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821|回复: 0

诸城李氏分布与归纳说

  [复制链接]

3972

主题

1万

帖子

48万

积分

总版主

48,

Rank: 8Rank: 8

积分
480162

论坛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9-1-2 17: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诸城李氏门类繁多,支系庞杂,却是自成系统。不像平度之李,杂而无绪。亦不同昌邑之李,人烟凑集。这本身源于诸城所囊之地相对安稳富庶,前有青州坚固城防,后有黄海屏依卫守。历史上又避开了黄河北的频发漫境及拉锯征伐,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也造就了诸城厚重积淀,支脉日繁的人文家族景观。

直至清军入关发起的壬午兵燹之变,攻灭并大举屠城,繁荣达数百年的各氏家族惨遭重创,播迁散离。几十年后恰逢康乾盛世,得以较好弥合。逐渐形成了臧、王、刘、李、丁五大家族。其中李姓便是洪武初年以军功入驻的无忌李氏始祖。


明清两代无忌李名人辈出,文人亦多。当然,诸城除了这五大家族外,和无忌李并列的三大李姓还有古城李和南城李。现今诸城市所辖虽大幅缩小,有很大一部分在不同时期分别划归安丘,胶南、五莲等地,但绝大部分还是原来的,尤其是县城驻地很是古老。

分散于各地村舍的诸城李姓,由于时代变迁或经文革浩劫,除少数大支谱系清晰,续承完善。众多中小支李氏之家谱毁失严重,因记述不清而附会者较多,或干脆自成派系。细数现有总共约二十来支。

这二十多支诸城派系李姓若从源头论,可划分地域为四川李、陕西李、云贵李、山西李、苏北李、高密李、坐地李。所谓坐地,是指唐宋以来就居诸城,用以区别其他迁徙而来的,故称坐地李。

倘以门类论,则可划分名称为无忌李、古城李、南城李(平度李)、县门前李、夏坡李(峰山李)、碾台李(黄山前李)、老木田李(高密)、青州李、兴和李、景芝李、孝源泉李、胡兰李、博兴李、日照太平桥李(学士李)、前疃李(东南、西南)、仇家庄李、田庄李、乔庄李、槐树底李、铁沟李、龙都两河李等。

此二十多支李姓派系,约有近三分之二是分支或旁支。即便同源之考不祥尽,也能知晓大概。如县门前李,分布极广,祖上迁自陕西,归属陇西堂。是诸城三大李姓之外又一大支,虽与无忌李关联瓜葛,但明显不同祖源。像乔庄李,田庄李,博兴李等传有十五六世的只能是分支,毕竟诸城李氏中的大系从明初迁此为多,至少也排二十二以上世系。考证下去已知乔庄李是县门前李的一支是可以确定的。

接下疑有同源说的夏坡李(峰山李)、碾台李、日照太平桥李,胡兰李等,家谱及口传记述中是从山西大槐树经河北枣强迁来,应也是确凿的。据山西洪洞县史料载,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共18次大批量移民,主要在山东目的地是鲁西南的兖州地区,今菏泽一带。还有就是东昌府所辖区域,今聊城一带。而后散居黄河以北之鲁西及西北,以充斥因兵灾瘟疫所致境绝炊烟,凄凉满目之场景。洪武二十八年,又一批青州府原山西移民反向东昌府迁移,劝督迁民屯田。(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七)


鲁西北平原之济南、禹城、德州地处战略要冲,是京津门户之咽喉。一个要削藩,一个要清侧。两京之间,叔侄大战。历时四年,燕王终胜。惨烈真实的战场就在此间三地反复争夺,几易城池。这即是民间盛传的燕王扫北的桥段。

所谓旧疤未愈,又添新伤,山西迁民还没完全醒过神,战乱又一次摧毁他们重建家园的梦想,在痛苦逼迫中,他们开始有选择地逃避到相对安定的青州及诸城一带。也由此拉开了史上山西移民悲壮的二次东迁。

山西洪洞县与河北枣强是明初大移民转向山东的聚发地和集散地,明清时枣强县交通便利,是迁徙山东的必经之地。像与孝源泉李同源的仇家庄李虽迁自苏北,也须由枣强而入。还有前疃李(东南、西南)同源的景芝李也都经由枣强迁至。高密老木田李是老墓田之雅称,在诸城的分布以东北和东部为多。传此支系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后,也应是洪洞经枣强辗转移来。更不用说从山西迁徙的现居诸城西北一带的青州李。

除此,居相州东北的兴和李,明初迁自河北枣强,已历二十三世。还有自称槐树底李的,只因记得老祖由洪洞大槐树下来,或迷失了源头干脆附会说来自大槐树,纯属人云亦云。



诸城三大李之古城李,传来自陇西,宋朝就居此地。从十三世起即确定了明确字辈,他支李姓想附会都难。家喻户晓的江青就是古城李一族。我说众多家谱在文革破四旧中焚毁殆尽,也难怪古城李谱系清晰完备,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诸城三大李之南城李,也称平度李。顾名思义,迁自平度,殆无疑义。著名的一支是马耳山下李古庄的李姓,清朝时曾出一门七进士。此支门庭荣耀至极的南城李就是由诸城南关迁去的。另有和平度关联的昌邑西金台李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其五世迁诸城南关。会否与马耳山下南城李同属,亟待考证落实。

综上描叙,有些分支小系无算,统为十支独立派系之诸城李姓。他们是无忌李、古城李、南城李(平度李)、县门前李、夏坡李(碾台李,峰山李)、老木田李、青州李、孝源泉李、兴和李、景芝李。

民国以前诸城曾广为流传着七张八李失散王(十三)之说,所谓八李应在我归纳的诸城十李之中。

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