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品 | 穹眼财经
“穹眼财经”采访了多位车企高管和投研机构,获悉: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全球车用芯片市场已经严重供不应求,排队抢货现象明显,甚至有重演当年钴、碳酸锂的趋势。
“芯”慌的中国新能源汽车
“车载芯片主要分为两类——功率半导体器件(以IGBT为主)、车规级集成芯片(IC)。”一位车企高管表示,“两类都很紧张,我们正在寻找其他解决方案,如和合作伙伴签署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供应跟得上。”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主要靠电驱动,电分为高压电、低压电。IGBT是实现将高压转换成低压、低压转换成高压的必不可少的器件。用专业术语解释,新能源汽车需要将低压电转换成高压电,逆变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器件。 IGBT 单元是逆变器和驱动电路的核心,相当于核心中的核心。
在新能源汽车里,车规级控制芯片(IC)更是处处皆在。上汽乘用车技术中心副主任、上汽捷能总经理朱军以电池控制为例,“电池里有很多传感器,行驶时需要判断电池何时放电、何时充电,以多大功率放电或充电,并将这一信息传递至中央大脑(整车控制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放电或充电,否则轻则驾乘者会不满,重则出现安全问题。”
汽车越智能化,越需要车规级控制芯片。以数码相机作比较,芯片水平决定了相机的档次。两样,芯片和软件水平决定了智能汽车的水平。因此,汽车需要用更多、更好的芯片(电子控制单元, ECU),以分别控制各种功能(车灯、娱乐系统、防盗系统、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等)。
当中国车企们纷纷转向新能源智能汽车后,小小车载芯片市场无法迅速满足***的需求。但可惜的是,中国仍然大而不强。
中国大陆功率半导体市场占世界市场的50%以上,但中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欧美、日本企业垄断)。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说,“中国目前没有一家企业完成车规级芯片的研发。”
贸易战推高了恐慌情绪。车企们除了担心产能供应不足,还要担突然提高的关税,于是不得不疯抢车用芯片。
抢疯涨的“芯” 抢完还要苦等?
刚起步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就被捏出了“芯”。
涨声一片。
2018年美国功率二极管大厂Vishay宣布涨价,台湾MOSFET或IGBT代工厂商茂硅、汉磊、世界先进、新唐等涨价5%~10%。技术性能更好的垄断巨头——英飞凌,涨幅超过其他企业。
接受涨价,也不能迅速拿到货。
2018年第二季度,车企们需要等待25周至50周才能拿到货。
未来,可能会更紧张。因为短期内车用芯片产业无法扩大产能,而畅销的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那么渴望芯片。
中国汽车业,再一次被卡住了脖子。
试图借助于新能源汽车弯道抄车的中国汽车业,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为什么制订产业政策前,不进行整个产业链的规划?不寻求全产链核心技术的突破?
缺芯,还是缺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