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07年6月9日举行的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仪式上,济南回民中学教师高培芬以诸城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入选,并成为诸城派古琴的第五代传人。
高培芬说,诸城派古琴讲究“流传有序”,所谓传人,贵在“传”字。上世纪70年代,20岁的高培芬正式拜诸城派古琴第四代传人张育瑾、王凤襄为师,开始古琴学习。
古琴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艺术,而高培芬仿佛有着天生的灵气,再加上她肯吃苦、勤练习,别人在一个月内只能练习几句琴曲,而她却能练会几首。半年之后,张育瑾先生将高培芬叫到跟前,让她行磕头拜师礼。
1978年,高培芬考入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张育瑾更是对她寄予厚望。张育瑾先生临终前,把高培芬叫到床前,颤巍巍地将他收藏的一张珍贵的“归凤”古琴以及大量的琴谱、日记都悉数赠送给了她,先生说:“就靠你了。”这让高培芬将教授古琴当成了自己终生的事业。接着,她又跟着张育瑾夫人王凤襄学习了13年,并精心搜集、整理了诸城琴派的所有琴谱:《桐荫山馆琴谱》、《琴谱正律》、《玉鹤轩琴谱》、《梅庵琴谱》、《梅云馆琴谱》。
高培芬说,每一把古琴都有自己的名字,同时,古琴各部命名与人相仿,如琴首、琴额、琴项、琴肩、琴身、琴腰等。琴面上的各部位命名与大自然相关,如岳山、承露、龙池、凤沼、天地柱、雁足等。七弦经岳山、龙龈以及琴底一对雁足是象征北斗七星。龙池、凤沼象征上山下泽,天圆地方。十三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它把奥妙无限的自然与现实的人联为一体,似乎囊括了整个天与地,一个小宇宙。古琴作为一件用于演奏的乐器本身就是一件无上的艺术品。
古琴最初是巫术法器,演奏传承靠口传心授,后来出现一种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记谱法——文字谱。因文字谱过于繁复,使用不便,后发展成为减字谱,一直沿用至今。
基于古琴记谱法的特殊性,“打谱”成为古琴演奏者的一项独特工作。打谱时,演奏者以古琴曲为据,分析,考证、揣摩琴曲意境,经千百遍的弹奏试验,才能逐步确定腔韵和句段结构,才有可能将一首久已失响的古曲展示出来。由于打谱者人生感悟、艺术修养不同,使古琴艺术变成了一种开放的系统,使琴乐成为一种活的艺术,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记谱法都无法比拟的。
高培芬介绍说:“由于古琴琴谱只有音高没有节奏,要想弹奏这些曲谱,只能靠琴人‘打谱’,这需要琴人根据乐曲的意境和多年弹奏的心得经验进行二次创作,古人有‘大曲打三年,小曲打一年’之说。中国现存的琴谱有3000多首,但是能弹奏的只有100首左右。”
任何一首琴曲,最终都要通过演奏者来实现,听者才能真正体会到“星从徽里发,风来弦上吟”的意境。高培芬说:“由于古琴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含蓄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所以,古琴更适于在夜间演奏。”古箫悠悠,古琴瑟瑟,是穿越千年的声音,苍茫而淳朴,直沁入心灵的最深处。
据山东网新华频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