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天气晴好的中午,上午下班后决计骑助力车到马耳山。之前在办公室心思芜杂,常有爬山的愿望。当这种愿望终于越来越强烈时,我亦觉得不能再悖驳内心。
小城的山大大小小爬过一些,但相对来说最钟情马耳山,许或内心使然,越来越喜欢一种远离喧嚣的纯粹,当山水之乐蕴于心,融于景时,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质朴,那么可爱。只是一条山路,曲曲折折;只是一层浮云,飘逸如絮;只是偶尔几羽安闲的鸟,“布谷--布谷”悠扬,只是一顷田地,层次错落,被精雕细琢,绿了又黄,只是一些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辛勤耕种,无论魏晋。
诸城并无太高的山,于是马耳山便在众山中独秀,成为小城海拔最高的山。如今,马耳山一半归诸城,一半划为五莲县,但古县志中记载“密州八景”中的“马耳腰云”却是依然存在的,苏轼也有词为证:“前瞻马耳九仙山,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马耳山是可观的,不过距离小城三十余里,山一向是润朗的。山起伏中,人的目光便远到极致,云便也时常荡漾其中。两年前,当我骑助力车来到这里时,一阵清凉飒然而至,经过一座山腰时,雾气迷朔,如在虚无缥缈的仙境,让我深醉其中,难能忘怀。
如今,麦熟杏黄时节,再次向马耳山出发。十一点半从公司始出,沿西外环径直向南。十一点四十分,在路上买烤鸡背一个,大饼一块,可乐一瓶。助力车行驶到八十迈时,耳际生风,身上的每一处毛孔都喷薄出自由。簇拥的群山中阒无一人,只以一颗独立之心喜纳着这一切。十二点十分,到达马耳山脚下水库,唯见层云明净,山之轮廓清晰,望海亭隐隐如豆,北侧则是齐长城垛口。
以前登上望海亭一两次,其中道路崎岖,峭岩嶙峋,非体力充沛者只能望其项背。因此行实为无心之举,时间便显得短促,又恐体力消耗,耽误下午上班,原本到至顶的计划便搁浅起来。得来偶然,因知马耳山处有齐长城遗址,因为之前没有寻到,常引为憾。而现在距水库不远处,终于“识得长城真面目”,心中不免暗喜。只见齐长城的垛口如一块硕大的丰碑矗立在那里,守着一片山,远指一马平川。这种静兀的姿态俨如裹挟着一种隐秘,冥冥之中在招呼着我,促使我向其奔去。上山的路极其好走,由羊肠小道逐入密林深处。至山腰有一亭翼然,名“听涛亭”。山涛如聚,风生水起,涛声延绵逶迤,巍巍然引向长城。
之前在日志《走进南望山》中,记下一段文字:位于诸城市内的齐长城,始于郝戈庄尚庄村西南2500米处的花拉山,由花拉山向东,经尚庄村南的石人山、叶家沟村南的七泉山、茁山村南的马羊山、大沟山、小沟山至韩家沟利南岭,以上地段的长城遗址是诸城和五莲的分界线。马耳山是诸城齐长城发轫之处,其势险峻,绵延几十里。齐国与鲁国被一道天堑隔开,相容相峙了几百年。城墙是冰冷的,不似水以不争利万物。它的存在便是以固为争,不争便会消亡,然无论怎样去争,终归争不过历史的宿命。
十余分钟到达齐长城第一个垛口。甬道上蔓草茂盛,荆棘密布,斑驳陈旧,如遗弃的荒原。而出一线之外,则是天高云低,群山环翠,四野空明的景象。拨开酸枣树的纠缠,踩着厚厚的青草,走四五里路,灌木丛中飞出了惊悚的山鸡,我的到来打破了岑静,它飞向山腹之中,不复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