗的认可和理解,你创造的价值不能抵换成现实物质的价值,你便认为算不上是完整的实现了梦想,那你是否还应该选择这条危险的道路呢。 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查尔斯最终高傲的烧毁了自己一生最为得意的巅峰之作,他甚至很少出卖自己的画作,只在欠人情时用画作为赠品抵换一些补偿。 但他的梦想似乎在他功成名就以前,就早早的实现了。 当然,在这一点上,天才和芸芸众生的确是不同的。 不过,在“是否具有天才”这一点上,至少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通常是站在樱木花道这一边的。 最后唱首高亢激昂的歌。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