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9|回复: 0

[原创]读《菊与刀》有感

[复制链接]

11

主题

114

帖子

242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421

新年送“福”

QQ
发表于 2009-11-14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div>
<p align="center"><b>读《菊与刀》有感</b><b></b></p>
<p>对于日本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我想所有稍微了解中国近历史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也许会随着时代改变而变化,随着那场战争越来越离我们远去而有变化,但是中国与日本却永锭会有剪不乱理还乱的微妙关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小到大看过不少抗日影片,上过历史课,同时又在日常生活水平使用着日本的产品,享用着日货带来年方便。所以我对日本也怀有矛盾的心情。所以对于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我也希望通过更多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而找到更适合的态度。于是决定选择此书。</p>
<p>如书名“菊与刀”所述,日本人呈现给世人的是极为矛盾行为。“菊花与刀”两者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本民族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有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层,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序上表现出来的。”</p>
<p>作者从日本人日常行为入手,从中发气隐藏在外部行为背后的,深深扎根于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次相关的日本人的义量,恩等观念。最后作者的结论是,日本的文化是不同与西方“罪恶感文化”的“耻辱感文化”。</p>
<p>为了解释日本人的心理特征,民族特征当然不能忽视社会压力对成人的约束作用。但是作者也没有忽略对日本人个体的成长过程所受的培养模式的关注。这其中就涉及到社会化地人格的塑造作用。</p>
<p>根据美国社会学者帕森斯的理论,“人格也是一个系统,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制将文化械式——价值、信仰、语言和其符号内化为人格系统,使人格系统得以结构化,通过这个过程,行动者才愿意把动机的能量投放于角色之中,即愿意遵守规范,进而使人格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机构相一致”。</p>
<p>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不仅体现在对研究对象的解程度上,我想还应该体现在对事特发展趋势的准确预见性上。在本书的末尾一章“投降以来的日本人”中,作者提到日本的国家非军事化,将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并预言:“日本假如不把军事化列入预算,她如愿意,不需多少年便能工巧匠自己人的繁荣打下基础,并可成为东方贸易中不可缺的国家。”历史证明,日本的非军事化的确为其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日本接下美国大量的武器订单,赚取了大量外汇,经济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p>
<p>当然,在指出日本人性格中的善变一面后,作者也没有肯定日本人的军国主义思想不会卷图重来。“如果我们了解日本人对这种行为的变化如何怀恨在心,我们便能很容易想象出日本人为了恢复将日本的名誉托付于军人之受的过去时代,他对同以前的战友结党感到多么满足。”而一直以来,日本右翼团体也确实毫不掩饰的表现出这种趋向。本尼迪克特的预言又一次得到应验。</p>
<p>这本书的主体是在二次大战进行中完成的。作者是一个美国公民,信仰的是美国式自由、民主,研究对象的文化与美国截然相反。而且当时还与美国为敌,极对对付。在如此情况下,能够静下心来,排除仇视的感情因素,用平视的角度去审视大和民族确实不容易做到。而这本书后来还成为日本的畅销书,大部分观点为为日本人所接受,日本人发现自己在平时没有察言观色觉到的,身上的一些本质的东西竟被作者,一个美国人所体察到了。这更是说明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一种超然的态度是多么的重要。</p>
<p>可以说,作者的心态是平等的,开放的,这当然与作者所倡导的文化相对主义有关。在概述自己研究方法的第一章中,作者就谈到了社会科学家,面对差异时所应采取的态度。“任何一个学者,只要不相信差异必定就是一把悬在世界上空的达摩克利斯利剑,那在他看来,用外部干涉的方法来组织人们形成无论何种人生观都是不道德的。”</p>
<p>“如果这些美国人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希望有一个自尊的日本,那么他们必须承认日本人自己人的自尊心的基础。”“没有一个外国人能命令一个与其习惯和设想不的民族按他所设想的生活方式去活动”。</p>
<p>面对民族间的差异,以一种平和、宽容的态度去面对才是正确的选择。我想来应该是一个真理。而且这个真理不仅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应该适用于国家间的交往。早在<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50</font>多年前,本尼迪克特这样一个美国人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50</font>多年后的今,我们看到美国仍然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不展向其它国家强行推行期价值观。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霸道的外交手段,给世界增添了不少无谓的动乱、冲突。既然<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50</font>多年以前就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现在还要反其道而行之呢。难道人类就真的因为私欲,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功利主义注定要在道义的某些方面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吗?</p>
<p>说到这里,该说说咱们中国了。导致本尼迪克特的超然态度的诸多因素中,我想有一种子因素是,美国本日(除小小的珍珠港外)在二战争期间始终没有受到攻击。他们的国土没有受到敌人的践踏,广大的人民没有尝到沦为亡国奴的煎熬。“九一一”事件(被认为是半个多功能世纪来,继珍珠港后美国本土受到的第二次攻击)后,美国采取一系列激烈反应,世界格局也因此改变。相比之下,中国在二战的损失,遭受的痛苦,使中国人不可能不对日本人产生极端的仇恨。斗个多世纪过去,这种分恨没有随时间而完全消散。而近来的亚洲杯,东海油田的争议,对俄罗斯石油的争夺,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聚焦灯于次打向了敏感的中日关系。可是仇恨是民间的自然而然产生,是非理性的,但是学者们呢?他们应该是理性的呀?</p>
<p>看了《菊与刀》,我不禁要问:在二战期间美国已经组织专家研究敌国日本,而遭受损失更严重不知道多少倍的中国,在当时为什么没有出现这样的学者,这样的著作。</p>
<p>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就意识到了要学习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这是对的可是已经被日本打成那样,为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仅仅是:侵略战争是军国主义作崇,大多数日本人民也是被欺骗的无辜受害者。“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在<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0</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8</font>日应邀在东京日本记者俱乐部举行上任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会会上,关于日本一些媒体提出的‘中国反日教育’的问题,王毅指出,中国并没有什么日教育,和其他国家一要,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说有什么针对日本的话,从毛泽东时代开台,中国历代领导人始终如一地告诉中国人民,侵华战争的责任应由日本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承担,广大日本人民也是受害……”</p>
<p>可窨为什么当时那么多的日本人被同时“欺骗”?难道就没有人去从日本人的民族心理文化中去寻找更深层的原因?</p>
<p>如果当时有人那么做了,也许我们能设身处地更好地理解日本人,也就不至于到了今天,民间仍有不少人采取一种非理知,激进的态度去看待日本人。</p>
<p>几年前,朱总理访问日本时,一些中国华侨和日本人在当时的会场外发生了一些身体冲突。香港电视台的镜头记录下了法时场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一个日本的中年妇女声嘶力竭的喊着:“是你们中国防大学要灭亡我们日本人!”这个镜头我是记忆犹新。我们老是说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却没有想到日本民众中还有人是这样来看待中国的……</p>
<p><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nbsp;</font></p><br/><br/></di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