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18|回复: 11

[原创]梦里水乡

[复制链接]

222

主题

4539

帖子

2万

积分

贵宾

Rank: 4

积分
29787

银奖版主新年送“福”吉祥兔

发表于 2006-3-9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P  align=center><FONT size=4><STRONG>梦里水乡<o:p></o:p></STRONG></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傅培宏<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size=4> </FONT></FONT><FONT size=4>对于一个稍识笔墨的人来说,是不可以不去一趟同里的。尤其是被干旱浸淫着的北方的文人骚客,如有可能,更应该去同里身临其境一下。因为那是一个被国人誉为“水城”的水</FONT>乡古镇。<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初识同里,是在电视上,中央台播放了一个同里与美国的一家大型旅行社的交流节目,从主持人的介绍和优美的画面中,我对同里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产生了与同里见一面的欲望。今年“十一”黄金周,应阳光旅行社王建国经理的邀请,一家三口踏上了华东之旅,同里就在其中。<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从区域的界定上,同里是一个镇,隶属江苏省吴江市。同里地处太湖之滨、大运河畔,四周为五湖环抱,东面是同里湖,西面是庞山湖,南面是叶泽湖与南星湖,北面是九里湖,同里像一朵美丽的睡莲,在碧水连天的湖荡中漂卧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世纪。历史上的同里因“湖”得福,避免了一次次兵燹之灾,将饱经沧桑的古老而又清秀的身躯挺立于神州的版图。<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到达同里是在一个薄雾轻笼的早晨,下得车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白玉牌坊上用金字题写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熙来攘往的人流告诉我,这就是同里,这就是从电视上走下来的活生生的同里。<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伴随着导游小姐甜润的嗓音,我与同里亲密拥抱,用极虔诚的神态解读我所敬仰的同里这部秘笈。<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是水承载了同里,是同里承载了历史,是历史承载了同里说也说不完的景观和故事。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0</FONT>多年的时空造就中,同里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致定格在华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00</FONT>年文明的底片上。<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同里最显著的特点是“三多”。<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一是名人多。光是历史文化名人就有叶茵、倪瓒、计成、梁时、顾我琦、陈沂震等。假如这些你还不了解的话,那你就不能不认识陈去病、王绍鏊、范金桥、严宝礼和费巩了,因为他们都以辉煌的人生被中国历史所记载。陈去病是中国同盟会会员,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创办过我国最早的戏曲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17</FONT>年跟随孙中山赴广州“护法”,曾任国民政府参政院秘书长,是我国早期的民主主义者,反帝反封建斗士。范烟桥是红极一时的“江南才子”,《吴江报》的创始人,多才多艺,著作丰富,电影剧本《乱世英雄》、《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均出自他的手笔。严宝礼是《文汇报》的创始人之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笼罩上海时,《文汇报》以爱国主义的声音给“孤岛”人民带来新的希望,成为进步舆论的重要阵地。费巩一生国学与西学兼优,致力于教育救国,是一位深负众望的教授,竺可桢校长曾“三顾茅庐”请费巩出任浙江大学训导长。他极力抨击蒋介石所谓“宪政”的反动本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丢入镪水池内,牺牲时年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FONT>岁。正是这些灿若星汉的仁人志士炫映在同里的上空,使得人气旺盛的同里,沐朝阳,栉风雨,一路到今天。<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同里的第二多是明清建筑、深宅大院多。历史上许多做官人家和文人雅士都纷纷在同里建宅造园。据《同里镇志》记载,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71</FONT>年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11</FONT>年,镇上先后建成宅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8</FONT>处,寺观祠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7</FONT>座,数百户士绅豪府之家的住宅都有一规模。现在仍保存有三谢堂、承恩堂、侍御第、仁济道院等十余处明代建筑。清代建筑保存较完整的有退思园、耕乐堂、崇本堂、嘉荫堂、务本堂、陈去病故居等数十处。因为时间仓促,只是重点看了几处清代宅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退思园。应该说,我去过的地方不少,见过的园林很多,像退思园这样从视觉和感受上给我一种强烈冲击力的并不多。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不管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的音律,有了静,全部贡献就像初秋的夜空下弹奏着的古筝,而一旦无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找寻。就在参观的人群喧喧闹闹时,我却凝滞思维,神对这远离交通要道,静呆一百多年的园林。<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退思园园主是一位叫任兰生的同里人,做官做得不小,授资政大道,兼淮北牙厘以及凤阳钞关之职,有权有势地管过现今安徽省很大一块地方。后来像许多朝延命官一样被革职罢官,回到故乡同里后,请一位叫袁龙的杰出艺术家建造此园。园名“退思”,查过《左传》才知道去处,“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就园主当时的境地,进忠是没有机会了,“补过”也值得商榷。当我漫步在如此精美的园林中,我便怀疑起园主是否动过“退思补过”的念头。“退”是事实,“思”也是免不了的,那些昔日的同僚在京城耀武扬威,歌舞升平,他能不思吗?至于兰先生是否在用“补过”而“事君”,则不宜轻信。眼前的水阁亭榭、荷池飞檐、曲径回廊,富丽堂皇,根本容不下主人的一丝羞赧和愧疚。庆幸的是京城很遥远,也管不到这里的什么了。<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退思园设计精妙,建筑别致,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不说前厅、后堂和大堂,单就这后花园,就足以让人惊讶设计者独道的匠心。令人叫绝的“旱船”可谓绝无仅有。“旱船”泊于荷池一侧,船头微微翘起,只露出半截的船舱,内有古筝、有茶具,它是主人迎送宾客、舞文弄墨的场所。也许是主人一生偏爱船,也许是用船来暗喻或寄托着什么,造就在石板上的一般或起航、或停泊的航船,一百多年来给见过它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猜测和疑惑,只是小小的船舱里仿佛还留有当年主客欢快的笑声。<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任兰生是聪明的,他用任上搜刮来的银子建造一个偷不去抢不走、又无法用数字估计的居住地,再贴上一个让皇上和政敌看了也不起疑心的“退思”标签,一家子安安静静地住着。我不敢猜度任兰生的晚年是否无风无火地度过,以后是否再遇到什么凶险,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在这样一个宅园中度过余生,绝对是人生的顶级层次,因为我身边一些看似有学识的游客都在这么说。我的直觉告诉我,在此住上一年半载,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任兰生没有料到,这件看似纯属利已的事情却歪打正着,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功业,他的名字因这座园林而为历史所铭记。<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同里这座江南小镇,像一位慈善的老母,用希冀送出一代代怀有鸿鹄之志的学子,又用爱抚搂抱过来一个个早年离她远去的游子。递上热茶、拂掉征尘,疗好心伤,劝他们好生休息。回归乡里的游子们收回不安分的心,忘掉应该忘掉的一切,用收获来的学识和金钱建筑园林和宅第,用喷涌着文化气息的一座座宅园装点故乡。这几乎成为江南旧时为官者和文人雅士的一种人生规范。也许令这些宅园主人想不到的是,他们的生活之需却成就了江南的小镇特色,小镇的美色又吸引着无数行旅者匆匆的步履,挽留下许许多多发自内心的感叹。<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写水乡同里,不应该不写写同里的水了。水和桥是同里的第三多,也是同里景物中的最多。在同里,与其说是走路,不如说在走水。因为有路必然有水,路都是傍水而修,桥都是凌水而建。镇上街河并行,桥路相接,东西走河,南北架桥,依水成街,环水设市,巧妙地把河、桥、街、路、宅、园连结在一起。同里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条河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FONT>多座古桥,在镇上穿行,就像走进了一个江南古桥博物院,刚走过一座桥,一不小心,你又站在另一座桥上了。同里的每座桥,不管大小,都在叙述着一段宛如江南山水般平和的历史故事。太平、吉利和长庆三座桥,在同里的民俗中是最有传奇色彩的。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三座小石桥,隔河相望,呈三足鼎立的姿态相依相伴,伫立在古镇的中心,远远看去像三尊精雕细刻的石雕,凌驾在一片小河之上,掩映在一抹绿树丛中。“走三桥”古老的民间风俗,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青春长驻永不老”,同里人之所以看重“走三桥”,是因为他们把“走三桥”看作是消除灾难、吉祥幸福的象征。而如今,“走三桥”已不再是同里人的专利,作为一处景点,它越来越受到前来同里的观光客的欢迎。客人们把“走三桥”作为同里游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在说说笑笑中上桥下桥,一边领略水乡古桥临波独立的风姿,一边带着一份美好的祝福在桥上行走,在不经意中享受着一份实实在在的快活。<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桥是连接两岸的纽带,船则是通达水两端的唯一工具。在同里,因为地势呈阶梯状的原因,即使在交通工具非常发达的今天,也很少见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偶尔见到摩托车,也是小型的,要随时用双手拎起来的那种,小汽车根本见不到,骑自行车穿行在街道,时上时下也麻烦得很。在同里,最方便的交通方式就是步行和坐船,短途步行,远行坐船。放眼望去,曲曲弯弯的河道中,零星点缀着一色的小木船。小船长则六七米,短则四五米,一律在木头的原色上涂刷着本地出产的桐油。对北方的旅游者来说,要想真正领略水的魅力,上船便是最佳的选择。见到挂有“旅游观光”的小船,只要一声招呼,上得船来,交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元钱,三四个人就可在水上畅游同里了。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走。坐在船上,眼前经过的是幢幢白墙灰瓦的古式民居。临近河边的住户门前,一张矮腿小桌,四五个低背竹凳,几个鹤发童颜的老太太或优雅地品茗聊天,或悠闲地玩着纸牌,老太太身边的小孩子们用胖乎乎的小手往嘴里送着被称作“水中人参”的鸡头米(芡实)。有的住家随意在门口的香樟树上挂个“酒家”的招幌,门前树下摆几张祖传的古色古香的饭桌,开起饭店来。行程不是太匆忙的游客,走累了,肚子饿了,可随时找一家饭馆一坐,东家立即就会给你上来四五样带有浓厚本地特色的下酒菜,再开上几瓶啤酒,一幅活泼有趣的“河边小酌”图便在店家小妹的热情招呼中一挥而就。桌上有太湖白鱼、白虾,有咸鸭蛋,有霉菜扣肉,还有本地人拿手的红烧面筋。如果行程太急,来不及小坐,可以在参观途中随意买上一样小吃,边走边吃,边吃边看,也很是惬意。油炸臭豆腐是同里有名的小吃,也是我向往已久的至爱。在同行客人的反对声中,我毅然决然买上一串还散发着诱人香味的臭豆腐。尽管他们都捏着鼻子,怀着异样的眼光,我却依然故我地大口嚼着,吃到最后,连串豆腐的竹棒都放在嘴里吮咂半天。在别人眼中,我的文雅的外表怎么也和臭豆腐联系不上。可他们哪里明白,臭豆腐,这是我几十年来从文学作品中读到无数次而不能品尝到的稀罕物,这是我从书本中得到的最早的南方印象之一。吃臭豆腐是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FONT>年来郁结在心头的南方情结。我不但吃,回北方后,我还要向还没有吃过正宗油炸臭豆腐的我的朋友们炫耀:“本人在同里吃过油炸臭豆腐。”等到从臭豆腐的香味中回过神来,几只披红戴绿的婚礼小船正从我身边划过,船头是奏着欢快民乐的乐手们,船尾坐着衣着鲜亮的伴娘和伴郎,新娘大概就在用红布遮盖着的船舱中。岸上的游人纷纷驻足,用注目礼为船上的新人送上默默的祝福。<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同里是个小镇,小镇不大,却曾藏龙卧虎。也许由于时光太久远,灰白屋宇里的人物和故事被冲刷得缺少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章节。而今的同里人,已经忘记了自己是龙是虎,本本份份地维系着祥和宁静的生活,安宁的小镇腼腆得像一个未出深闺的姑娘,洋溢着一种古典的诗意美。这正如哲学家狄德罗说的:“现代的精致是没有诗意的,真正的诗意在历久不变的原始生态中。”<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当我还在被同里的历史文化熏染着,半天的游览已近尾声。吃过午饭,在汽车的马达声中,透过车窗再次回望秋阳中渐行渐远的同里,如同告别结婚不久的新娘,愈远愈恋恋不舍。</FONT><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292

主题

4218

帖子

3万

积分

贵宾

一袭布衣

Rank: 4

积分
39421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6-3-10 2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这让老师领着神游了趟同里。不谢不谢,因为本不想去,这一看,到真想去看看了。</P>[em01][em01][em01]

292

主题

4218

帖子

3万

积分

贵宾

一袭布衣

Rank: 4

积分
39421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6-3-10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这让老师领着神游了趟同里。不谢不谢,因为本不想去,这一读文章,到真想去看看了。</P>[em01][em01][em01]

34

主题

154

帖子

7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3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6-3-10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
<P>重读斯文,诸城往事涌上心头。那年那月,我在那家建筑公司,看那张后来让一、两百人遭受下岗之痛的报纸,傅老师的这篇文章占了很大的一个版面。看完,给傅老师发一短信,有“仿佛闻到臭豆腐的香味”的句子。傅老师回了电话,勉励我多读、多写。</P>
<P>事过境迁,物是人非,文字依旧芬芳。</P>
<P>这辈子,做文人;下辈子,还做。</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0 20:47:03编辑过]

16

主题

648

帖子

3740

积分

金牌会员

看林人

Rank: 5Rank: 5

积分
3740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6-3-10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济南
能从文章中分享些许旅游的乐趣,了解些许同里的人文历史,知足啦!
微思致远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3-9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20

主题

1753

帖子

1万

积分

白银元老

留春园里的女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849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6-3-10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济南
人文和自然相结合,味道颇浓--

222

主题

4539

帖子

2万

积分

贵宾

Rank: 4

积分
29787

银奖版主新年送“福”吉祥兔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1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FONT size=4>谢禾子,多批判!</FONT>

148

主题

3458

帖子

3万

积分

贵宾

Rank: 4

积分
30410

新年送“福”吉祥兔原创先锋

发表于 2006-3-13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这篇游记比俺上学时学的那些劳什子《啥啥啥游记》好N倍,</P>
<P>可惜兄弟说了不算,不然,加进学生们的课本去。</P>

2

主题

82

帖子

530

积分

中级会员

不共红尘结怨

Rank: 3Rank: 3

积分
530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6-3-22 1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P>梦里徜徉水中间,</P>
<P>何时美梦会实现?</P>
发表于 2006-3-24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俺也去过了,只能美在心里,却不能用美文叙说.真是遗憾啊!不过读了老师的大作也算了这份遗憾了!文字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操作得如此娴熟的啊!

0

主题

14

帖子

21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积分
210

新年送“福”

发表于 2006-3-28 1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山东潍坊
看的出你是个感情请丰富的才子,但看不出你爱着离别的新娘哪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