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元宵节是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又称元夕、元夜、上元、灯节等,是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和收尾。据考,元宵节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其节俗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近年来,元宵娱乐活动在祖国各地各民族间呈现上行发展扩张之势。
相传,早在西汉时期,汉文帝就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究其来源,古时人们称“正月”为“元月”,称“夜”为“宵”。所以,人们将正月十五晚上的节庆活动称为“元宵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放花。现在,元宵节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城区,人们都要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燃放烟火。另外,还有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和扭秧歌等文娱活动。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据《岁时杂记》记载,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所谓“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这三官神仙分别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为诞辰日,因此这三个日子就分别叫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古时,人们充分利用这几个特殊的时间段来祈祷和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而言,从汉代的一天到唐代的三天、宋代的五天,一直是延长的趋势,而到明代,节期又增加到十天,自初八至十七夜罢,昼为市,夜为灯,蔚为壮观。据《明会典》记载,当时的皇帝还曾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百官赐假十天,以度佳节。节俗活动与前代无多差别,只是灯火的形制更加精巧、多彩。到了清代,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一元宵节点彩灯来历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净。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就如头上响了一个响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许久,有个年长的老人想出了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也许能免灾。”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举措,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特殊日子。
二元宵节食俗文化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元宵,又称圆子、汤圆,由糯米制成。馅料有豆沙、白糖、玫瑰、芝麻、花生、枣泥、核桃仁等,食用时有汤煮、油炸、蒸食等多种方法。由于“汤圆”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人们以此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盼。
在咱们潍坊,元宵多用笸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面皮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目前,元宵已成为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煮一碗品尝。
三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还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旧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花灯初上,一对对情侣相约佳节,至于是手执一枝玫瑰赴约,还是互赠诗帕定情,就不得而知了。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去年月元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辛弃疾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
最为人津乐道是北宋王安石,王安石23岁赴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赶考,路经一位马员外家,见门楹上贴着一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无法续对下联,匆匆离去。到了京城,主考官面试时现场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马员外家门前的上联来对,主考官赞叹不已。返乡路上,王安石又用主考官出的对联作为下联对上了马员外家门楹上的上联,并与马家小姐喜结连理。正拜天地之时,有差人来报,王安石中了进士。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四元宵节看花灯、填诗词元宵灯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唐代诗人张悦曾赋诗曰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有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诗句:“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五元宵节猜灯谜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元宵节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大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大家透过看花灯、赋诗词和猜灯谜,一起感受一下我们的先人是如何描写元宵节的佳境和他们此时的心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