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信息港城市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09|回复: 0

驾驶员心理训练的意义及内容

[复制链接]
     

344

主题

7080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8064

新年送“福”喜气羊羊

发表于 2015-1-28 16: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山东潍坊

一、驾驶员心理训练的意义。

驾驶员心理训练,是现代驾驶员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驾驶员预防事故能力的重要内容。心理训练不仅可以做为减少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径,还是一种提高训练质量,缩短培训周期和成长、成熟时间。

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是由汽车驾驶员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所必须具备的感觉器官高度的灵敏性、注意力的强烈指向性以及观察、判断和正确处置道路交通情况,特别是突显信息出现后控制情绪并能准确、迅速地操纵车辆化险为夷的应激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要靠一定的心理训练才能形成。例如,有的驾驶学员,在平时的驾驶操作上,动作能做到准确、协调、干净、利索,但考核时,在监考人的监视下,就手忙脚乱,错误百出。之所以这样,不是纯技术的原因,而是心理素质较差所致。

驾驶技能是通过训练而形成的,而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许多必要的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方式等培训内容,只有把这些心理活动组织起来,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活动,并与动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缩短技能形成时间,而且能提高训练质量。感知觉能力是驾驶员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复合知觉,随着驾驶技术的熟练和驾驶经验的不断丰富,感知常见也就越强,驾驶时就越专注,反应越敏捷,鼾情况的逻辑性就越强,感知常见能力的提高也就越快。

驾驶员的车体感、道路感、交通状态感和控制车辆的能力等都是心理训练的重要内容,驾驶技能的发挥只是这些心理训练内容的外在表现。通过训练,可以使驾驶员认识自身的心理特征,使之自觉地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娇正缺点,克服不健康心理,学会培养意志和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

驾驶员的心理障碍一般表现为:临危情绪过激、心理疲劳、动机不足、动觉迟钝、心理创伤等。克服心理障碍,只能采取心理训练的方法,不能依靠身体自然恢复和技术训练来代替。如临危情绪过激(恐慌心理),是驾驶训练成绩提高缓慢和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在恐慌心理状态下,人的认识变得狭窄,判断能力下降,注意分配和转移存在困难,很难发挥正常的操作水平,容易作不适当的反应,有的手忙脚乱,有的呆若木鸡,有的甚至失去理智和自制力。因此,在新学员培训时,一定不能急于求成。

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在于加速驾驶员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形成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帮助驾驶员获得优异的训练成绩和显著的安全行车效益。

二、驾驶员心理训练的内容。

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以培训驾驶员在各种交通情况下能具有正确地观察、判断、反应、思维等心智技能为主。

(一)、注意力的训练: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一对象时的心理表现形式就叫注意。注意具有两大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使驾驶员把心理活动指向与驾驶有关的交通情况上;集中性使驾驶员把被注意的对象感知得更清晰、准确。

1、视觉守点法:两眼注视某一对象,利用坚持的时间长短来锻炼提高注意骆驼绒一种方法。如:注视钟表表盘秒针,尝试自己能坚持注视秒针的时间,如果在5分钟内不间断注视而丝毫不走神,就可证明注意力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干扰摸数法:在一块正方形纸板上依次排列1-100的数字,在受干扰(音乐声、谈话声、杂噪声、头部晃动等)的条件下,一边读数一边尽快抹掉读过的数字。这种方法对新学员非常有效。

3、提示、诱导法:在培训过程中,利用途中讲评或行驶中在交通情况较少的时机提问,了解学员的注意情况,培养学员的注意能力。如提问仪表工作情况、发动机工作状况、道路有无障碍等。对个别典型交通情况提前预示或诱导,以引起学员注意,或过后询问。

4、归纳整理法:把驾驶操作动作内容按顺序整理出一套合理、简单的注意分配和转移的方法,利用顺口溜、口诀的形式进行传授。

(二)、观察能力的训练:观察能力是指驾驶员依靠感觉器官,迅速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的能力。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车内外的一切信息,绝大多数都是靠观察反映到大脑中的,因此,观察能力在安全行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观察能力的训练应注意的问题: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观察既是知觉过程,也是思维过程。成功的观察,就是能比较正确、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并必须依赖于一系列条件。

1)观察中的注意与思考。汽车行驶过程中,虽然道路交通情况千变万化,车辆运行状态也不断变化,但驾驶员观察的对象不一定具有吸引力,容易出现思想麻痹现象。因此,在观察训练时要有意识地集中注意。

驾驶过程中,驾驶员要把观察到的情况与已有的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相对照,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决策,然后才能付诸行动。所以,观察过程是一面感知,一面思考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理解被观察到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刻认识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如行车中听到排气管发出有节奏的突突声,感觉到车辆行驶乏力,如不用有关的故障排除知识去思考,就不会知道是发动机少数气缸不工作。

2)防止观察中产生错觉。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汽车运行中,如果对空间、速度等产生错觉,就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2、观察训练法

1)车体感的观察训练:对所驾驶车辆车体观察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员对车体的感知能力。驾驶员脑海里能时刻映现出所驾车辆的外部特征。如车辆的长、宽、高以及离地间隙、前后轮距、轴距、轮胎位置等几何参数要有相对精确的立体映象。此外,对运行状态下车辆的装载情况也应有相应的感知觉,如:装载货物的长、宽、高以及超出车辆的尺寸都应具有比较精确的感知觉以防车辆运行状态下发生刮、擦、碰等事故。

车体感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静态训练法:在车辆静止状态下对所驾车辆的几何参数进行估计和测量。训练目的就是使驾驶员能够明确所驾车辆车体在道路上的相对位置、车辆高度、离地间隙和与相会车辆及障碍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采用在道路上划线,判断车体在道路的相对位置;在道路上方吊杆、拉绳等,练习判断车辆高度;用插杆的的方法练习判断车辆宽度;用在道路上设置大小石块、木桩等练习判断车辆的离地间隙。对装载超出车体的车辆,要观察货物突出的尺寸、位置以及车辆在公路上所占的空间位置,以便防止车辆行驶时与相会车辆和障碍物之间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

动态训练:车体感的动态训练可以采用直线行驶、压点、压线,通过单边桥、双边桥、圆木桥、“S”形路、直角转弯等来判断运动中的车轮轨迹;采用倒进车库、通过隧道、涵洞、林荫道等判断运动中的车体高度;采用在道路上摆放石块、木桩等方法判断运动中车辆离地间隙。

想象训练。在车体感的静态和动态训练中,要作好观察笔记,并利用想象法进行练习,建立车辆的整体轮廓,逐渐积累和提高感知觉能力。

2)车速感的观察训练。对车辆运行速度的观察训练,目的是培养对车速的感知能力,即培养准确判断所驾车辆速度和其它车辆的行驶速度以及二者相对行驶速度的能力。以便在行驶过程中正确选择档位,把握换档时机,选择会车、超车地点。在突遇险情时,能根据车速预测安全距离,采取相应紧急措施。一般地,经验丰富的驾驶员,车速的感受能力较强,可根据发动机的声音、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车辆迎风的呼啸声、路旁树木的后倒速度,就能具体说出当时大致车速。车速感的训练一般都采用体验对比法进行。

所谓体验对比法,就是主动对立车速感的训练意识,培养成自觉对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观察、判断的习惯,学会学会判断车速与实际车速的对比方法。这就要求不但在驾驶操作中注意体会,而且在陪练时也要主动观察,并在观察时不断与车速表对比,找出误差,分析原因,反复练习。

3)交通信息的观察训练。对交通信息的观察训练是对驾驶员运用感觉器官对人、车、路构成的交通信息的综合感知和判断力的训练,目的是掌握参与交通行为各客体的活动规律,以培养驾驶员对交通信息的感知能力。

(三)、反应能力的训练

1、集中注意是快速反应的前提。驾驶员反应迟缓,在交通事故中占有主要地位。反应迟缓首先是由于驾驶员对有关情况没有集中注意,没有采取超前预防措施,当发现某个对象时,为时已晚,距离太近,造成反应不及而引发交通事故。

集中注意首先要提高注视的速度。注视速度就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目光在某个客观事物上停留的时间。提高注视速度,就可以缩短反应时间。

其次,提高注视点转移的速度。驾驶员在观察过程中,视线对准某个注意对象,这个对象就叫做注视点。驾驶员眼睛的视线以跳动的方式不断从一个注视点转移到另一个注视点后,稍停片刻,注视这个新目标,获得关于这个新目标的映象,然后再以跳动的方式又转移到另一个注视点上,注视另一个新目标。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就是以注视、跳动、再注视、再跳动的方式来观察客观对象。

2、操作技术熟练是反应准确的保证:新训驾驶员与有经验的驾驶员在反应时间上没有多大差别,但在操作动作上却存在明显差异。反应是大脑对注意对象所作的判断分析并制定决策的过程;动作是大脑对行动对象经过判断分析得出的决策结果的执行过程,也就是说,大脑制定决策和支配肢体是在两个时间段进行的。因此,反应快不等于动作快,反应准确是建立在操作动作熟练的基础之上的具体表现。

3、思维敏捷是反应迅速的关键:驾驶员的简单反应时间包括感知、思维、动作三个阶段,一般时长为0.152秒,其中思维时长为0.095秒,约占总时长的63%。因此,驾驶员在对客观情况的思维过程中,尽量减少阻滞犹豫,要流畅通达、反应快,特别是对突发的紧急情况,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迅速反应,熟练操作,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